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西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20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文物,我们尽管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终究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先民们的内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根据它们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其意义不亚于实物考古。

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就必须以物质考古为前提。有幸的是,当下丰富的物质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无论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还是从年代测定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证明。因此,参照当代考古学的丰富成果,必将把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从物质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郑玄注《左传》也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包括文字和早期图像符号)?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而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物考古虽然不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但它为我们进行人类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很早,有着悠久的书写传统。
C.中华民族早期书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国家大事,也有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我们今天对“书写”的研究,不仅针对写字行为,而且针对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等人类主体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明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类早期书写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早期书写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陶寺遗址对应了传说中的“尧都”之例,证明了考古学所构建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早期书写所体现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C.文章从历史视角出发,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论证当下研究人类早期书写的重要意义。
D.文末总结指出当下我们该如何研究“书写”,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学及考古成果弄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先秦典籍对殷商以前的历史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召公十二年》所述。
C.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他们记载了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
D.“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只有简单的记载。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4.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5.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来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来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现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6.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2016-11-18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场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了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出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短篇小说。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不仅表现出苏泽广对中山装的珍爱,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
B.“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表面上写服装,实则表明小腰岭人们思想上的冲突。
C.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D.出发前,黎素扇将行李中的书放了又抽出来,而苏泽广到办公室销毁了自己认为不该写的诗作,这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的“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C.作者为读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话语情景,一个时代的不幸,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平实的人物对话中徐徐展开,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11.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二)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掠夺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D.戍卒叫,函谷   举:起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敢言敢怒   貌恭心不服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   天下笑者
C.多南亩之农夫   余威震殊俗D.然秦区区之地   洎牧馋诛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C.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5.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文段(一)还写到了天下之人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文段(一)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一)(二)作者都指明,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022-03-21更新 | 36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玉环市玉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