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一模 2022-03-09 7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的态度世界的方式,或许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三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星堆人的脚印

周拥军

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

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首先出来的是一群象,它们一出土,就一溜烟往森林里跑,跑着跑着,躯干没有了,只有一根根硕大的象牙留在那里。几件蜀锦,出来后就不动了,它们太脆弱,一阵风都能将它们吹散。只有那些陶器和玉器,大模大样地围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大人物来宣布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支青铜的队伍开出来,领头的是戴着面具的铜人,他径自庄重地往前走,仿佛是赶去主持一场盛大的祭典……

迎面就是一大片房子,房顶没有了,墙壁也没有了,只剩下支撑房子的脚——一排排黑得发亮的木桩。房子的脚一律站在沼泽地,没有整齐的队列,它们用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疏疏密密地站在那里。

三四千年前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呢?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和砖块,古蜀人把一棵棵树、一根根竹从森林里抬出来,然后开始在树桩上搭建房子。他们用木、竹架起屋架,编成篱笆,在篱笆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屋顶……完成这一切,一幢房子就建成了。干栏式建筑安全、干燥而温暖,一幢站着的房子,隔绝了风雨,也隔绝了野兽。

房子的周边是大片大片的桑林,一条条蚕舒适地躺在桑叶上,它们的任务就是吃。它们吃下的是桑叶,吐出的是丝,织成的却是古蜀人的梦。

所有的决定都在桑林掩映的房子里作出,谁狩猎,谁捕捞,谁养蚕,谁织锦。作出决定的是蚕丛。长年戴着面具的蚕丛长着一张奇特的脸:大耳、大嘴、凸眼。带着族人,他找到了这块宜桑、宜猎、宜渔、宜耕的土地。完成那次无比艰难的跋涉后,他的青春不再了,步履不再稳健,头发也开始花白,但他的话就像木结构房子的榫卯一样,精准地连接到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行动中。

天一亮,古蜀人就出发了,迎着野兽的吼声出发。他们走进森林,森林里便会有一阵骚动。隔着三千余年,我们看到了古蜀人身上的兽皮,看见一根根象牙被古蜀人制成了珍玩。一批古蜀人走进森林,也有一批古蜀人走不出森林,他们成了森林的一部分。

也有人走向水。那片水是长江支流的一个汊,江跑累了,它在那里停了一下,把那里停成了一片水泊。这片浩渺的水是古蜀人生命的源头。他们的印记里有太多水的故事,水不仅开辟了这片河谷,还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

一片宽阔平坦的原野。凛冽的风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吹过来,吹到这片平原时,它放缓了脚步。田垄间,农夫的身影或隐或现,他们手中不再是那些笨重的石器,而是精工浇铸的青铜农具。有了青铜农具,那片土地,才真正臣服。

土地臣服后,耕种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桑、猎、渔的位置自动后移了。古蜀人离开了那片狭窄的河谷,开始了新的长征。这次,长征的队伍里没有蚕丛,蚕丛把自己种在了那片茂盛的桑林里。他沉睡的地方,立起一只巨大的青铜面具,面具上,两只前凸的眼还盯着古蜀人远行的方向。

一位高大瘦削的铜人,静静地站在一座规模巨大的祭祀台前。他站在那里,那一方山水就安静了。他应该就是鱼凫。他是那个时代真正读懂了长江的人。长江从雪山上发源,在崇山峻岭中冲波逆折,流着流着就流成了一片壮阔的水。从一条江的流向中,鱼凫坚定了一个族群的走向。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拓国计划。在他的计划里不仅有坚固的城池、巍峨的宫室、壮观的神庙,更让人景仰的是,他的计划里,还有一支马队。

那是一支英雄的马队。冬天来了,蚕停止了织茧,绣娘停止了织锦,驮着蜀锦的马队就上路了。他们从成都平原出发,纵贯亚洲,一直走到遥远的欧洲地中海区域,从风华少年,一直走成一堆骸骨,走成了骸骨,他们还在家人的梦中行走。也有幸运者,他们回来了,运回了盐、珍稀古玩和那个时代最遥远的梦……那条路,需要透支我们全部敬仰。

鱼凫做成了他想做的一切。他不仅开拓了一片规模巨大的国土空间,还开拓了一片规模更大的文化空间。最核心的国土空间当然是他的城池,最核心的文化空间则和青铜有关。三四千年后,一个个祭祀坑被轻轻地揭开了面纱,青铜神像、青铜面具、青铜容器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来,连同它们身上厚厚的历史信息一起摆在密封的橱窗里,这时人们才发现,那个神秘世界的文化气息有多么丰厚。

最让我心情激荡的是那棵硕大而精美的青铜神树。那个世界有太多的谜无法解释,他们只能求助于心中的神。神在哪里呢,当然在天上。古蜀人选择用昂贵的青铜来浇铸一棵通天的神树。神树上缀满神鸟,一只神鸟代表一个太阳;还有一条蓄势待飞的龙,仿佛随时准备飞向天空。神树立在那里,所有的山都向它颔首,所有的云都向它聚拢,所有的目光,都向它肃穆地致意。

他们仿佛在一夜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经历了一场战争,引发战争的当然是那片富庶的国土。手持先进武器的外族军队一夜之间就杀到了城下。城墙倒了,宫室烧了,青铜器、玉器、陶器一股脑儿被人扔进了土坑。他们肯定不是屈辱地消失的,一些破碎得十分厉害的青铜兵器,展示了他们为守护这片国土所作的努力,不幸的是,他们失败了。

直到1929年的春天,一个村民用锄头挖开了一处土坑。土坑里没有棺木,没有骸骨,只有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被破坏的痕迹,它告诉我们,古蜀人曾经历过的劫难。一个凭勇气、智慧和勤劳维系繁衍的民族,他们沧桑的历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摆在土坑里。

我在一只装满了鸡蛋的陶盆前长久地停了下来,鸡蛋已风化成了石头,但因为这些鸡蛋,那里还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它们和这只粗朴的盆一样,仍在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什么。

我的身旁,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人有较高的建筑智慧,他们根据环境特点,用木竹草泥把房子建在树桩上,这种干栏式的建筑能很好地防水防野兽。
B.作者笔下的古蜀人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蚕丛到鱼凫,从桑猎渔耕发展到跨国贸易,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
C.李白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作者描绘的古蜀国历史画卷弥补了史料缺失,证明蚕丛、鱼凫开国的真实性。
D.作者面对三星堆遗迹凝神思考,思绪纵横驰骋,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古蜀国历史的神秘、神奇,表达了对古蜀文化的赞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新祭祀坑被发掘,各种文物破土而出。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凸显文物的精美、华贵,生动形象。
B.青铜神树是古蜀人与神灵沟通的载体,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神树的庄严肃穆。
C.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用大量笔墨写由三星堆遗址引发的联想想象,对古蜀国的消失和发掘则用笔简略。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的含义。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2022-03-04更新 | 60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十月,汉献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戊辰,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八月,孙权遣使称臣。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矣。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遂受吴降。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晔曰:不可。陛下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权虽有雄才,故汉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不可即以为王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以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不听。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邢贞至吴,吴人以为不当受魏封。吴王曰: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吴王出都亭侯邢贞,贞入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徒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B.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C.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D.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申晦”,也可以指白天。
B.股肱,本义指大腿和上臂,文中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C.九锡,皇帝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
D.都亭,城邑中的驿舍。秦规定十里一亭,郡县治所设都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献帝在宗庙祭祀,祭告列祖列宗,让位给魏王曹丕。虽经上书推辞,曹丕最终还是升坛接受皇帝玺绶,登上帝位。
B.出现日食,有关官员奏请罢免太尉。曹丕认为这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归罪朝廷大臣不符合禹、汤归过于自身的道义。
C.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魏朝臣皆贺。而刘晔认为应联合蜀国内外夹击,不出十天,吴国必亡,曹丕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D.邢贞到吴国后,进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深觉耻辱,以至泪流满面。邢贞知道这件事后,认识到吴国不会久居人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2)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
14.刘晔为什么反对拜孙权为吴王?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杜荀鹤[注]

时难转觉保身难,难向师门欲继颜。

若把白衣轻易脱,却成青桂偶然攀。

身居剑戟争雄地,道在乾坤未丧间。

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46岁中进士第,但未被授官而离京,回到九华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门”即“师门”,这首诗是诗人收到师门致书后写的回献诗。
B.首联交代诗人难以继续跟从恩师学习的原因,表达对恩师的愧疚。
C.“白衣”和“青桂”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
D.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知恩图报之意,并向恩师发出到九华山的邀请。
16.请从“难”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颈联表达的情感态度。
2022-03-06更新 | 4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