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开学考试 2022-02-18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城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后,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瑞,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 -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在文化大突破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才逐渐形成。
D.对立与互补,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C.文章选材考究,以古中国之南、北两方与中东之两河、尼罗河,形成严谨的对比结构。
D.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二元对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东两大独特文明,由于地理因素、文字特点、造字原则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其文化整合的实现基本没有可能。
B.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定然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C.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D.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X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着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度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域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 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表: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废弃物种类分类频率(%)
12345
废纸/废纸板6.4711.9923.3232.6125.61
废弃电池、电子设备11.4617.1224.6626.8219.95
厨余垃圾12.9415.0915.2322.7229.51
废塑料瓶10.1115.0921.0229.3824.39
废弃易拉罐11.3215.3619.9528.5724.8
废金属14.6918.1920.4926.2820.35
可再生塑料12.6717.7919.8129.6520.08
废弃玻璃瓶16.4421.1620.4923.8518.06
废弃衣物、纺织品14.9617.1221.8324.2621.83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报纸都属于可回收物。
B.修理厂洗车工使用过的厕纸、一次性杯子、废油漆桶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荧光灯管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柚子皮、鸡蛋壳、隔夜菜、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C.在日本,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与舆论环境,其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给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用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进展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小铃儿

老舍

京城北郊王家镇小学校里,校长,教员,夫役,凑齐也有十来个人,没有一个不说小铃儿是聪明可爱的。

每到学期开始,同级的学友多半是举他做级长的。

别的孩子入学后,先生总喊他的学名,惟独小铃儿的名字——德森,仿佛是虚设的。校长时常的说:“小铃儿真像个小铜铃,一碰就响的!”

下了课后,先生总拉着小铃儿说长道短,直到别的孩子都走净,才放他走。那一天师生说闲话,先生顺便的问道:“小铃儿你父亲得什么病死的?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

“不记得!等我回家问我娘去!”小铃儿哭丧着脸,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住的往别处看。

“小铃儿看这张画片多么好,送给你吧!”先生看见小铃儿可怜的样子,赶快从书架上拿了一张画片给了他。

“先生!谢谢你——这个人是谁?”

“这不是咱们常说的那个李鸿章吗!?”“就是他呀!呸!跟日本讲和的!”小铃儿两只明汪汪的眼睛,看看画片,又看先生。“拿去吧!昨天咱们讲的国耻历史忘了没有?长大成人打日本去,别跟李鸿章一样!”“跟他一样?把脑袋打掉了,也不能讲和!”小铃儿每天下学,总是一直唱到家门,他母亲听见歌声,就出来开门;今天忽然变了。

“娘啊!开门来!”很急躁的用小拳头叩着门。

“刚才你大舅来了!等你半天,等的不耐烦,就走啦!”

“哟!你又跟人家拌嘴啦?谁?跟李鸿章?”

“娘啊!你要上学,可真不行,李鸿章早死啦!”从书包里拿出画片,给他母亲看,“这不是他,不是跟日本讲和的奸细吗!”

“你这孩子!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

“学手艺,我可不干!我现在当级长了,慢慢的往上升,横是有做校长的那一天!多么好!”

他摇晃着脑袋,向他母亲说。

“娘啊!我父亲那一年就死了,怎么死的?”

小铃儿的母亲放下针线叹了一口气,那眼泪断了线的珠子般流下来!

“你父亲不是打南京①阵亡了吗?哼!尸骨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呢!”小铃儿听完,蹦下炕去,拿小拳头向南北画着,大声的说:“不用忙!我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你要怎样?快给我倒碗水吧!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倒完水该睡了,明天好早起!”

他母亲依旧做她的活计,小铃儿躺在被窝里,把头钻出来钻进去,一直到二更多天才睡熟。

第二天小铃儿起来的很早,一直的跑到学校,不去给先生鞠躬,先找他的学伴。凑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家蹲在体操场的犄角上。

小铃儿说:“我打算并一个会,不要旁人,只要咱们几个。每天早来晚走,咱们大家练身体,互相的打,打疼了,也不准急,练这么几年,管保能打日本去;我还多一层,打完日本再打南京。”

“好!好!就这么办!就举你作头目。”一个十四五岁头上长着疙瘩,名叫张纯的说。这不到半个月,学校里竟自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永不招惹人的小铃儿会有人给他告诉:“先生!小铃儿打我一拳!”

“胡说!小铃儿哪会打人?不要欺侮他老实!”先生很决断的说,“叫小铃儿来!”

小铃儿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先生!真是我打了他一下,我试着玩来着,我不敢再……”

“去吧!没什么要紧!以后不准这样,这么点事,值得告诉?真是!”先生说完,小铃儿同那委委屈屈的小孩子都走出来。

走不远,就看见那几个淘气的男孩子,在墙根站着,向小铃儿招手。

“今天可好啦!我探明白了!一个小鬼子,每天骑着小自行车,从咱们学校北墙外边过,咱们想法子打他好不好?”张纯说。

李进才抢着说:“我也知道,他是北街洋教堂的孩子。”

“别粗心咧!咱们都带着学校的徽章,穿着制服,打他的时候,他还认不出来吗?”小铃儿说。

“好怯家伙!大丈夫敢作敢当,再说先生责罚咱们,不会问他,你不是说雪国耻得打洋人吗?”李进才指着教员室那边说。

“对!——可是倘若把衣裳撕了,我母亲不打我吗?”小铃儿站起来,掸了掸身上的土。

“你简直的不用去啦!这么怯,将来还打日本哪?”

“干哪!听你们的!走……”小铃儿红了脸,同着大众顺着墙根溜出去,也没顾拿书包。

第二天早晨,校长显出极懊丧的神色,在礼堂外挂了一块白牌,上面写着:“德森、张纯……不遵校规,纠众群殴……照章斥退……”

一九二二年(有删改)


注释①打南京:军阀混战时期的一场战斗。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铃儿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立志报国恨家仇,但在复仇的思想和方式上过于偏执,被复仇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冲昏了头脑。
B.母亲希望小铃儿学手艺,将来好好孝顺她,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深入思考孩子的未来。
C.李进才、张纯、小铃儿等人一样是天真善良的孩子,都有一颗爱国心,他们懂得区分外国侵略者与普通的外国人。
D.文章多处描写均表现了小铃儿深受喜爱,如同级的学友多半举他做级长,先生与小铃儿的对话,小铃儿打人而先生袒护他等。
8.本文塑造了小铃儿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从“小眼睛”看“大世界”这种方式是老舍独树--帜的,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困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酆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日:“诸君知猎乎?”日:“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稀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巳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B.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C.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D.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亭长,秦官名。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大散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督事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土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猎狗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刘邦的一番话过后,武将们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2)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遣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章质夫,即章粢(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捉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运用反衬手法,透露出词人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B.“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塑造了一位思妇形象,此外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咏物而不滞于物。
C.词的下阕,词人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杨花的怜惜之情,想到自己在外做官,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D.篇末词人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一点泪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这种手法叫做虚实相生。
15.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