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18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明末清初,我国学者金圣叹就已意识到人物刻画对于小说创作的重要性,曾盛赞《水浒传》之所以叫人百读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在18世纪的德国,黑格尔也较早提出了关于人物创造的系统理论。黑格尔认为,性格乃“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强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是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随着小说这一叙事文体的兴盛发展,人物塑造问题进一步受到了重视,并形成了关于如何写好人物形象的一个专有术语——典型人物。1839年,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同时代人》一文中明确提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1843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也讲过“典型人物”在他的创作中的重要性:“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正是基于对巴尔扎克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人物创造方面成就的总结,1888年,恩格斯在《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此后,典型人物一直是文艺理论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何谓“典型人物”?在已有的理论中,人们的看法虽不尽一致,但结合中外文学史上一些公认的典型形象,以及许多学者、作家的探讨,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与典型人物创造应有的追求。

第一,鲜活生动性。即作家在描写人物时既要写出其主导性格特征,又要使之成为多方面性格特征的统一体。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除了作为主导性格特征的“叛逆”之外,还才思敏捷、聪慧机敏、情感细腻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除了贪婪冷酷的主导性格特征之外,又有善于经营、热爱子女、不甘示弱、复仇心重等性格特征。这类既个性突出又有多方面性格特征的人物,会给予读者复杂的体味与感受,往往很难予以是非好坏之类的单一评价;这样的人物,因立体化与血肉感,也会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第二,概括性。即作为典型人物,虽是个别的,但又应体现一定范围的人的共性,要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要写出这样的“典型人物”,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如同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在观念上清楚“典型是类的样本”,因而在创造“典型人物”时,就要设法让其“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就具体人物形象来看,作为某一“类的样本”,所“代表”的类范围越大,自然就会越具典型性。如鲁迅笔下的阿Q,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典型人物”,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作为阿Q性格主导特征的“精神胜利法”,是具有极为普泛的“代表”性与鲜明突出的“类样本”特征的。

第三,深刻性。即作家要创造出典型人物,不仅要做到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还要写出其灵魂的深度,使其含有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厚重意蕴。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身上,承载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壮信息:随着社会的变革,以骑士精神为代表的传统人格风范,虽已显得可笑,但唐·吉诃德对正义与理想的殉道式坚守,又不无可贵可敬之处,且可启迪人们去重构人类的理想社会;巴尔扎克通过高老头形象的塑造,痛切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格局中金钱侵蚀人性的罪恶,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因此陷入的可怕的畸形与病态,至今看来,仍极具警示现实、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这样的人物形象,缘其意蕴的深刻性而成为卓越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作品,因其创造了卓越的“典型人物”而成为文学史上不易逾越的高峰之作。

(摘编自杨守森《论典型人物与文学高度》)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鲁迅、茅盾、曹禺、老舍、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就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需求,表现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书写中国人民的心灵历程。50年代至60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等是如此,70年代末至90年代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的作品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也是如北。而在近20年来,当中国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经历着更加深刻巨大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时,我们的文学作品却很少见到能给人们带来强烈心灵撞击和精神感召力的作品,也鲜见能够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缺憾。没有典型人物的塑造,我们的文学创作就摆脱不了有“高原”无“高峰”的状态,也无法回应时代和大众的审美要求,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所以,典型人物的塑造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的重要选择。典型人物的塑造,不仅要求作家有反映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的愿望,还要求作家有深刻的思想,有对当代社会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有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有洞察现实、触摸社会发展深层脉搏的能力。典型人物的塑造,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把握,对复杂的生活矛盾和人物关系的深刻揭示,对富有时代气息、历史高度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刻诠释。作家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回避时代的矛盾与真相,必须以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勇气去反映它,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痛点,感受到中国社会、中国民众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这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呼唤现实主义,要求塑造典型人物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毛宣国《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和黑格尔都认识到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其相关论述产生较早,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价值。
B.典型人物在巴尔扎克的创作中非常重要,他作为法国社会的“书记”,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记录法国风俗史。
C.典型人物具有鲜活生动性,其主导性格特征与其他性格特征对立又统一,能够给予读者复杂的体味和感受。
D.典型人物承载着时代精神,塑造典型人物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也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和典型人物的理论就难以形成。
B.典型人物身上作为某一“类的样本”的共性越突出,就越具典型性,其艺术创作成就也就越高。
C.只有塑造含有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厚重意蕴的典型人物,才能创作出不朽的名著。
D.近20年来,我国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说明我国当代作家不如前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B.一篇作品可以以叙事为中心,或者以创造意境、情趣为追求。
C.我们要除去现象中偶然的东西,把社会的必然特征熔铸在人物里面。
D.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用艺术的手法追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梦想,谈到剧中“陈独秀”这一人物的塑造时,他指出:“充分展现了他的历史贡献和性格特点,对他的一些缺陷,如家长制作风、生活随便等也作了明显的揭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蜀道上的梦想

李春雷

西安到成都,乘高铁,最强烈的感觉:闪。

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车过广元,再无险阻。一马平川,直望成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奇险著称的交通线路——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常常咀嚼李白之叹: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想来,定然是有感而发。

虽然李白的出生地尚有争议,但其成长地——江油,却是定论。而江油,便位于广元市南侧。《蜀道难》的主体部分,便是极写广元山区之艰难险阻。

蜀道难,最难是广元!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人类,却困苦地攀爬了极其漫长的岁月。

商周时期,古蜀地与中原被秦巴大山阻隔,“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春秋早期,两地始有联络,后来陆续诞生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便是蜀道的滥觞。

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秦统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广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确立。东汉末年,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经营北伐。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

隋唐统一后,官府再度植种松柏,聚翠积绿。这条小路逐渐恢复。但由于遥远且凶险,仍被视为畏途。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从西安逃难至蜀地。公元759年初冬,杜甫入利州,登蜀道,历时许久至成都。明代之后,火药铁器普遍用于开山碎石。工匠们在悬崖上削坡铲石,开辟碥路,替代栈道。

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由于别无选择,只能沿用旧道。路成之后,汽车行驶仍需十日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交通方面的一大决策就是凿穿西南。由于缺少先进的桥隧技术,仍是基本遵循古线。数十万人日夜施工,如司马攻蜀,若诸葛北伐。其情其景,惊泣鬼神。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几次乘坐宝成铁路,往来蜀道。②那时候,从西安到成都,需要二十多个小时。最强烈的感觉:晃

高山巨谷间,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与火车并行的川陕公路更是如此。货车太长太高太重,山路又弯又窄又坑。进入广元,便是入蜀第一站——七盘关。真是当头棒喝,闻之色变,必须盘旋七道山梁,才能通过。“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于是,外地车辆常雇用当地司机。即使这样,仍然常常堵车,每每滞留三五天,拥塞10公里。烟尘滚滚中,公路和铁路两侧的剑门关、明月峡、皇泽寺们,焦头烂额,愁眉苦脸。从地图上明显可见,广元位于西安、成都两大都市的中心。只是,它的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大山,犹如一枚紧紧包裹的粽子,好似一颗果壳坚硬的核桃。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条古老的蜀道,也悄然升级。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灾后重建。传统的川陕公路终于避开旧基,放弃盘旋,穿山而过。2017年12月,国人千呼万唤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全新线路,全新技术。万千大山,訇然洞开!传统的蜀道,一下子闲适起来,成为中国交通永恒的记忆和见证,成为人类文明特有的魅力和美丽。

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姑娘。

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惟一道缝隙洞开,两侧大山颤颤巍巍,危如利剑高悬。壮矣危矣,奇哉险哉。只是,在当下的和平世界,它,仅仅是一座资深地标,一框鲜艳风景。

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而谷深逾千。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骇浪。在如此险峻的绝壁上,凿洞架木修栈道,是怎样的难度?如壁虎,似蜘蛛,铁锤钢钎,火星四溅,稍有疏忽,葬身深渊。而三千米栈道,需要多少孔眼啊。毋庸置疑,这里,是中国一处壮观、惊险、经典的古栈道遗存。

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静静地走在浓荫里,绿意如微雨,馨香湿人衣。那是李白的呼吸,那是武曌的芬芳,吹拂着你的每一根睫毛,濡润着你的每一寸肌肤。

公元2018年6月,我再次乘坐西成高铁,前往广元。

一道银白,群峰闪过。明明暗暗,欢呼雀跃。亿万年酣睡的大山,像壮士,像五丁,像诗人,像青年男女,翩翩蹈舞,引吭高歌。的确,西成高铁开通,最受益者是广元。这个绝世的美女,终于出山了、出嫁了……

我猛然想起李白。

千年春秋,一闪而过。此时的太白,或许正端坐在青天的云朵之上,哈哈大笑。笑声像阳光一样,漫天怒放。是的,他终于可以轻松、快捷地来往蜀道了。而秦岭、大巴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皇泽寺、七盘关、唐家河们,那一抹抹倩影,一涡涡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的身影,他的笑声,他的欣慰,更是他的新诗!

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25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
B.由商周到解放前期,虽然中间很多朝代都有过开拓修建,但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C.文中穿插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川陕公路堵塞难行的历史,与后面写二十一世纪蜀道的升级形成抑扬。
D.作者先后把广元比喻为“粽子”“核桃”“深山的村姑”“绝美的姑娘”,目的是增添文章浓浓的乡土气息。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人称行文,真实亲切地谈古论今,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宏大主题。
B.文章以西成高铁开通为背景,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自然地融入了有关蜀道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雄奇秀美的风光。
C.文中多次写到李白,同时不断穿插他《蜀道难》中的相关诗句,强化了历史上蜀道艰险难行的事实,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意蕴。
D.文章结尾以虚笔写李白穿越到今天蜀道后的欣喜,又以“诗仙”赞颂那些蜀道上的奉献者们,使文章主旨更深刻,更启人深思。
8.这篇散文采用多种风格的语言展现古今的蜀道,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
9.文中两个画线句前后关联,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匠心。
2022-01-11更新 | 589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民师书

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雄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①元符三年(100年),苏轼遇赦从海南北还,路过广州,时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登门求教。②指惠力寺,位于谢民师家乡江西临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B.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C.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D.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处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文中指苏轼与谢民师一见如故。
B.升堂,即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喻指道德学问修养等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文中是指贾谊的文章造诣很高。
C.文忠,此指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者死后可被追加谥号。史上获此谥号的有多人。
D.左右,指方位,如“左右种梧桐”;也指左右侍从,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文中是敬称,表示对谢民师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寒暄有客套,也有对谢民师热情相待的感动。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表露出苏轼感慨命运、不屑为官的情感。
B.苏轼借赞扬谢民师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创作观,即为文应像行云流水一样收放自如,条理结构自然,姿态横生。
C.苏轼认为,把握住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像拴住风、捉住影子一样,真正做到了然于心乃至于口、于手非常困难。
D.欧阳修认为文章就像金玉,自有客观评价,不会因个人好恶而改变价值。苏轼引用这句话体现出他谦虚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4.扬雄为文的浅陋之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04-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日

白居易

芳景销残暑气生,感时思事坐含情。

无人开口共谁语,有酒回头还自倾。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春归似遣莺留语,好住园林三两声。


[注]①昌明:蜀茶之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春”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诗人将“春尽日”营造成一个诗意节日。
B.春日将尽,景色残败,暑气渐生,诗人独坐园中,感伤国事,思绪难平。
C.领联一“无”一“有”对照鲜明,表现了诗人忧愁、孤独、苦闷的心情。
D.“醉对”“渴尝”动词相对,“红”“绿”色彩相对,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16.尾联运用对写法,主客移位,从对面落笔,借对方来写自己,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