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仿真训练(四)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三 一模 2022-02-15 1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现和探索,这较好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在宋代诗词中,一方面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独到理念。

善待野生动物的前提是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野生动物的天然禀性和各种“不得不然”的行为,也就是野生动物在自然规律作用下展现的各种特点和功能。

首先,客观地理解野生动物的本能需求和“向善”可能性。梅尧臣《猛虎行》写老虎“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而且代老虎言:“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这是肯定猛虎食用其他动物(包括人)是来自自然的本性和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上天赋予它的“权力”和无可改移的生物本性。这一理念在五代僧齐已《猛虎行》中早有论述:“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黄庭坚《观道二篇》言:“圣人用仁心,恻伤路傍儿。虎狼舐吻血,自哺胃与肌。同在天地间,六凿相识知。父母临万物,大道甚坦夷。百年修不善,一日许知非。虎狼有悛心,还与圣人齐。”这里一方面肯定虎狼和圣人一样有自己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虎狼有“改过迁善”的可能性。应该说,这里既包含着道家“齐万物”的思想意味,又承接儒家仁爱的思想主旨。

其次,肯定野生动物的现实价值和审美价值。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可以辩证地理解,既表现出明显的负面价值,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正面功能。黎延瑞《听山中谈虎赋二章》讲到当时有个地方“千百群”的野猪祸害庄稼,以至于百姓“终岁举室空辛勤”,但“近日南山老虎至,野彘畏之俱远避。遂令一枕得安眠,犬豕时时亦遭噬。呜呼,犬不所噬能几何,野彘不去为害多”。也就是说,老虎来了之后虽然经常吃百姓的猪狗,但把成群结队的野猪赶跑了,这样庄稼保住了,百姓认为这是合算的。这里诗人肯定了猛虎“有功有过”“功大于过”的现实价值。部分野生动物还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因而得到诗人词人的欣赏和喜爱。范仲淹非常喜欢鹤的仪态和声音,写有“八变奇姿已过人”“独爱九皋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的称赞诗句。欧阳修非常喜欢鸟类,其《啼鸟》言:“鸟言我岂解尔意,绵蛮但爱声可听”“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野禽给诗人带来的愉悦跃然纸上。现实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野生动物得到善待的重要原因。

最后,肯定野生动物有类似人类的情感。两宋人士拥有细致精微、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他们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动物,通过诗词细致地描写了野生动物的亲子之情、两性之情,等等。南宋林同写有《禽兽昆虫之孝十首》,展现的是动物的亲子之情,其中大部分是野生动物。李石《蜂蚁》写到一个小蜂被十个蚂蚁抬走:“蜂母正凭怒,有虿无敢作。相视母子心,如被蛇豕虐。蚁行蜂母随,众力岂易拨。”这是作者亲眼观察到的动物活动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虫类的母子之情。南宋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说:“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吴文英《双双燕·小桃谢后》说:“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这二位婉约派词人显然是把双飞燕子描写成“腻在一起”的夫妻,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有趣传统。肯定野生动物的心理特性和类于、通于人类的情感,这为善待野生动物提供了情感前提。

(摘编自《宋代诗词中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方面有着悠久历史,这较好地体现在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诗和词之中。
B.只有准确认识、深刻理解动物的天性和各种“不得不然”的行动,才有可能做到善待动物。
C.黄庭坚《观道二篇》,“虎狼舐吻血,自哺胃与肌”肯定了虎狼有“改过迁善”的可能性。
D.正是因为自觉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有趣的传统,史达祖、吴文英才能够“有趣”地描写燕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野生动物保护”这一话题,从三方面论证了野生动物的特点和功能,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B.第四自然段引用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诗句,意在证明部分野生动物有较大的审美价值。
C.文章论述宋代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无疑给当代人上了敬畏自然的一课。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大量宋代文人的诗句,既增强了自身的说服力,又使文章极富文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较过去的历史,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宋代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B.部分野生动物的仪态和声音能带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因而得到诗人词人的喜爱。
C.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价值正负面均有,但宋代人认为,现实价值“功大于过”。
D.两宋人士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动物,诗词中细腻地描写了动物类似人类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衣装有了进一步新的变化,新的统一规格,是由秦汉起始。从几点大处说来,王公贵族因为多取法刘邦平素所喜爱的一种把前梁高高耸起向后如一斜桥的冠式,于是成了标准官帽三梁、五梁作为等级区分。此外不论男女,有官爵的腰带边必须悬挂一条丈多长褶成两叠彩色不同的组绶。梳辫子的也有改成一环的。许多方面都已成定型。照文献说因为限制商人,作经纪的穿鞋还必需左右不同色。可是一方面有种种规章制度,对商人、奴婢限制特别大,另一方面却由于生产发展影响,过不到四十年,商人抬头,不仅打破了一切限制,穿戴得和王公差不多,即其奴婢也穿起锦绣来了。情形自然显得较为复杂,说它时就不易从简单概括得到比较明确印象了。惟复杂中,还有些规律为我们掌握住了的,即汉代高级锦绣花纹,主要不过十来种。主题图案,不外从两个方面得来,一是神仙思想的反映,一是现实享乐行为的反映。这些材料多出现于西北新疆、甘肃和东北、蒙古及朝鲜,并由此得知,当时长安织室或齐地三服官年费巨万数额大量生产供赏赐臣下,并大量外输的高级丝绸,多是这种样子。

这些都是过去千年读书人不容易明白的,由于近年大量实物和比较材料的不断出土,试用真实文物和文献相互结合加以综合分析,逐渐才明白的,更新的发现无疑将进一步充实丰富我们这方面的知识,并改正部分推想的错误。

(摘编自沈从文《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材料二: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带的等级就有二十八种之多。黄袍成了帝王的专用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许穿,穿了就算犯罪。规定的官服,有各种不同花色。每遇大朝会或重要节日,王公大臣们必须按照各自的品级,穿上各种锦袍。皇帝身边的御林军,也分穿不同花纹的染织绣衣。宫廷内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垫,都绣满花纹,甚至缀上真珠。皇后的凤冠大大的,上面满是珠宝,并且还有用金银丝盘成整出王母献寿故事的,等于把一台戏搬到了头上。贵族妇女的发髻和花冠,都以大为时髦,发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衣着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红紫、蓝绿为主色的习惯,采用了各种间色,粉紫、黝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调显得十分鲜明;衣着的花纹,也由比较呆板的唐氏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花样。

(摘编自沈从文《我们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

材料三: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高底的边缘也充塞着密密的花纹。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著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上最清闲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最新的发展是向传统的一方面走,细节虽不能恢复,轮廓却可尽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样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旗袍的大襟采取围裙式,就是个好例子。

(摘编自张爱玲《更衣记》)

材料四:

服装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消费品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业。中国现有服装企业17万家,全行业从业人员 1620 万人,服装年总产量712亿件。2020年,国内市场服装销售总额4.5万亿元,出口1374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新的发展环境,中国服装行业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品”战略,加快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品供给水平和发展能力稳步提升,行业增长与质量、结构、格局相得益彰,总体步入了世界服装制造强国之列。

一大批优秀中国原创服装品牌快速成长,在生活方式挖掘、产品研发、美学表达、模式创新、系统管理以及国内外资源整合等方面不断突破。不仅得到了广大消费者认可,也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主导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服装行业正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持续创新,致力于构建基于中华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文化价值体系,打造服装强国建设最为根本性的时尚力量。

(摘编自陈大鹏《打造服装强国的时尚力量》,《经济日报》2021年6 月19 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衣装有了进一步新的变化,新的统一规格,到秦汉已成定型,从此很少改变。
B.秦汉时期衣装有种种规章制度,对商人、奴婢限制特别大,比如奴婢不能穿锦绣。
C.作者说“还有些规律为我们掌握住了的”,这些规律都是运用推想的方法得出的。
D.用近年真实出土的文物可以改正“作经纪的穿鞋还必需左右不同色”的文献记载。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装、衣带的等级区分,宋代要比秦汉时期更为复杂和严格。
B.衣装的新变化,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
C.秦汉时期服装有现实享乐行为的反映,而宋代宫廷服装表现为更加奢侈。
D.服装发展从点缀品繁多到逐渐减去,是因为点缀太多浪费人力物力。
6.假定你是一名服装设计师,请结合相关材料,谈谈你对打造服装强国的创想。
2022-02-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仿真训练(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姑姑送灯

符浩勇

下村陈奶奶到牛雄家来找他爹,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刚放午学的牛雄回到庭院时,听到了陈姑姑要出嫁的消息,心里猛地忽悠了一下,心跳便快了许多。爹是村里仅有的三个拖拉机手之一,每逢婚嫁,人家都会来找他帮拉嫁妆。

在乡下,有闺女出嫁,都要娘家人找车送嫁妆。关键是这车上必须有一个小男孩坐在嫁妆中间,把嫁妆护送到姑娘婆家去,这叫护车。让一个小男孩送灯,完全是图吉祥。嫁妆为财,男孩就是丁,就是图人丁兴旺。护车送灯的仪式是:车停在新郎家门口,接车的一拥而上,解绳子的解绳子,扛东西的扛东西。这时候,小男孩的权力大了,点上一盏马灯(意为丁火)高高举起,接车的够不,上手,又怕灯火灭了,灯火灭就不吉祥了。怎么办?拿糖,拿点心,拿钱来,就可放行。糖、点心、钱少了还不行。最后,男孩糖有了,点心有了,钱也攥到手了,拖拉机上的嫁妆也就撒手不管了。

“陈姑姑真要出嫁了?”牛雄瞅着娘问。“真的,我得去陈姑姑家一趟。”娘从屋里出来,手里多了一块花布料。牛雄马上说:“我也去。”“你去干什么?”娘劈头盖脸地拒绝了。

牛雄瞅着娘出门,心里没着没落的。让他给陈姑姑护车送灯,这可是陈奶奶亲口跟他和娘说的。有一回娘带着牛雄去陈奶奶家里玩,陈奶奶见到牛雄,摸着他的头说:“长得多灵气,等小梅出嫁,就让他来护车送灯。”想着这些,牛雄不由朝下村陈奶奶家走去。“你就不会在家里呆一会儿,下晌不上学吗?”娘见牛雄来了就骂。陈奶奶并不在家,娘直起身子和陈姑姑招呼说:“该回了,回去还得做饭呢。”这一白日,牛雄都没有神采,有娃喊他去打弹弓,那是他平日最喜欢的玩法,他也谢绝了没有去。

当晚陈奶奶来了,娘喜滋滋地迎陈奶奶进门。陈奶奶对娘说:“我可不是找你的,我是来找牛雄的。”牛雄一听,肚里立刻生出一眼清泉,一种甜甜的感觉像是泉水似的在他身上流淌四溢……

牛雄终于如愿以偿,可等待陈姑姑出嫁的日子真是难熬。每天早晨起来,牛雄便问娘:“距下村陈姑姑嫁人,还有几天?”娘逗他:“人家陈奶奶又不见得硬让你护送,关键是那天你不去上学吗?”牛雄不作声了,他担心陈姑姑出嫁那天不是周末。转而想,不是周末就请假,不过,眼下不好对娘说。

这一天逢周六,刚吃过午饭,陈奶奶便跑来了,进门便塞给牛雄两块糖,然后对牛雄娘说,“梅子她婆家路远,明个让牛雄起个早。”陈奶奶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说:“牛雄,到时候,你可要把灯举得老高,谁抢也不让。他给你糖,你逗他一下;他给你点心,你再闹他一阵。可别撒手太早,来回三次,等他给你钱才罢呢。”

陈奶奶前脚刚走,娘便叮嘱牛雄说:“可不能那样使劲玩闹,千万要让灯亮着,不能晃灭了。人家给个十块八块的,你就让人家接过去。”牛雄听不进娘说的话,他只盼着天快些黑下来。

那天夜里,牛雄失眠了。他躺到床上闭上眼,可说什么也睡不着。

东边的天空还没有丝毫要亮的痕迹,牛雄就起身了。爹已发动了拖拉机,牛雄跑过来,一下子蹿上车头。此时,牛雄紧了好几天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

一路上,拖拉机在晃,人也在晃,天上冷白冷白的月亮似乎也在晃,牛雄这时坐在嫁妆中间并不觉得冷,一打呵欠,却呼出一团白雾热气。从车尾后门望开去,天地茫茫,一片混沌。凭着疲惫的狗吠声,才知道是走近了村子。可村子晃不了几步又甩过去了,剩下的也只是狗吠声。在此起彼伏的狗吠声中,过了一个村子又过了一个村子。每过一个村都放-阵炮竹。不知不觉间,牛雄竟睡着了。

牛雄是在一阵鞭炮声中醒来的。抬起头,他看到天已大亮,外面围了很多人,这些人牛雄一个都不认识。牛雄心里一下子发毛了。更让牛雄难受的是,他发现身边的铺盖和箱子,不知道什么时候都让人家给弄走了。牛雄的脑瓜子“嗡”一下就大了,急得差点哭了。

牛雄神色黯然地下车后终于看到了同行的乡村亲戚。他们一看到牛雄,就不怀好意地笑了。牛雄忙低下头,他觉得脸都丢尽了。那些糖、点心,还有钱,他一点儿也没捞到。本来打算得好好的,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他心里难受极了。

那顿饭牛雄都不知道是怎么吃的。他光记得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这个一句那个一句,都在挖苦他。有人说:“我回头一看,这小子竟歪着脖子还没睡醒,我还没来得及叫他,就让人家把缰绳接过去了。”也有人笑:“牛雄,你要的糖呢,拿出来让大伙尝尝。人家押车的钱呢,拿出来让大伙看看。”

本来牛雄心里就不好受,让他们七嘴八舌地一数叨,牛雄眼泪悄悄漾了出来,拿袄袖子不停地擦拭。爹说:“牛雄,该得到的那些,你一份都不会少。这钱,可不能给你,我得交给你娘,开春要交学费的。”牛雄隐隐地感觉到,有些令人向往的事情,结果并不都那么令人高兴。牛雄坐在马车上,盯着冬日阳光下暗绿色的麦田,猛地觉得自己失落了什么。

(节选自《给姑姑送灯》,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对牛雄做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B.文章第二段属于补叙,通过对当地婚俗习惯的交代,使情节充实平顺,为后文故事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C.“天上冷白冷白的月亮也在晃”,既写出了环境的昏暗清冷,也反衬出了牛雄此时。内心的憧憬。
D.小说以几近日常的语言记录乡村的世态人情,在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8.作者是怎样叙述“给姑姑送灯”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这是一个“既有欢愉又有忧伤的成长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上壮而许之,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券,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有删改)


【注】①贰师,将军李广利。②强弩都尉,指路博德。后面的“老将”也指路博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B.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C.土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D.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族名。战国时活动于中国北方,汉武帝时遭到大力打击,后分裂,部分西迁。
B.戟,文中指兵器。最初是青铜制,将戈、矛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盛行东周。
C.太史令,是古代设置的修史的官员,同时也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D.国士,一国中勇力或才能最杰出者。如《史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门之后,军事素养高,爱护士兵,被皇帝看重。皇帝派他去协助李广利,但李陵有自己的想法,他打算自己带兵去抗击匈奴,被皇帝赞许。
B.匈奴的军队与李陵的军队相持,单于轻视李陵,结果大败。单于打算在边塞设下伏兵,一举歼灭汉朝精锐部队,他的想法得到下属的支持。
C.李陵的军队处境危险,敌人众多,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遇上一个下属叛变,叛徒把李陵军队的底细告知敌人,最终李陵感到无颜见天子,就投降了匈奴。
D.皇帝得知李陵投降匈奴,非常生气。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奋不顾身保卫国家,历尽艰难与敌人周旋,寡不敌众,迫于无奈而投降,情有可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