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2-04-21 1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祝传说的讨论是由“邮票原地”的议题引起的。而就其实质而言,却是属于民间传说发生学的范畴。

民间传说作为有别于民间故事的口头叙事作品,其特点之一在于,它往往要依托一定的人物、事件或具体的地方和物件来展开叙述。讲述人为了使自己的讲述具有可信性,为了取悦和征服听众,每每把群体创作、世代传承的口头叙事作品,说成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真实存在。民间传说的这一外在形式给听众带来了许多现实感和亲切感,但也给后世的观察者带来了一些“麻烦”,他们不得不把赋予叙事作品的某些“历史现实”因子同艺术的虚构成分剥离开来。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是如此,梁祝传说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是广大民众的口头艺术创作,其本质是审美虚构。尽管假托了具体的时空或实有的名姓,有一个似乎真实的表象,但演述的终究是虚构的情节。传说并不回答真假对错问题,它的诉求在于表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喜欢什么憎恶什么,价值观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民间传说不同于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名山大川、出土文物等等,都可以找到确切的、独一无二的具体地点。而传说却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这样具体确切的、独一无二的原发地点。于是在必须和不能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似乎这是一个二律背反、不能两全的命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好厘清思路,找出事物的内部逻辑,走出悖论。

如果宽泛地理解“原地”一词,我们并不认为传说是不可能有“原地”的。只是这“原地”同历史事件、真实人物在确定不二的时空里发生和进行实际活动的那种“原地”有本质的区别。

非物质文化的成果不同于物质产品,它可以同时为多数人所占有、所享用。共同创作、共同认同、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其成果,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参与和享用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贴上自产的“标签”。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和常任侠先生(已故)接待过日本麒麟公司的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所提的问题是,中国是否有与“日本的”麒麟相类似的虚构的动物。我和常先生听了都哑然失笑。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先祖创造的象征性瑞兽作为人类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民族所吸纳和享用,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梁祝居然在全国各地有10座坟墓、6个读书处,也正是这种共同享有的结果和最好证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找出一个有更多理由的“代表处”,要比“断定”一个确切的“原地”更为符合历史的逻辑。分析既有的大量文献资料,使我愈加坚定地认为,最早盛传这一叙事作品的地方,大抵是江浙一带的一个广大地区。我认为,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今鄞州区)具有更多的理由作为梁祝传说的一个更好的“代表处”。梁祝传说在这里流传久远,家喻户晓,而且演变的踪迹斑斑可寻,这在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静书主编的《梁祝文化大观》中,以及最近麻承照的论文中都有明晰详尽的反映。尤其是鄞县先民为梁山伯建庙一举令人深思,这不仅是梁祝传说在鄞县一带极度兴盛的结果,而且为梁祝传说的进一步散播和传承提供了更有利的契机。梁山伯庙区的晋墓的存在,更加张扬了建庙的含义。所有这些条件都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宁波市鄞县是梁祝传说的一个更好的“代表处”。

(选自《梁祝传说漫议》,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可以共同创作、共同认同、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其成果,它是非物质文化的成果而不是物质产品。
B.传说并不是不可能有“原地”,只是这“原地”同历史事件、真实人物相关的“原地”是有本质区别的。
C.作者认为,关于传说的“原地”,找出一个有更多理由的“代表处”,要比“断定”一个确切的“原地”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根据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梁祝传说最早盛传的地方,大概是江浙一带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县。
2.下列对“民间传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虽然不都是讲述人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但是讲述人为了使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往往会对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加以渲染。
B.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传说及梁祝传说都存在后世的观察者需要把“历史现实”因子同艺术虚构成分剥离的问题。
C.民间传说与历史不同,而传说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具体确切的原发地点,因此在必须和不能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个悖论。
D.民间传说虽然假托了具体的时空或实有的名姓,给人感觉是真实的,但因为是广大民众的口头艺术创作,所以其本质是审美虚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麒麟公司的工作人员认为麒麟是日本人虚构的动物,这说法非常可笑,由此可见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
B.梁祝传说在全国各地有10座坟墓、6个读书处,这是民族文化共同享有的结果和最好证明。因此有些争夺地名的“战争”是没有必要的。
C.作者判断梁祝传说的“代表处”为鄞县的原因,一是流传时间的久远,家喻户晓;二是鄞县先民为梁山伯建庙的举动以及庙区晋墓的存在。
D.想要确定一个传说故事的“原地”或者是“代表地”需要更多的条件和依据作支撑,不能只凭一些口头流传的证据。
2022-04-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点

墨白

雪在傍晚时分下起来。父亲站在门口望着飘飘扬扬不紧不慢的雪花还是拿起雨衣往外走。女儿忙从屋里出来说,爹,还去吗?父亲说,去吧。女儿说,爹,下着雪……父亲说,正好坐车的多。父亲说着往外走,父亲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来。父亲说,推两趟就回来。女儿说,爹……女儿的声音有些凄伤。父亲看到有泪水从女儿的眼睛里流出来,就走回来,伸手为她擦了一把。父亲说,看你,爹推两趟就回来,有啥哩。父亲说完又说,好好在家看书,去吧,回屋吧,下点雪算啥?父亲说着走出门,从车棚里推出三轮车骑上往外走。父亲骑车穿过街道,最后来到通向城里的公路上。

城里的路灯都亮了,飞扬的大雪使得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很匆忙。父亲一边骑车一边注视着路上的行人,父亲想,没带雨具的人肯定会坐车,他企望着今夜有个好生意。可是骑了好远也没有见到有人要车,父亲不免有些焦急。这时父亲看到一个女孩提着一个包在风雪里往前走,飘雪落白了她的衣领和头发。父亲就把三轮靠过去,父亲说,要车吗?那个女孩停住了,她看了一眼推车人。由于这段路面没有灯光,父亲没有看清那个女孩的面容。父亲说,要车吗?这么大的雪,我会把你送到家门口的。父亲看那个女孩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上了车。父亲很高兴,父亲想,生意来了。父亲一边朝前推一边朝女孩子问道,去哪儿?女孩犹豫一下说,朝前走。父亲就蹬车往前走,父亲一边蹬一边对那个女孩说,拍拍雪,化了会凉的。可是女孩却坐着不动,好像压根没有听到他的话。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父亲把车速放慢一些对女孩说,拐弯吗?女孩说,不拐。又来到一个路口,父亲问,拐吗?女孩说,不拐。就这样一直往前走,过了一个路口又一个路口,最后车子走上一座大桥,桥很长,桥上的风雪很大。灯光里,父亲看到车上的女孩紧紧地抱着双肩,身子在不停地发抖。父亲说,你冷吧,要不把雨衣脱给你?那女孩颤抖着声音说,我不要。父亲无奈,就只好继续往前走。下了桥又到一个路口,父亲说,还不拐吗?女孩说不拐。父亲就继续往前走,路边的房屋渐渐少起来,灯光更加稀少,最后他们来到一个院子的大门前,路就断了。父亲说,到了吗?女孩坐在车里不说话,父亲往大院里看一眼,院里是一片空地。父亲说,前面没路了。女孩说,没路就拐回去。父亲想,坏了,碰个难缠的主。父亲一边把车调过头来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你家到底住在哪儿?女孩子突然发起火来,女孩子说,哪那么多话,烦不烦?你不就是要钱吗?推吧,一直推,等我不想走了,要多钱给多钱!

父亲想,这是啥话,无家可归了?你要一夜不下车,我就推你在城里转一夜?到末了你一分不给我咋着你?她咋回事?为啥下着大雪往外跑?给家里生气了?父亲忍不住说,跟家里生气了?这回,那女孩没吭声。父亲又说,想开点儿,有啥大不了的?女孩子突然叫起来,你这老头,有完没完?我的事儿跟你有啥关系?

父亲说,那我推到哪儿算完呢?你连个点都没有。这时车子回到了桥头,父亲说,要不你下去吧,我一分钱不要,算我倒霉中不中?女孩也生气了,掂着包就下了车,也不理他,一直走上大桥,可走到桥中央的时候,她停住了。她站在桥栏前一动不动,任风雪吹打。父亲推着车子往前走,心里嘟囔着,算我霉气!他一边走一边往回看,他看到那个女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风雪吹打着她的头发,高高地扬起来,父亲心里一下就软了。父亲想,她要是想不开,一头栽下去可咋办?父亲这样想着又折回来,他把三轮车停在她的身后,在灯光里,父亲看到她的双肩在抖动,她哭了。父亲拍拍身上的雪,朝她走过去,父亲把脚下的积雪踩得咯吱咯吱响。父亲说,我又回来了。那女孩没有动,她仍在哭。父亲说,真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家吧。父亲停了一下又说,我有个闺女,她在郑州上大学,我今个儿出来给她挣学费……你真要是没地方去,就给我一块儿回家吧。父亲没想听完他的话,那个女孩哭得更厉害。父亲不由得一阵心酸,父亲说,别哭了,闺女,走,跟我回家吧。说着,他走过去,提起女孩的包,轻轻地拉了拉她的胳膊。这次女孩没有拒绝,她转回身来,在灯光里看着父亲,父亲没想她腿一软,就给他跪下了。父亲惊慌起来,父亲说,这弄啥这弄啥,起来起来。父亲把女孩子拉起来,让她上车,然后推着三轮车往回走。父亲一边走一边想,这算啥事儿?父亲一边推车一边就着灯光看车上的女孩,女孩的背影使他感到温暖,父亲想,她的后背多像我的女儿呀。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傍晚时分女儿多次委婉阻拦父亲冒雪推三轮时凄伤落泪的细节,可以感知女儿的懂事、孝顺以及对父亲的心疼和担忧。
B.小说中父女二人感情非常深厚,这与女儿从小失去母亲有关,为了弥补母爱的缺憾,父亲平时对女儿疼爱有加。
C.“父亲想,她的后背多像我的女儿呀”,这说明女孩长得像他的女儿,这一心理反应是父亲要领女孩回家的根本原因。
D.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借助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从而使父亲这一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E.这篇小说通过寻常的故事、平实的语言、普通的人物,在不动声色的描绘中还原了生活本真,展现了人世间朴实的人性美。
5.文中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探究文章标题“终点”的意蕴。
2022-04-1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烦执事                       敢:冒昧地
B.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C.皆以罪                       蚤:通“早”
D.郑人                           患:痛恨
8.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
B.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
C.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
D.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善于辞令,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B.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C.《史记•郑世家》在记叙秦晋围郑这件事上,侧重于写复杂的战争背景和政治斗争,而对郑国说服秦伯退兵的内容只字未提,连烛之武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D.《史记•郑世家》善于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加以刻画,简练而传神,子兰、晋文公、郑文公、叔詹这些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宛在目前。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2022-04-1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渔父词

辛弃疾【宋代】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过采石矶时创作了这首词。采石为江防要地,历代南北战争,多于此渡江。②《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③则甚:做甚,做什么。
11.上片前两句写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白鸥”和“渔父”常用来喻指________一类人。
12.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
2022-04-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能达到十步之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3)《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5)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022-04-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4.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取(shè)          (yǎn)        明察秋豪        然开朗(huò)
B.然(kuì)          临(lì)          偃旗息鼓        挑拨离(jiàn)
C.度(cǔn)          (jū)          缘木求渔        浅尝止(zhé)
D.笑(shěn)        (zǔ)          毋庸争辨        有成效(zhuō)
2022-04-16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21%,他们有的在残奥赛场上竞技,更多的则隐没在我们身边。
B.优秀的纪实作品,往往通过影像关注人物的命运,关注人物的情感,传递内心的诉求,与观众共通共鸣,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作用。
C.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的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故事多么引人,而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有悲悯的情怀,有傲人的风骨。
D.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深入挖掘并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生活上的满足感,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丰饶的精神滋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