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2-02-04 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说过:“每隔五十年,就是人类合上历史教科书准备遗忘的时候。”从这个角度讲,《长津湖》的出现正逢其时。我们观看这部电影,谈论这部电影,经由这部电影所构造的集体感知路径,来回溯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

《长津湖》拍出了新主流大片特别是革命历史战争片的新境界。中国电影有自己的战争片谱系和美学传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诞生过“三战”和《上甘岭》《英雄儿女》《大决战》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当然,一度也有这样的声音:中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反思战争”的战争电影;中国的战争片只分“敌我”,不站在更高的“人类”的立场上去“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与荒诞性”。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长津湖》肯定不是“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影片的反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站在祖国的立场,站在和平的立场之上,是以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为基础的。影片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这场仗,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下一代人就不用打了!”,以及毛泽东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与伍连长说的“有的枪要开,有的枪可以不开”形成了不同层间的呼应,战争和敌我的辩证关系也具有说服力。这既是延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诸如残酷性、荒诞感、生死等。不被“有敌我,无战争”这种认为国产战争片缺乏所谓现代元素这样的观念带着走,我们拍出了《长津湖》这样的“在有敌我的前提下,有战争”的优秀的中国式战争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英雄的塑造不是“战狼”式的,而是相对严格地按照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进行,能激发起观众巨大的共情。

接受使命呼唤:伍千里背着哥哥伍佰里的骨灰回家,可刚到家,就收到了部队的命令出征。伍万里偷偷跟踪伍千里上了前线,被征兵入伍。伍千里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痛苦,最小的弟弟也要从军,他的内心是挣扎的。但“英雄”的定义,就是注定要去承担必须承担的使命。因此,伍千里带上了弟弟。

英雄经受磨炼:有观众会觉得火车上的一段略微冗长,但在英雄叙事之中,这一段又必不可少——这是英雄初出茅庐接受训练的时刻。想想《黑客帝国》中尼奥被唤醒,跟随墨菲斯接受训练的一段戏,就可以理解伍万里在火车上与老兵的冲突、成长和融入。

英雄需要精神导师:在伍万里作为英雄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哥哥,还有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段奕宏饰演的打不死的英雄,当伍万里向他致敬时,段奕宏却呵斥他:“哪里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士兵的荣誉!”第二位是胡军饰演的雷公,除去战士的身份,雷公也只是一个向往战后回乡养老的普通人,这让他的牺牲显得更加震撼。

然而,影片注定没有属于胜利者的高潮。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状态一直都像那个百年难遇的寒冬一样沉郁:他心爱的士兵还没有面对敌人,就因寒冷而被冻死。从这个角度讲,“冰雕连”的出现。是影片真正的高潮:那一瞬间,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壮烈、反思的力度。在凝固的画面、沉郁的调性、深沉的痛苦中得到了呈现。

(摘编自田卉群《<长津湖>:以战止战的英雄叙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津湖》上映之时正是人们已经遗忘这场战争之时,它的出现让人们能追溯和回顾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
B.与“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不同,《长津湖》是“中国式”的战争片,在反思战争时有敌我、祖国、正义、和平。
C.在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里,英雄注定要接受使命的呼唤,所以伍千里即使挣扎,也注定会带上伍万里参与战争。
D.“冰雕连”的出现,让人们在凝固的画面、沉郁的调性、深沉的痛苦中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壮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斯皮尔伯格的话,旨在就如何对待历史向人们提出警示,并以此引出对战争主题电影《长津湖》的讨论。
B.文章阐述伍万里在火车上与老兵冲突、成长和融入的情节时,引入《黑客帝国》中尼奥被唤醒的例子,属于类比论证。
C.文章直接引用影片中人物的台词,既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又能通过人物表达对战争本身的思考。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结构,围绕着电影《长津湖》论述了中国式战争片的新境界以及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津湖》这部战争片不但没有被“有敌我,无战争”这样的观念带着走,而且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
B.《长津湖》在人物塑造上“去战狼化”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更易产生共情。
C.《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诞生,说明中国战争片有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传统。
D.在新主流大片常态化的背景下,历史题材的战争片要考虑如何处理我们自身的战争片传统与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广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征集意见,民调显示超八成人支持监管》《南方都市报》2021721日)

材料二:

问: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一是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二是系统治理。不仅聚焦在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三是综合治理。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体育人格局。四是依法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摘编自《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2021724日)

材料三: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

(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人民日报》202183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访者对教育部门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管的态度很明朗,“非常支持”“比较支持”超过八成,“完全不支持”的很少。
B.“双减”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通过“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校协同能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D.北京市推行的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有助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教育部门的希望可以看出,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希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完善课后服务。
B.从教育部“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来看,教育部坚持从源头上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杜绝校外培训。
C.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要从作业抓起,不能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要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进行作业改革。
D.因为“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所以需要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并需要全国一盘棋。
6.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击(节选)

魏巍

刘大顺早已看好了接近敌人的道路,就带着两个新战士悄悄地钻进树林里。

这片松树林一直延伸到敌人左边。他们迅速隐蔽地穿行着,踏着积雪下了山坡。看看到了树林尽头,才发现离那三个敌人还有一段距离。那三个敌人正在那里坐着吃东西。有一个人仿佛吃完了,手一挥,把一个罐头盒子当啷啷地扔到旁边。刘大顺提着枪沉吟了一下。他想,如果贸然钻出树林,敌人发现,势必拼命逃跑,也就难得抓住活的。他再一看,敌人后面有一块一丈多高的大红石头。如果绕到大石头后面,从那儿突然出现,这几个家伙就跑不掉了。想到这里,他就吩咐那两个新战士就地停止,瞄好敌人;然后就向旁边悄悄地绕了过去。

他是一个老兵,利用地形地物异常熟练,一切坡坎、灌木丛、小坑小洼都成了他隐身的地方。不一时,就来到大石头后面。即将到手的胜利,使他的心兴奋得怦怦直跳。他想,即使你插上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了。想到这里,他端着冲锋枪跃身而起,从大石头后边猛然跳了出去……

呵哈!哪知就在这一瞬间,面前出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山坡上坐着二三百美国兵正在仓仓皇皇地用饭,一见他,发出一片惊喊声,乱哄哄地都站了起来。刘大顺一愣,正要开枪射击,他的枪口已经被一个满脸黄胡茬子的美国兵紧紧抓住。接着,慌乱的敌人趋于镇定。他们发现,只不过是一个人,于是发出一阵狂叫,拿着卡宾枪成扇面队形包围过来。

即将陷入重围的刘大顺,一看敌人要来捉他活的,心想,我是共产党的兵,决不能当俘虏。今天就是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他抽出手猛力地向敌人脸上挥了一拳,接着飞快地从腰里掏出一颗飞雷,一拉导火索就投在地上。他的意思本来是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脚下是一面斜坡,那颗飞雷咕咕噜噜地滚了下去,接着轰通一声巨响,就像落下一颗大炮弹似的。黑烟起处,正在扑过来的敌人和那个满脸胡茬的家伙,不知道他使的是什么武器,掉过头乱吼乱叫地跑开了。

飞雷的浓烟一散,刘大顺看见敌人没命地乱哄哄地向前逃去,精神为之一振,心想:今天我非削倒你几个不行!就端着冲锋枪猛扫起来。那两个新战士也赶了上来,他们一面扫,一面追,一面喊:兔崽子们!哪里跑!紧紧跟着混乱的敌群,打得十分痛快。山上的同志们也纷纷开枪射击。这时敌人只嫌跑得慢,把身上的东西纷纷丢掉,卡宾枪也扔了。其中一个军官,皮带不知何时丢掉,用一根绳子串着手枪束在腰里。现在他也感到不便,一面跑一面将绳子解开,把手枪丢在地下。这时满地都是卡宾枪,刘大顺干脆把自己的冲锋枪往身后背,随手捡起一支卡宾枪就打。子弹打完,往旁边一扔再换一支,打得真是万分高兴!心想:哈哈,连子弹都替我压好啦!今天我就打个便宜枪吧!

这些魂不附体的美国兵,虽然个大腿长,拼命猛跑,但他们平常都是坐汽车的,又穿着笨重的大皮靴,哪里有我们的战士行动迅速?不一时,刘大顺就插在了敌群中间。前面一股,后面一股,夹着刘大顺向前猛跑。刘大顺忽然一转念头:如果像这样追下去,还是难得抓住多少活的;说不定敌人还有跑掉的可能,不如先抓住一股再说。于是他陡然返过身来,大喝了一声:站住!接着朝天空哗哗哗哗哗哗地横扫了半梭子。后面那股敌人就纷纷地举起手来,在稻田里扑通扑通地全跪倒了。有些人不知什么时候把皮靴也脱下扔了,光着两只脚。一个一个用充满恐惧的蓝眼睛,望着刘大顺,哆哆嗦嗦像筛糠一般抖个不停。

(选自魏巍《东方》第三部,有删改)


【注】①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描写了我国抗美援朝战场的斗争场面,对我国农村的复杂生活也做了真实描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胜利。节选部分,叙述了我军奉命阻截溃败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场景。这场战役,我军俘获了大批美军战俘。美国人自称其为美国历史上空前所未有的“黑暗时代”,或者叫做“黑暗的十二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顺只带了两名新战士就去追赶一大批逃跑的敌人,说明他对自己本次行动充满了信心。
B.敌人身后那块大红石头,既为刘大顺秘密行动做了掩护,又暗示人民志愿军意志的坚定。
C.小说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刘大顺这一人物形象,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生动细致,形象立体。
D.文章写刘大顺追赶敌军时突然转身对天空扫射的细节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士形象。
8.小说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有人评论魏巍的《东方》“既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又有着诗的艺术魅力”。所谓“诗的艺术魅力”是指小说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与诗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022-01-3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举孝廉,再迁亢父令。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扦大难,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闻操有雄略,初平二年,乃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为未可,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从之。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彧守其后,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五年,袁绍率大众以攻许,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也。后皆如彧所筹。十二年,操上嘉彧,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于是封二千户。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揉爵国公,密以访彧。彧曰: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因表留彧,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B.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C.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D.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选才重视为人以孝为本,任官以廉为方。
B.司马,商时始置位列三公之职,初负责掌管马匹,后亦掌军政和军赋。
C.表,指大臣向皇帝陈述政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
D.祖,祭祀,可祭神灵,可祭死者。文中之义与“既祖取道”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富有远见卓识。董卓之乱时,他看出颍川用兵冲要之势;在是否尊奉献帝的问题上,劝谏曹操一语中的。
B.荀彧一直深受倚重。曹操与之相识,即视荀彧为张良一样的人才,放心让荀彧坐镇后方,军国大事咸与其谋。
C.荀彧具有识人明察之才。举荐之人皆称其才;于袁绍势盛之时,洞悉袁军阵营存在的问题,断定其必然失败。
D.荀彧坚持匡扶社稷之义。明知无法兴复汉室,然而他初心不改;即便深受曹操的礼遇,依然反对其晋升魏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
(2)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2022-01-3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