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3-21 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艺高峰传统的品格,是指生成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文艺高峰群在世界文艺高峰之林中呈现出独特而又普遍的气质。这就是说,中国文艺高峰传统诚然有其独特性,但在当今世界性文艺高峰语境中也可能展示出一种既无可替代而又可以理解的共通性意义,给予其他民族文艺高峰群以一种独特的参照作用。正像一个人需要照镜子才能看到自身形象一样,要把握本民族文艺高峰的独特民族性价值,就需要借助世界上其他民族文艺高峰群的照鉴作用,从而同时呈现出一种世界性价值。由此看,认识中国文艺高峰群的独特品格,有助于在与世界上其他文艺高峰的相互比较中进一步发掘其特殊的民族性价值和普遍的世界性价值。

首先,确实出现了创造文艺高峰的艺术家,可称为高峰艺术家。这里的高峰艺术家,可以是无名艺术家群体,也可以是有名有姓的艺术家个体,还可以是现代艺术产业中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群体协作方式。每一个或一群高峰艺术家都会在其作品中刻画不同的人生情境,传达不同的人生体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

其次,高峰艺术家总是生长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并由此出发去反映时代语境,这种语境可称为高峰语境。这包括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思维环境、艺术制度环境等。人们常说的先秦诗文、两汉乐府民歌、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型文化等,就诞生于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语境中,这些时代语境因素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渗透于艺术品的独创性艺术世界中,构成了与其他时代语境所孕育的艺术品之间的差异的社会根源。

再有就是,高峰艺术家总是运用特定的物质传播媒介去创造,这种媒介可称为高峰媒介。例如,在不同时代分别占据过主导地位的口头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介等。而其中每一种高峰媒介都可能创造出与众不同而又不可重复的高峰艺术品。

还应当看到,高峰艺术家基于特定时代语境、运用特定物质传播媒介去创造,结果产生了可以感知其高峰品质的艺术品,可称为高峰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来自不同时代语境、不同媒介的创造,彼此都是不可重复的天才之作,如《离骚》《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牡丹亭》《红楼梦》等。

最后,高峰艺术品不能只在当世被认可,到后世就湮没无闻,而必须依赖于后世的承认,否则就谈不上文艺高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正的文艺高峰都是需要延后一段时长,由后世去回头追认其效果的,这可称为高峰后效。

(摘编自王一川《中国文艺高峰传统的品格》)

材料二:

物质充盈之后,文化的不可或缺会更加凸显。除了作为物质的必要补充,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彰显民族身份的标识,是维系家国认同的纽带。当下,中国正处于快速现代化进程之中,随着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民族可以在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上效仿别人,但在精神内核、心理结构上却永远不能丢弃传统。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快速而程式化的生活节奏,容易助长内心的迷茫焦虑,但只要泡一壶清茶,品两阕诗词,就能神奇地安静下来。国家也好,个人也罢,走得再快,都不能忘掉根本之所系。做好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再有远见的古人恐怕也无法想象,今天的文艺作品会如此丰富。数据显示,2015年上映国产电影278部,出版图书20多万种,艺术团体演出200多万场……中国文艺的成绩,正不断获得世界的认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2015年雨果奖《三体》折桂,国产电视剧也开始走向海外。

创造无愧时代的文艺经典,是繁荣文艺创作的紧要任务。而原创能力的获得,必然需要扎根现实,从鲜活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艺术来源于生活,远古时期石壁上的图像见证着人类记录的冲动,许多伟大作品产生的契机正在于现实激发的灵感。都市剧《欢乐颂》触动了奋斗的年轻人,其中职场的辛苦、租房的烦恼让人感同身受;家庭剧《小别离》直面教育焦虑,讲述父母的苦心、孩子的压力,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心生共鸣。扎根现实、记录时代的作品才会有旺盛生命力,否则就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当下的中华大地上,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实践,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书写,太多的群体需要关注。这样巨变的时代,这样全新的土壤,应当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催生出更多好作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定要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经典,记录当代的精彩纷呈,为后世留下浓墨重彩。

(摘编自胡宇齐《扎根现实,创造中国文艺的时代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艺高峰需要借助世界上其他民族文艺高峰群来展现其无可替代的共通性意义。
B.高峰艺术家不是指代某一具体的艺术家个体,而是代指此类特殊存在的艺术家群体。
C.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文艺高峰,其作品创作时间和确认其地位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D.文化的价值不仅是物质的必要补充,更重要的意义是彰显民族身份和维系家国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比较中发掘中国文艺普遍的世界性价值,有助于认识中国文艺高峰群的独特品格。
B.媒介是高峰艺术家创作出精妙作品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水平高低。
C.从一个民族的角度而言,工具理性与科技的重要程度远不如精神内核和心理结构。
D.如今的文学作品丰富程度远超古代,并且文学水平也是古代无法达到以及超越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书法家张旭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其书法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B.明末清初画家朱耷,前承古人,后启来者,被画家齐白石极力称赞,今天欣赏和理解朱耷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C.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文化领域有重要影响。
D.20世纪20年代现代作家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之一。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联系你对李白的认识,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李白可以被称为“高峰艺术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送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的虚荣心很重。
C.“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与动作神态描写相结合,用风雨烘托作者的悲伤心情,用凝望来表达作者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离开时的凝重心情。
D.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7.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
8.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苏东坡文集事略》卷一三)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B.闾里,本文指乡里。贾公彦解释说:“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
C.谪,降职并外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同义的词还有贬、放、迁等。
D.河北,黄河以北。古文中的河一般指黄河,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已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折射。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022-03-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①替老人。

三夜阴霪②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③劳苦辛。

闭廪④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诸孙:泛指孙辈。②阴霪(yín):连绵不断的雨。③村酤(ɡū):农家自酿的酒。④闭廪(lǐn):关闭粮仓。廪,粮仓。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了乡村麦收时节的日常生活景象。诗人从自己的外孙入村帮收麦写起,以纪实的笔调娓娓道来,语言风格朴实自然。
B.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好坏的对比,天气变化的背后,紧紧关联着的是农人心情的起伏变化。
C.颈联从侧面烘托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人忙着做饭、忙着备酒来间接表现收麦的辛苦。
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农事劳作带来的疲惫,诗人可怜外孙从早到晚的辛勤劳作,愿意为他赋诗一首,使他重新恢复精神。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