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三 学业考试 2022-03-14 10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篇名句默写、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古代诗人登临古迹,常有自然永恒而人世沧桑的感慨。游览黄州赤壁,苏轼唱出“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感叹江水滔滔而风流人物已逝;登临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吟道“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叹惋江山永恒而英雄不再;来到古都金陵,王安石咏出“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________________”,感慨六朝消亡而寒烟衰草依旧。

2022-03-07更新 | 3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芣苢》出自《诗经》,讲述了一位男子倾慕娴静女子的故事。
B.《归园田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作者叙述了平生志趣,描写田园生活,抒发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C.史铁生是当代作家。他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表达了他在历经沧桑又生机盎然的地坛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D.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致云雀》从多方面描绘和赞美云雀,抒发了他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3. 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教育者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传授。
B.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人的才智有高有低,教育者应当依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
C.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要开展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懂不会就要不断启发指导,直到学会为止。
D.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对于教育对象,不应因其贵贱、贫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应一视同仁。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山                           兀:光秃
B.齐楚之精英                    精英:金玉珍宝等物
C.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
D.秦者秦也                    族:聚集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缦立远视,望幸焉
B.辇来                                               机上之工女
C.杳不知其所                                        燕赵收藏
D.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灭六国者六国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A.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7.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文章前两段铺陈描绘阿房宫宏大华美的景象,已暗含批判,为后文议论张本。第三段又以一连串鲜明对比批判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最终导致“__________”,阿房宫也因“楚人一炬”化为焦土。第四段明确指出六国与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文末更以“______________”作结,含蓄告诫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甲】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乙】黛玉便忖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取材于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选文二

(贾环和宝钗等人“赶围棋作耍”,输了耍赖,宝钗为他掩饰,莺儿不服,说贾环不如宝玉,贾环哭。)

正值宝玉走来,见了这般形况,问:“是怎么了?”贾环不敢作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他想着:“弟兄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更有个呆意思存在心里。——你道是何呆意?因他自幼姊妹丛中长大,亲姊妹有元春、探春,伯叔的有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等诸人。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所以,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丙】须要为子弟之表(shuài)______。是以贾环等都不怕他,却怕贾母,才让他三分。

如今宝钗恐怕宝玉教训他,倒没意思,便连忙替贾环掩饰。宝玉道:“大正月里哭什么?这里不好,你别处玩去。你天天念书,倒念糊涂了。比如这件东西不好,横竖那一件好,就弃了这件取那个。难道你守着这个东西哭一会子就好了不成?你原是来取乐玩的,既不能取乐,就往别处去再寻乐玩去。哭一会子,难道算取乐玩了不成?倒招自己烦恼,不如快去为是。”贾环听了,只得回来。

(取材于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懵懂顽童
【乙】黛玉便忖着因他有玉
【丙】须要为子弟之表(shuài)
A.“懵懂”是“昏乱”的意思;“度”读作“duò”;横线上应填“帅”。
B.“懵懂”是“糊涂”的意思;“度”读作“duó”:横线上应填“率”。
C.“懵懂”是“昏乱”的意思;“度”读作“dù”;横线上应填“率”。
D.“懵懂”是“糊涂”的意思;“度”读作“dù”;横线上应填“帅”。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在宝玉眼中,黛玉美丽娇弱,眉目含愁,灵慧脱俗,具有独特的气质。
B.宝玉为黛玉取表字为“颦颦”,是因为黛玉眉尖若蹙,符合古书记载。
C.黛玉对宝玉说自己没有玉,表现了她初到贾府不愿意自我炫耀的心理。
D.宝玉说贾环念书念糊涂了,是因为贾环连正月里不准哭的规矩都不懂。
10.宝黛初见,二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反应不同,黛玉是“惊”宝玉是“笑”。请结合选文一或《红楼梦》相关内容,简析二人反应不同的原因。
11.选文一《西江月》词中评价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请结合两篇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宝玉“性乖张”这一特点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会被模仿,声纹还可靠吗

声纹是生物识别特征的一种,是在说话人发声时提取出来、作为说话人的表征和标识、与其他人相互区别的语音特征,以及基于这些特征或参数所建立的语音模型的总称。

语音信号被形容为形简意丰,是因为声音包含内容、身份、情感、年龄及健康状况等丰富的信息。人类语言的产生要在人体语言中枢与发音器官间经历复杂的生理物理过程。理论上说,每个人说话时的短时频谱、声源、时序动态、韵律、语言学特征等都有差异。因此,声纹就像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声纹识别是从说话人发出的声音频谱图中提取身份特征信息和声纹特征,再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用计算机通过相关算法进行比对识别的技术。与人脸、指纹和虹膜识别相比。声纹识别有着诸多优势。声纹语料收集方式自然,无须进行眨眼、摆动脸部等特定动作,不受光线或隐私等特定场景的约束,人们接受度更高;声纹识别可以随机改变朗读内容,即使曾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留下语音信息,也不易被复制或盗用;被识别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识别设备,声纹可以通过电话、APP等渠道传递语音到后台进行识别,并且可以在用户语音对话过程中自动完成识别,使用成本低而且方便快捷。

不过,生活中声音相似的人有很多,有些配音演员还可以模仿他人的声音,用声纹进行身份认证会不会很不安全?对此,声纹专家解释说,总体来说,声纹是稳定的生物特征。除了人一生中的某些年龄段如少年变声期,声纹可能会有所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声纹特征是稳定的。每个人在说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如舌头、牙齿、口腔、声带、肺、鼻腔等在尺寸和形态方面有所差异,再加上年龄、性格、语言习惯等多有不同,致使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必然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人在说话过程中所蕴含的个性特征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说话者最本质的特性。【甲】配音演员模仿其他人的声音,【乙】听觉上相似,【丙】也无法模仿说话者最本质的特性。

2014年,公安部发布了《安防声纹确认应用算法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声纹科技产品据此进行数据采集。目前,用户如果按照事先指定的文本读出内容,声纹识别准确率已达99.8%;如不照读事先指定的文本内容而随意发声,声纹识别准确率也能达到99.1%。虽然准确率不低,但还是存在误判的可能。因此,在金融领域,声纹用于金融产品的认证,需要看具体场景。在辅助核实身份、名单识别、防欺诈、声纹锁登录等场景中使用是合适的;但在大额支付类场景中,如果将声纹作为唯一的认证手段,就需要充分评估风险。

除了金融领域外,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能社区等行业正在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特点对声纹应用进行针对性开发。

(取材于李禾的同名文章)

12.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                    那么                    不过
B.因为                    那么                    
C.因为                    虽然                    不过
D.因此                    虽然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声纹识别是一种新开的生物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行业。
B.语音信号“形简意丰”,是指收集方式独特、方便、快捷,且包含丰富的信息。
C.因发音器官、习惯、特点等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声纹的本质特征具有唯一性。
D.因准确率更高,在金融领域,声纹识别成为人脸、指纹和虹膜识别的替代产品。
14.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声纹的定义——声纹的优势——声纹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应用
B.声纹的定义和特性——声纹识别的优势——声纹识别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应用
C.声纹的定义——声纹识别的优势——声纹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局限
D.声纹的定义和特性——声纹的优势——声纹识别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局限

六、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5.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薄。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
2022-03-14更新 | 2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16.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薄。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习惯于“不为人先,不为人后”,而现代社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这样的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不为人先’与‘敢为人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022-03-14更新 | 4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17. 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是“定型”的;而现代社会常有变动,是“不定型”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从“定型”到“不定型”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人生百态、社会万象。


请以“‘转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022-03-14更新 | 3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名篇名句默写、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名篇名句默写
1
文言小题
1
名著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名篇名句默写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著阅读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篇名句默写
1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二、文言小题
2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类
三、名著阅读
30.65孔子(前551-前479)  《论语》  整体把握内容、主旨或观点  分析思想内涵
150.65费孝通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四、文言文阅读
4-70.65杜牧(803-853)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五、现代文阅读
8-110.65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其他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12-14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六、作文
160.4青年成长  全命题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170.4青年成长  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