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中 2022-05-07 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锺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见过,没有看过相关的大量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就有,但是把它当做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锺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锺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抗起,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好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声音连贯如珠串。这段话为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

钱锺书说,李商隐的诗形容歌声珠串咽歌喉和《乐记》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里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筚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栗栗辚辚如珠贯。缓声展引有长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作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这样《乐记》里的声音效果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所以把歌声比做露珠,但又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

钱锺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那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太山的景……及至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锺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

材料二:

形容声音的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寒磐满空林,清远的磐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对声音的创造性描写很多。钱锺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如乾风随马竹声焦;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人幽鸟声如剪燕语明如剪鸟抛软语丸丸落

钱锺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泄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说一阵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的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些联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美餐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

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锺书将中国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获得了开宗立教的地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感觉在诗文作品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效果。
B.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极度早熟的创作手法,只有有些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认为是乱用。
C.通感与佛教里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一样,都是受心灵支配产生的效果。
D.通感概念大行于世,钱锺书作出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使我们品尝了美餐样的诗文味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与文化意蕴。
B.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闹”的声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谐与新奇的效果。
C.材料一李商隐诗“珠串咽歌喉”、《乐记》“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
D.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锺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钱锺书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宗立教,让读者品尝诗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
3.结合材料阐释,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C.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
D.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4.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林逋《山园小梅》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结合材料对于通感的阐述,谈谈你对于这个诗句表达效果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希尔的面包

王天丽

①希尔安静地坐着时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柔软、温暖,像是春日里翻晒过的沃土。更奇妙的是,她觉得身体里充满了神奇的气泡,在时光里一点点苏醒、膨胀、发酵,如同正在烤箱里用小火烘烤面包,120℃、180℃,随了温度上升,小麦、蜂蜜、牛奶、鸡蛋、黄油、无花果、甜杏仁所有的材料都在贡献自己的味道,芬芳着,充盈着,成熟了……她似乎看到所有的美好,夏日里一棵结满果实的树木,一个四肢和小腹滚圆呀呀自语的小孩,正在树下玩着泥土

②希尔的面包店坐落在春风小区拐角处。面包店是母亲留下来的,母亲在世时希尔并不喜欢这份营生,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却收入微薄,母亲走后她独自苦撑着,反倒越来越顺手。一开始不喜欢这个店,她不喜欢母亲过过的生活,更不喜欢那把破椅子,曾寻思着交给收废品的,如今又舍不得,甚至觉得再没有一把椅子这么合适自己,累得直不起腰时,一屁股坐下去,揉揉肩膀和酸胀的双腿,椅子紧紧地包围着她,盛着她。

③除了继承那些不值钱却充满回忆的物件,她越来越像母亲,一样的身材,一样的声音和好脾气,总是挂在嘴边的微笑,充沛的情感。她似乎要将母亲的生活重新过一遍似的,像一只拧紧发条的钟表一样。丈夫阿江劝她把铺子转让掉,找个轻松点的活计,为什么非要做面包?

④没有为什么。希尔越来越喜欢做面包,越来越想当个母亲,这些不需要理由。就像当初大姐和二姐都拒绝了这份苦差事。只有圆脸厚嘴唇的希尔无法拒绝母亲。

⑤门面不大,靠墙摆了一排玻璃柜,陈列着加工好的各种糕点。最受欢迎的是希尔面包,胖乎乎椭圆形状虽不起眼,却用了上好的伊犁黑蜂蜜,经过三次发酵,烤出来的面包不光味道鲜美,放在嘴里像咀嚼云朵一般松软。

⑥后面是一间烘烤屋,三层电烤箱,一个恒温箱,一台冰箱。隔一段时间她就会用老的酵种培育出一罐新的,面糊里蜂窝状的气泡快要膨胀时,酸甜之中散发出酒精的味道时,一罐新酵种就成熟了。虽然希尔还没有怀过孩子,但是她知道培育菌种的过程就像在子宫里孕育一个婴儿,需要一片温暖湿润的土壤,需要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然后就在时间中安静地等待。

希尔,希尔,快来看这些胖乎乎的面包,哎呦,它们是漂亮孩子,一个个,小宝贝,像我的希尔一样可爱。如果母亲在,每一次面包出炉她都像第一次那般高兴,她叫嚷着,也会挑起她那对弯弯的眉毛。

店面不起眼,吸引人驻足的完全是不断飘散出来的甜点的香味,那香味挑动着人们的味蕾,让人分泌胃液,阻碍着行人的步伐。

⑨最早光临的是校长,一个瘦高的银发老人。第一炉沾满糖霜的甜甜圈和溢出果酱的杏仁饼干是早餐的最佳选择,天天如此,除非他们远渡重洋去外国看儿子和孙子。

⑩柳奶奶从超市回来,塑料袋里装了新鲜的鱼和虾。希尔知道她手里拮据,只有小孙女来的日子才会破费。

⑪诗人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他刚好赶上面包出炉。诗人唏嘘着快烫熟的嘴巴,眼睛满足地闭上了。希尔,你是魔术师,你做的点心和面包像诗歌一样美妙,爱情一样甜蜜。”

⑫下午,女孩们会买走她们喜欢的酥酪和夹了玫瑰酱的小蛋糕。傍晚,下班的主妇买希尔面包做第二天的早点。放学的孩子们喜欢果酱和巧克力派。

⑬毛豆偶尔会来店里,背着一个比他身体还大的书包,他只买那种最便宜的面包,希尔知道毛豆爸爸妈妈离异了,毛豆妈妈上夜班,没人给他做晚饭,他会在外面对付晚餐省下钱去打游戏。希尔递给他一杯牛奶,摸摸他细软的脖子问他要不要在店里写会儿作业再回家,他像只狡猾的鲶鱼扭动身体不吱声。

⑭除了节日很少休息。十几天前她让妹妹看了半天铺子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就这几日是排卵的日子,如果她下定决心,必须住院调理好身体,时刻准备着,人工受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⑮阿江,是个电工,今天的任务并不多。修理电线的空当,他坐在修理车架起的高高的云梯上休息,远处大朵大朵的白云正从最高的环球大厦后面升起,近处树权上乌鸦在新搭的窝里孵出了小鸟,几个毛茸茸的小家伙还没有学会飞,喳喳地挤成一团,它们完全不知道旁边树上匍匐着一只眼睛贼亮的狸花猫。

⑯吓走那只野猫后,他们收了工。师徒俩人到小馆子里点了饭菜喝了几两白酒,瞎侃一阵子。徒弟小魏正为房子的事情发愁。媳妇马上要生孩子,不好意思与父母挤在一处了,但是房价高不可攀,他抱怨电视上天天说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却没见一个楼盘降价。

女人真难伺候,尤其是怀孕后,什么贵就想吃什么,前两天要吃草莓,现在这个季节?败家娘儿们,要不是看在肚子里的孩子,真想——哥,你说女人咋这么麻烦,好好,不说了,喝一个。

⑱阿江不想听他絮叨,他以前也没见小魏这么烦人过。阿江扭头呵斥店伙计,问这盘菜是不是放了双份盐,想齁死人还是怎么地。

(选自《长江文艺》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希尔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真切感受,神奇而美好,既有对当下自己生命的深情赞美,又有对未来美好小生命的诚挚企盼。
B.希尔一开始对母亲的店、母亲的生活、母亲用过的物件都有一种排斥,而今却越来越喜欢,越来越享受,写出了希尔内心的平静。
C.校长、柳奶奶、诗人、女孩、主妇、学生等顾客的光临,既可见面包种类繁多,能满足不同人物需求,也可见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
D.阿江和徒弟小魏做工间隙看到大朵白云的升起、挤成一团的小鸟、威胁小鸟的狸花猫,这些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难、时时存在的危险。
7.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店面和香味,上承希尔的店面和面包的描写,下启希尔一天的大致生活状况。
B.通过写面包香味对人的影响,凸显面包受人欢迎,侧面写希尔加工面包的手艺高超。
C.希尔的面包店店面不大,但来往的人不少,在对比中突显当地生活繁荣,人们富足。
D.通过写希尔的面包被广大顾客认可,不再直接写希尔,扭转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向。
8.小说第⑦段写到母亲对希尔及其面包的赞扬,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小说的叙述很有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至道三年六月乙巳,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钱若水罢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先是,太宗为若水言:士之学古入官,遭时得位,纡朱拖紫,跃马食肉,前呼后拥,延赏宗族,此足以为荣矣,岂得不竭诚报国乎?若水对曰: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亦不以穷达易志操。其或以爵禄荣遇之故而效忠于上,中人以下者之所为也。太宗然其言。及刘昌言罢,太宗谓赵镕等曰:见昌言否?镕对曰:屡见之。上曰:涕泣否?对曰:与臣等言,多至流涕。太宗曰:大率如此,当进用时,不能悉心补职,一旦斥去,即澜汍涕泗。若水曰:昌言实未尝涕泗,盖镕等迎合上意耳。吕蒙正罢,太宗又谓若水曰:人臣当竭节以保富贵。蒙正前日布衣,朕为宰相。今退在班列,想其目穿望复位矣。若水曰:蒙正虽登显贵,然其夙望,亦不为忝冒。仆射师长百僚,资品崇重,又非寂寞之地。且蒙正固未尝以退罢郁悒。当今岩穴高士,不求荣爵者甚多,如臣等辈,贪官禄,诚不足以自重。太宗默然。若水因自念上待辅臣如此盖未尝有秉节高迈不贪名势能全进退之道以感人主。将俟满岁即移疾,会春旱,太宗焦劳甚,若水不敢言。既而西边用兵,越明年,太宗宴驾,章不果上。上即位,若水以母老,请解机务。章再上,乃得请。召谢便殿,命坐慰劳。入对苑中,从容数刻。上问近臣谁可大用者,若水言中书舍人王旦有德望,宜任大事。上曰:此固朕心之所属也。若水好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胸中豁如也。

《谈苑》载若水辞位事甚美,但颇颠倒,又误以对吕蒙正寂寞事为刘昌言。按:昌言罢枢密在蒙正罢相前三月,蒙正罢相时,昌言已在襄州矣。今皆正之。又书记若水事云:王曾罢相,章圣语若水,若水愤而出,被道士服归嵩山。此尤误,今不取。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水因自念上/待辅臣如此/盖未尝有秉节高迈/不贪名势/能全进退之道/以感人主
B.若水因自念/上待辅臣如此/盖未尝有秉节高迈/不贪名势/能全进退之道/以感人主
C.若水因自念/上待辅臣如此/盖未尝有秉节/高迈不贪名势/能全进退之道/以感人主
D.若水因自念上/待辅臣如此/盖未尝有秉节/高迈不贪名势/能全进退之道/以感人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巳,为干支之一,乙是天干第二位,巳是地支第六位。
B.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指代百姓。
C.擢,提升官职。类似表示升官的还有晋、陟、谪、升等。
D.移疾,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求退的婉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读书人进入官场后鲜衣怒马、锦衣玉食,应该尽忠报国。钱若水却认为只是中人以下才会这样做。
B.刘昌言被罢官,太宗问赵镕,刘昌言有没有伤心,赵镕说刘昌言痛苦不堪。钱若水认为赵镕此举是迎合皇帝。
C.吕蒙正被罢官后,太宗认为吕蒙正肯定会望眼欲穿想恢复原位,钱若水则认为吕蒙正不会因为被罢官而伤心。
D.钱若水想一年后通过自己称病辞官的不贪图功名的行为来感动皇帝,但一直到皇帝移驾他处,都没呈上奏章。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水好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胸中豁如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14.作者在为钱若水立传时更正了哪些内容?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史学观?
2022-05-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青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使用了生活里常见的“犬”与“桃花”的物象,显示出与人类密切相关生活场景,借以表达戴道士的生活环境。
B.三四句出现了“鹿”“钟”的意象,与人类精神的生活黏合,戴道士的隐逸生活色彩出现在我们面前,开始接近于仙化。
C.五六句“竹”的意象是与宁折不弯的品格相联系的,表达了一种不纳俗之态,同时“泉”也是隐士内心精神清洁世界的写照。
D.最后一句“倚”是一个长时间的停留动作,与寻、不遇相暗合,暗示了作者追寻无果的久久不去彷徨与无所适从。
16.请赏析“飞泉挂青峰”的表达妙处。
2022-05-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