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万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中 2023-09-01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称,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整体向好,“养儿防老”观念正在深刻转变。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全民对老年期生活准备不足。

本次发布的蓝皮书以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指出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蕴含着整体向好的新变化。2015年,中国老年人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城镇老年人口占52.0%;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6.1%;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文盲率下降为29.6%。

从老年人的家庭关系来看,“养儿防老”观念正在深刻转变。从健康医疗状况来看,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比2006年分别上升24.8和53.9个百分点,这也是世界老年人口第一大国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重大成就。

从经济状况来看,城乡老年人收入平稳增长,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4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23930元(人民币,下同),是2000年的3.24倍。农村老年人平均收入7621元,是2000年的4.62倍。

此外,老年人居住面积普遍较大,大多数老年人拥有独立房间;老年优待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全社会尊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城乡老年人幸福感显著提升,老年人闲暇生活更加注重品质和时尚。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当代中国老年人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宜居建设滞后、全民对老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等等。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是由中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5年开展一次的重要国情调查。自2000年开始,这项调查已成功开展4次。从全球范围来看,第四次调查是目前世界上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

(节选自《老龄蓝皮书: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材料二:

随着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老龄科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很多新型的数字技术被应用到了为老年人服务上。

比如,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看护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除了养老院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传统模式,社区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最近几年开始流行。这种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在每个社区派驻一些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本社区老年人的看护。这样,老年人依然可以居住在自己家中,日常享受到专业人士的照料。不过,这种模式会出现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对老年人的要求反应缓慢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很多社区已专门开发了为老年人服务的手机app,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以通过app呼叫社区服务人员。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一些社区还尝试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监控网络,用以监测其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监控网络就会同时向社区服务人员和最近的医院发送信号。这样,社区服务人员可以及时上门,进行急救;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可以随后赶到,进行进一步的医疗。这样原本比较有限的社区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社区养老的相关缺陷也可以得到克服。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交流,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情感慰藉,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一个人老了,退休了,他要经历一个痛苦的、与习惯的圈子告别的过程。一方面,子女有了自己的生活,交流频率会减少;另一方面,过去熟悉的同事、熟人也会随着退休渐渐疏远,最终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年人会陷入一种空前的孤独,由此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尤其在大城市,人们的生活空间相对隔绝,上述情况会更加明显。最近几年随着老年人对社交软件和社交媒体的逐步熟悉,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现在,借助于微信等app,老年人不仅可以很容易地和子女、亲戚实现联系和交流,还可以通过各种群和自己的熟人群体继续保持联系。一些对网络熟悉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甚至可以通过某些社交平台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进行线上交流、组织线下活动。

但由于现在的技术都由年轻人主导,因此在考虑技术应用时,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忽略老年用户,或者以他们眼中的老年人诉求替代了老年人的真正诉求。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健康码的应用。本来健康码是为了方便人们在疫情期间出行,而且从年轻人的视角看,应用健康码也很容易。但在现实中,很多老年人却因不会使用健康码导致出行困难,甚至还因此导致了不少冲突。

(节选自陈永伟《面对老龄化数字经济如何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整体向好。更多老人享有医疗保障,经济收入、住房面积都有较大增长,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B.今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全民要加强老年生活的准备,预防因老、因病返贫,而照护服务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C.与养老院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传统模式不同,社区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照料和看护。
D.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手机app、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监控网络、微信app以及某些社交平台,都是养老科技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上升24.8和53.9个百分点,这一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的老年医疗保健事业跃居世界第一。
B.“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自2000年始每5年开展一次,说明我国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已引起国家高度关注。
C.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收入平稳增长,社会尊老、养老、助老风尚逐步形成,这些都是促使“养儿防老”观念深刻转变的有利因素。
D.疫情期间,很多老年人因不会使用健康码而导致出行困难,甚至引发冲突,这是因为健康码这一数字技术原本是为年轻人群体服务的。
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可以作为“养儿防老观念深刻转变”的支撑材料?(     
A.李阿姨退休后加入了小区的老年模特队,整个人的外形、气质年轻时尚了许多,和女儿站在一起如同姐妹。
B.老刘每天叮嘱儿子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就不用整日奔波,也能回报父母的辛劳付出。
C.陈大爷拒绝了儿子接他进城同住的再三请求,依然住在乡下老宅里种地养猪,靠着自己卖菜卖粮获取收入。
D.赵奶奶体弱多病,而几个成年子女忙于各自的工作家庭,无法指望他们照料,只能自己请来保姆看顾护理。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二提到目前数字化技术在为老年人服务上具有一定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模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睡”内涵丰富,指父亲在麦田里昼夜劳作,对这片土地眷恋深沉,也指父亲最后埋葬在这块土地里。
B.“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枝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这句对柳树的描写,既是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是为引出下文关于麦田由来的交代。
C.作者给在盐碱地开荒的父亲送午饭,“不知走了多远”,可能因当时年幼记忆模糊,但主要是借此突出父亲开荒之难与劳作之辛。
D.“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该处描写是为了表现烈日下劳动者的疲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疲倦”修饰稻田,比拟修辞,土地供养了一季作物,肥力疲倦;可是 “疲倦”的劳作者却没有止息。
B.“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阳光本无味道,也无从撩拨,但浸透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契合父亲在烈日下盐碱地上劳作的景象。
C.“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锈”“月”二字,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
D.文章语言如画,画中有诗,娓娓道来,清新而不失典雅,朴质而饱含情愫;鲜活生动地勾勒出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的形象。
8.“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请结合文章,分析“丰满凝重”的具体含义。
9.作者缅怀已逝去的父亲,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麦田”,作者借“麦田”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之初,颇好微行,或谏其轻出。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一日,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左右请其故。曰:“尔谓为天子容易耶?早作乘快误决一事,故不乐耳。”汴京新宫成,御正殿坐,令洞开诸门,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

吴越钱俶来朝,自宰相以下咸请留俶而取其地,帝不听,遣俶归国。及辞,取群臣留俶章疏数十轴,封识遗俶,戒以途中密观,俶届途启视,皆留己不遣之章也。俶自是感惧,江南平,遂乞纳土。

南汉刘在其国,好置鸩以毒臣下。既归朝,从幸讲武池,帝酌卮酒赐疑有毒,捧杯泣曰:“臣罪在不赦,陛下既待臣以不死,愿为大梁布衣,观太平之盛,未敢饮此酒。”帝笑而谓之曰:“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宁肯尔耶?”即取酒自饮,别酌以赐

晚好读书,尝读二典,叹曰:“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乎!”谓宰相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遂著为令。

乾德改元,先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三年,蜀平,蜀宫人入内,帝见其镜背有志“乾德四年铸”者,召窦仪等诘之。仪对曰:“此必蜀物,蜀主尝有此号。”乃大喜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

(选自宋史·太祖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B.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C.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D.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宋太祖接受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
B.二典,是《尚书》中《尧典》、《舜典》的合称。典是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
C.刑部,隋以后官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刑罚等。
D.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匡胤当皇帝后喜欢便装私访,臣下劝他不要轻易出去,宋太祖对属下的规劝不予回应,便装出宫的次数更多了。
B.宋太祖堪称明君,他因自己错误决断一事,在便殿向左右说自己的内心就像洞开的殿门,稍有邪思杂念,人人都看得见。
C.宋太祖不听大臣劝告而放归吴越钱俶使其感动,赐酒南汉刘推心置腹,都可说明他不喜欢用阴谋诡计来实现某种目的。
D.宋太祖看到当时朝廷对违法杀人的人置之不问,于是立法令规定,从今以后判决死刑的案卷一定要上报刑部复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戒以途中密观,俶届途启视,皆留己不遣之章也。
(2)帝笑而谓之曰:“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宁肯尔耶?”
14.宋史对宋太祖评价很高:“考论声明文物(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概括上文中宋太祖以哪些表现赢得如此高的评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①替老人。

三夜阴霪②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③劳苦辛。

闭廪④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诸孙:泛指孙辈。②阴霪(yín):连绵不断的雨。③村酤(ɡū):农家自酿的酒。④闭廪(lǐn):关闭粮仓。廪,粮仓。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了乡村麦收时节的日常生活景象。诗人从自己的外孙入村帮收麦写起,以纪实的笔调娓娓道来,语言风格朴实自然。
B.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好坏的对比,天气变化的背后,紧紧关联着的是农人心情的起伏变化。
C.颈联从侧面烘托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人忙着做饭、忙着备酒来间接表现收麦的辛苦。
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农事劳作带来的疲惫,诗人可怜外孙从早到晚的辛勤劳作,愿意为他赋诗一首,使他重新恢复精神。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