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临汾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一 期末 2022-01-29 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如“三曹”的诗歌中也有对这种心态的抒写和表现。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白昼短暂,尚有黑夜可以利用,故而要秉烛夜游。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忱。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为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正如诗中所写的“思君令人老”。从《去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歌咏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这正是它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文晨曦《〈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有很多议论,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存有不同看法。
B.本文作者认为,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古诗十九首》中,应是其主题所在。
C.《古诗十九首》笼罩着低沉情绪,反映出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D.人生不朽是遥不可及的,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成为古代文士向往的心灵归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论据充分翔实,论证观点有力,让人信服。
B.文章多用比喻论证,如用“飘坐”“朝露”“金石”等来比喻人生短暂,形象具体。
C.文章开篇提出总观点,然后将总观点分成三个层面来论证《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三层环环相扣,论证逐层递进,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人生是其根本的关心所在。
B.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长时间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C.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现实人生。
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现代科学逐渐证实,森林及其资源环境禀赋对人类生理与心理有重要的养生保健功效。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这一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早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就在巴特·威利斯赫恩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并先后建立了350处森林疗养基地,创建了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库乃普疗法”。在美国,森林康养已经融入国民生活,这一产业年接待游客20多亿人次。日本林野厅于1982年首次提出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日本共认定了65处“森林疗法基地与步道”,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我国的森林康养发端于2014年,国家林草局将引导森林康养、森林养生发展作为提高森林多功能利用水平、扩大森林旅游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摘编自程希平《森林康养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材料二:

尽管森林康养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据统计,目前全球在森林生态保护上的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这个资金缺口应该有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林业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如果有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参与到森林的保护和恢复中来,我们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大自然的潜力。”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麦戈德里克呼吁。

在我国,森林康养的巨大社会需求和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一床难求”的局面日趋扩大;同时,政策供给也严重不足,森林康养的融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协同推进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绿化质量和成效,采取有偿方式,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提高林草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预见,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催化下,森林康养产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摘编自吕慎《森林康养:现代版“归隐林泉”来了》)

材料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化、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创新引领、市场主导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创新机制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导经营主体投资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各地可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大力培育森林康养龙头企业,鼓励贫困地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据了解,2019年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先后开展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摘编自郭香玉《到2035年全国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200处》)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医疗功效,能满足民众日益强烈的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受到公众的欢迎。
B.森林康养依托森林生态环境,融合医学、养生学,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服务活动。
C.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产生于德国,德国除建立多所森林疗养基地外,还创建了“库乃普疗法”。
D.截至2019年,中国已有27个省区市先后开展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康养在一些国家蓬勃发展,如森林康养已融入美国国民生活,日本对森林康养已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
B.森林及其资源环境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功效,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森林康养这一服务活动应运而生。
C.2014年起,我国积极引导森林康养、森林养生发展,用以提高森林多功能利用水平、扩大森林旅游生态产品供给。
D.森林康养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全球森林生态扩建资金缺口巨大,亟需一个综合解决方案。
6.如何有效推动我国森林康养快速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01-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一次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元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B.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8.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9.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己之官秩授之。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

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

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尤重之。

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四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
B.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
C.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
D.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纪。
B.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
D.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才华出众,受到侍御史张循宪举荐,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张循宪就推举他担任监察御史。
B.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祜调到忻州为刺史,以示对他友悌的嘉奖。
C.张嘉贞虑事长远,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为诬告者开脱,请求饶恕诬告者,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D.张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
(2)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之。
2022-0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