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3-28 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        

冯俐

当代戏剧空前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舞台技术的加入,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只是,剧作家们不能因此“偷懒”,放弃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多元化不应该代替戏剧的文学性追求。当然,有的剧作家也许并不是偷懒,而是“人力不可及”——即从主观上认识不到,或是客观上能力达不到。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评价一个剧本有“文学性”,应是最高褒奖,尤其是当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以“诗性”“诗意”时,我想,它指的绝不是肤浅的、视听上的优美或浪漫,而是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性,则是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是必须拥有的。只是,对其风格样式的广泛探索,可以给予更多包容的空间。“从文本入手”已不再是当下戏剧唯一的创作方法,国内外许多戏剧人一直在不断探索着:从演员的独特技能入手,从一段音乐入手,从一幅画一个线条入手,从某个道具入手,从某种舞台科技手段入手……这些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不同风格样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动人之作。但是,这能证明戏剧可以没有文学吗?当然不能。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再需要“语言”,“文字”的、非传统的戏剧演出,其动人之处依然来自文学——即使没有具象的、完整的人物和故事,但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文学的“精神”,即对人性的深刻独特洞察、对人的境遇和选择的理解容纳、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微的永恒关怀。  

戏剧的文学性,是在戏剧实践中不断被追求、深化、发扬,还是被忽视,甚至退位、缺失?这决定着未来戏剧的品格、戏剧自身的价值、戏剧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戏剧的命运。                          

(选自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有关“戏剧的文学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当代戏剧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是有的剧作家主观上不想为、无所为,或是客观上不能为、无法为。
B.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作家能够借助情境、故事等元素,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C.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它同戏剧性一样,都是戏剧必须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D.戏剧的文学性是衡量戏剧品格和戏剧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决定着戏剧的健康发展,事关戏剧的发展命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舞台技术的恰当运用,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使戏剧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文学性。
B.《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摆脱了思想、主题的概念束缚,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从而取得了成功。
C.剧本赢得“文学性”的关键在手其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而不在于外在形式上的优美或浪漫。
D.《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周朴园,其形象已经超越了生活中的原型,显得更为丰满、丰富,具有高度典型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命题作文”,关注的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这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B.古希腊的很多戏剧虽然是国家行为,但能将舞台性和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所以既“传得开”,又“留得下”。
C.真正好的戏剧作品并不追求创意和立意的新颖独特,而是追求体现剧作者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学性。
D.在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非传统的戏剧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动人之作,但与注重文学精神的传统剧作不能相提并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保密

石磊

中午时分,一辆宝马车忽然停在我的牙馆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住在我家楼上,叫尚海英。她一进来就嚷道:“王医生,我婆婆想镶一口牙,最好的多少钱?最差的多少钱?”

“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说。

“王医生,我想给她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行吗?”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节约?”

“节约是美德嘛,婆婆已经六十多岁了,镶那么好的牙干什么?说不定……”

我用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说:“好……吧!”

“王医生,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保密哦,下午,我就带婆婆来做牙模。”海英说完,油门一踏就飞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自行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婆婆镶一口牙,最好的多少钱?最差的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莫非她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夫妻都在劳务市场打零工,风里来雨里去,整天乐呵呵的,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日子过得很紧,于是,很和气地说:“最好的五千多元,差的一百来元。”

“婆婆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艰难的样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给她镶一口最好的吧。俺婆婆觉得俺两口子挣钱不容易,你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听到玉莹这话,我内心很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语气对她说:“你婆婆七十多岁了,镶那么好的牙……”

玉莹用鄙夷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你说这话就不对了,婆婆越老,俺越珍惜,谁没有老的时候!”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呵呵,我故意看看你是不是真心的,请不要见怪。”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给我保密哦!”

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婆婆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婆婆来了。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婆婆问夏婆婆:“大姐,你准备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的,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呀,可玉莹就是不肯,非要给俺镶牙不可。”夏婆婆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夏婆婆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婆婆不好意思地回答。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儿媳妇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婆婆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莹姐,你婆婆哪能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王医生,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作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头发,尴尬地说:“呵呵,其实先将……就一下,等日子过好了,再换好的。”

我心里嘀咕道:“真做假时假若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婆婆安慰儿媳说:“玉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的牙,比她们一百万的还值钱啊!”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了。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家休班。尚婆婆和夏婆婆到我家跟我妈聊天。聊来聊去,就聊到了牙上。尚婆婆问夏婆婆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牙齿一样。”夏婆婆喜形于色地说。

“我真是不给孩子们弄脸啊,五千多的牙却不咋的,这不,有半边已经快掉下来了。”尚婆婆有点自责地说。

“来,我给看看,镶牙这活儿虽然好几年不干了,但什么毛病我还是能看出来的。”妈妈对尚婆婆说。

妈妈一看尚婆婆的那口牙,脸色顿时铁青起来,自言自语道:“这牙是最差的那种牙,臭小子,良心被狗吃了,这么好的邻居也敢坑,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妈妈又看了夏婆婆的牙,满脸堆满惊愕,心里嘀咕道:“这是口五千多块的牙,莫非儿子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气呼呼地把我拉了出来,当着二位邻居的面厉声呵斥道:“你看看,这两位婆婆的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是说不清楚,明天我就把门给你关了,这么多年,我白教你了不成!”

我本想继续为她们保密,看到妈妈气愤的样子,无奈地说:“这事要问海英和玉莹,是她们让我这样做的,我答应为她们保密的。”

大家听后面面相觑,都说玉莹是个好媳妇。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宝马车的尚海英给婆婆镶一百多元的牙,骑自行车的夏玉莹却给婆婆镶五千多元的牙,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越有钱的人越吝啬。
B.“我”作为一名牙科医生,明知道尚海英和夏玉莹都在婆婆面前撒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为她们“保密”,表现了唯利是图的一面。
C.“莹姐,你婆婆哪能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王医生,你说是不是?”这句话,表现了尚海英假装正人君子的丑恶面目。
D.小说通过描写两位儿媳分别为婆婆镶牙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刻画出了对待老人态度的种种世象,在啼笑皆非中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5.作品中的夏玉莹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小说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叙述“保密”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有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某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他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的一个检验台做记录,那么厚的本子大半本都被记掉了,没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做到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非常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情况下,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选自中国质量新闻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种局面已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已经能够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企业的员工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说我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是制造业大国,却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凸显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局面。
B.在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头的加工精度和原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属于主管国子监或者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江州祭酒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九江市教育局局长。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古代官职名,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中吕]喜春来

张养浩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注:这首曲子为张养浩到灾区赈灾时所作。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并非自饰之词,而是直书其事,“须”和“必”字,真切地写出了身为赈灾官员的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景。
B.“满城都道好官人”,紧承首句,这不是自诩而是事实,是作者勤政为民的结果,表明作者是一个爱民如子、百姓视之如父母的好官。
C.“还自哂”是“自己笑自己”的意思,面对百姓的认可和称赞,作者很欣慰,为能救民于水火而满足地笑了。
D.这首小令内容显豁,语言朴实,艺术手法也比较单纯,反映了百姓的疾苦,曲中流露出拳拳的爱民之情。
15.开篇两句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官员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2-03-28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