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末 2022-02-11 1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翻译才干?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是否会接管严复、林纾等翻译家的工作?也许有一天科技的发展会达到这一地步,但在此之前需要解决一个难题,即如何使机器人充满文化意识。

因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这样一大堆复杂东西,一个外国人又如何去了解?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如电视,录像片,录音带,电影,报纸,杂志,书——各色各样的书,而其中文学作品又必然会占重要地位,因为文学无所不包,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里得到最具体、最生动、最厚实、最有来龙去脉的描绘,而从语言的使用上讲,文学作品里什么文体都有,各种表现手段齐现,正是语言的灵魂所在。

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的了解。不论怎样难的原文,总有了解的可能,因为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才使翻译成为可能;同时,原文尽管很容易,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

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仅仅望文生义会出毛病,如将美国大商店或国际机场中的rest room看作是休息室,而不知它是指的公共厕所。

困难在此,希望也在此。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语言学家、文体学家、文化史家、社会思想家、比较文学家都不能忽视翻译。这不仅是因为翻译者辛勤劳动才使得一国的文化遗产能为全世界的人所用,还因为译者作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节选自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材料二

王佐良的翻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他对审美主体的论述。翻译过程中,审美主体是译者,客体是原文。翻译审美主体则一方面受制于原文,受制于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作者间存在的时空差,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情、知、才、志四个方面。

王佐良很重视译者之,重视译者对翻译的参与。译者应选择那些自己喜欢而且也适合自己的作品,这是忠实再现原文的基本保证。正面的例子如查良铮翻译的现代主义作品、戴望舒翻译的波特莱尔等。反面的例子如余光中翻译美国诗歌,这些诗中反映出的节奏、口气、回响、言外之意是美国现代生活里产生的,是美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深受汉语诗歌传统影响的余光中读来,往往会觉得这类诗算不了诗。情感上既不认同,素养上又有所欠缺,很自然翻译不好这一类诗歌。这样的诗应该留待后人来翻,留给既喜欢这种诗风,又能够以豪放的、口语体的汉语来表达这类诗歌的译者。

王佐良认为译者之事实上参与翻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译者首先要能清醒地选择原文。选择什么样的原文适合自己, 这是译者之的一个组成部分。王佐良论卞之琳之翻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就是不贪大求全, 而是根据本身的条件缩小范围, 集中精力。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重视保留原文所表达的形象, 更要能够敏锐地注意到原文和译文表达方式间所蕴涵的形象差异。王佐良多次论述到比喻的翻译,指导思想是尽量直译,要保留比喻原有的新鲜和气势。保留新鲜和气势的要求说来容易,但是如何准确判断原文的气势,以及译文的新鲜度和气势度, 则确实有赖于了。再者,译者既要自知,也要善于判断他人的意见。为了使译作更好, 译者成稿后要善于和其他人沟通, 善于从合适的人那里获取所需要的帮助。王佐良说自己翻译《谈读书》时,多亏得到《世界文学》编辑部朱海观的润色,而翻译《雷雨》,也多亏一位英国友人的通读、润色和帮助。上述各个环节,都对译者的知识结构、洞察力乃至胆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译者之,包括语言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王佐良强调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表达功底。王佐良要求学翻译的人经常练笔,要求能够把一个动作的程序、一个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一个主张的根据和主要论点等等叙述清楚,有头有尾,步骤分明而又要言不烦,文字干净。这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极不容易。练好了这样的基本功,自然也就能够表达清楚原文所说的事和情。这一观点进一步引申, 就得出了王佐良所主张的诗人译诗和以诗译诗的观点。译诗须像诗,所谓像诗,就是要忠实传达原诗的内容、意境、情调,格律要大致如原诗, 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准确传达原文的审美情感。具备诗才的人才有可能胜任做诗歌翻译。诗人译诗的好处之一是保证译文像诗,诗人译诗的好处之二是诗人本人能从翻译中得到滋养,推动促进自己的创作,翻译和创作相辅相成。

任何事要想持之以恒, 必然得有精神上的持续动力,王佐良的翻译思想中,论述到支持着译者的这种精神动力。翻译,具有强大的社会功用,大则推动社会的变革,小则带来新的文学因素。王佐良多次在文章中赞美严复等先驱者,称他们以译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王佐良解释自己为什么翻译诗,说是因为希望自己所译对于我国的诗歌创作有点帮助,能够以自己的译笔为中国诗人带来些可资借鉴的东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译者之

(节选自许宏《王佐良翻译美学思想述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要想真正掌握语言,需要深入了解所使用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B.王佐良认为翻译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文化交流,翻译者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可使翻译出现错误。
C.王佐良认为译者要胸怀两种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译者要深入原语与目标语所处的文化,使译文尽量接近对等。
D.王佐良认为了解一门语言有很多种途径,阅读文学作品占据重要地位,因为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灵魂所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原文,另一方面他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作者间存在的时空差大小。
B.余光中翻译不好美国诗歌,是因为他深受汉语诗歌传统影响,对于美国现代生活产生的诗歌情感上既不认同,素养上又有所欠缺。
C.译者的“知”体现在译者的知识结构、洞察力乃至胆识,它参与翻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选择原文方面。
D.译者的“志”体现为译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表达功底,经常练笔,打好基本功,推动促进自己的创作。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王佐良所说的译者之“才”的一项是(     
A.《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两行诗,原文对应句子可译为“海枯石烂”,但王佐良权衡之下,为保留新鲜和气势,将之译为“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化”。
B.英国诗人彭斯的一句诗,梁遇春直译为“你的头发黑得象乌鸦”,王佐良认为这种翻译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乌鸦在汉语中暗示不祥的预兆,于是翻译为“你的头发乌黑”。
C.萨缪尔《青春》有一句直译为“没有人由于年龄增长而变老,我们变老是因为抛弃了自己的理想”,王佐良译为“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格律如原诗。
D.培根的《论读书》,王佐良的译文分别用“怡情”、“傅彩”、“长才”三个动词取代了原文的三个名词, 既忠实于原文的文雅的用词,又做到了译诗须像诗。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述其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5.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译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选自陈忠实《俯仰关中》,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的写作间没有装潢,也没有像样的书架,这与他巨大的名气形成鲜明对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B.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
C.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
D.第⑫段作者写自己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但第⑬段又说雨刚停,再次强调了天气的反复无常和变幻莫测。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以下雨开头,既写出了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又与文章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另外写“雨”也为了与文中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
B.第③段景物描写,写出托尔斯泰庄园故居的建筑特点以及所处环境,表现出托尔斯泰热爱自然的特点,引出下文对花草园中那棵合抱粗的树的写作内容。
C.文中写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双靴子”,意在表现托尔斯泰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
D.文章最后一段情景交融,作者以雨后景物的明媚,暗示了托尔斯泰的精神力量,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8.第⑤段中写到:“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
9.文章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022-01-3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姚鼐《登泰山记》)

(二)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B.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C.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D.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照
B.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南则重嶂蔽之,重溪       络:脉络
D.子颍他日来也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B.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乾隆三十九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三十。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D.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姚鼐与戴名世、方苞、刘大櫆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其中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13.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登临泰山,春节后正月初四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与泰安知府朱子颍同游之后所作,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感染。
C.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侧重渲染灵岩的境界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互为比照,相映成趣。
D.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①黄楼:楼阁名。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②戴公:指戴逵。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16.“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