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郁达夫(1896-1945)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1 题号:1486888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段二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段三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根据文段一,下列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运用拟人,将荷叶比拟为衣裙飞扬的舞女,生动描绘了荷叶秀美挺拔的身姿。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分析: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地描绘出月下白荷的光洁莹润、摇曳闪亮、雅洁脱俗。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运用通感,以不绝如缕、若有若无的“歌声”,形象地描绘了微风中的清香。
D.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分析:以拟人描绘荷叶田田的样子,以比喻描绘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像水面泛起波纹。
2.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用一句话说明“这故都的秋味”有哪些特点。
3.根据文段三中划线的内容,简要概括地坛有哪些特点,让作者觉得“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⑦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①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

文本三:

散文的,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序》)。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散文的,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

所谓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

——(摘编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
B.文本一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文本二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C.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虚写的方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
D.散文行文方式多样自由,文本三引用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话就是为了说明散文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郁达夫的散文比同时代作家的散文优秀的多。
2.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彩描摹、情感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
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依据你对文本三的理解,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
2024-04-0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浅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zhuì。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点zhuì(       )       ②混混(       )       ③一破屋(       )
2.选文第一段对“江南之秋”的叙写属于“闲笔”,但“闲笔”不“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作答)
(1)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4.景物的选取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本文选景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1-01-25更新 | 1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展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成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缓。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选取破旧院子的秋景进行描写,既表现故都的历史沧桑感,同时也是作者漂泊、寂寞和清贫生活的反映。
B.文中以“像花而又不是花”,无声无味,“极微细极柔软"等描写槐树的落蕊,笔触细腻,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
C.秋蝉的啼唱是故都秋景里独特的声音,而在作者笔下,这种嘶叫声作为秋天的一抹喧闹,增添了秋的热闹和生机。
D.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是因为蓝色和白色更能体现北国秋意。
2.选文以不同感官描写故都秋景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02-09更新 | 1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