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中 2022-05-08 2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辽金元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阶段,北方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都城的转移,其文化中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开始杂居并通婚,由于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而日益汉化,其语言、风俗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与汉族趋同。

②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资料的散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但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印记,如元代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中收录了一首《醉义歌》,原诗用契丹文写成,共有120句,是仅存的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原作现已不存,但从汉译文中也可以看出,原诗中多用典故,艺术成就颇高,可见契丹的语言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诗亦为少数民族与汉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蒙古族人民在创建书面文字之前,有大量的口头文化作品。在创建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之后,书面文化在反映蒙古人民的时代和生活上被运用得越来越多,著名的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③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三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自然与文化环境,二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三是不同民族的价值选择,其中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一个民族对文化内涵的选择很难超越自然环境的范围。这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族群的原始文化特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反过来积淀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④在南下并与汉民族进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四朝的生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其都城建制也改变了过去的流动风格,开始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⑤辽代实行五京制,其都城设施与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带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与汉民族都城高大、巍峨和庄严的风格截然不同。然而,在与北宋达成和议的一百多年间,辽代的都城文化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固定的都城治所,即上京,同时,辽的都城仍然保留着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将都城固定于上京的同时,还保留了另外的四京作为陪都。后来建立金朝、西夏和元朝的女真人、党项人和蒙古人,同样在都城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与辽代相似的特点,即对农耕地域占据范围越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接受就越深,其都城文化也更为固定,同时也开始注重都城的庄严气势和神圣权威,此外,在建筑纹饰、都城格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他们还保留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摘编自江涛《辽金元夏时代的文化交流与风俗融合》,《人民论坛》2020年第2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民族大融合时期,众多少数民族出现日益汉化现象的原因是,汉文化在这一阶段已经处于先进地位。
B.辽金元夏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和汉族一样了。
C.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种,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
D.在与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辽金元夏完全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都城建制改变了过去的流动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辽金元夏时代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的背景和原因,然后逐层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交流、融合的表现。
B.文章从语言、都城、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论证了辽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
C.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醉义歌》《蒙古秘史》来论证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很频繁。
D.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运用了先立论后论证的议论方法,论据是辽金元夏的都城建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很多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其主流是文化交流与风俗融合。
B.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很少能够流传下来。
C.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多用典故,由此可见,此时契丹的文化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D.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辽金元夏都城文化更稳定,都城的庄严气势、神圣权威更加被重视,纹饰、格局等更加汉化。
2022-05-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很多居民对健康的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都需要提高,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

食品龙头企业要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各类工厂旅游、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活动,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提升食品安全教育,需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本,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报》2020年1月10日)

材料三:

《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对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辨别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仍需客观、权威、专业的引领。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通过保障食品安全来维护公众健康是网络食品监管的底线。当前,网络食品的立法日臻完善,平台归责日趋严格,网络食品监管正在实现社会共治。同时,有关外卖平台的监管、家庭厨房的监管等,均处于社会共治的探索中。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害来自食源性疾病,我国的病因调查水平较低、防控措施薄弱。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监管原则。

源头污染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存在使用过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畜牧和水产养殖环节滥用兽药、激素和生产调节剂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农产品源头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亟待深化统一协同”,根据事权划分财权,在理清事权的基础上强化食品安全的属地责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之一。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全认知仍需专业引领》,《健康报》2020年2月8日)

4.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虽然比较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但在购买食品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B.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正确的认知,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C.由于对食品安全缺少认知,在事关公众健康的事件发生时,网民会产生恐慌和愤怒的情绪。
D.源头污染问题影响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他们觉得既然无法化解,认知了也无法防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只有去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概率,从而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B.尽管互联网上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普通消费者造成误导,但只要加强专业引领,就能消除其负面影响。
C.我国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下降,盲目迷信进口食品,其根本原因是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缺失。
D.社会共治是网络食品监管的独有方法,它能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
6.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5-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油

戴智生

小南门是琵琶洲早先最热闹的街道,南北杂货、布号、济世堂、银匠店和棺材铺等应有尽有,废弃的城墙脚下,有家榨油坊,整条街都笼罩着开胃的香味。

榨油坊是彭友良家的祖业。彭友良膝下一儿,还未成年,他请了两位帮工。开榨的时候,帮工打着赤膊,推动吊在梁上的撞杆,撞击插在榨槽上的木楔,嘴里喊着号子:

秋季里来秋叶黄/细妹灯前卸晚妆/眉毛描得浓又香/……

帮工唱一句,用力推一次杆,“咚哐!”沉闷的撞击声四处扩散开来,很有节奏。

号子是彭友良口传的,他满肚子顺口溜。劳作时或唱或嚎,可以驱逐疲劳和单调。但儿子在时,他不唱,也不许别人喊号子,于是作坊里便只有“哼嘿哼嘿”的声音。

儿子还是懵懂少年,彭友良怕他学歪,他早有打算,决不让儿子再干家传的行当。

榨油坊技术含量不高,先烘焙油菜籽或芝麻,碾磨成坨,上甑蒸过,倒在模具里踩实,用稻草包裹成饼状,铁箍固定,再按顺序排进粗壮树干挖空的榨仓中,撞击木楔挤压,黄亮醇香的油脂便一滴滴溢出,完全是体力活。

彭友良执意送儿子上了学堂。

儿子听话,为了节省买课本的钱,他白天上课,晚上借同学的书誊抄。他的手抄本很特别,是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封面描了兰草,里面蝇头小楷十分工整,插图更是惟妙惟肖。

彭友良常常为儿子掌灯到深夜。

那时的百姓习惯早睡早起,无事不点灯,灯油稀贵。洋油(煤油)轻易打不到,蜡烛是家里办大事才点的,本地不产桐油,春天油菜花遍野,所以,平常人家还是备用灯盏,点菜籽油。

彭友良家倒是有掌灯条件。不过,澄清的菜籽油,他也舍不得。每次取出榨干的箍饼,榨仓的四壁,总能用猪毛刷刷出几两油来。刷下来的油也能食用,只是不太干净,粘合细微的草屑和饼渣,他不肯掺和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留下自己炒菜或点灯。

做事做人总得凭点良心。

家里条件固然紧促,为了儿子的前程,彭友良到底舍得。他甚至想,自己再苦一点,也要创造条件广积善缘,以祈上天的保佑。

他记起听过的一则故事:

清朝有位举人张瑛,为官三十余载,儿子念私塾期间,他热心善事。每当午夜交更时分,他都派差役挑着油篓巡域,发现哪户人家有人挑灯夜读,就帮他添一勺灯油。这是“加油”的由来。给别人加油,就是给自己添彩。张瑛的儿子最后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儿子名叫张之洞。

彭友良暗自许愿,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

全城读书人的灯油送不起,一条街可以勉强应付。彭友良打听清楚了,小南门另有四户人家的儿子在读书,由近及远,分别是棺材铺林掌柜的儿子、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和布号周掌柜的儿子。

彭友良也不是天天送灯油,等到换箍饼的那一天,刷下榨仓的油,如不够,好油凑。是夜,他左手托着盛油的砂钵,右手拿把勺,依次敲开四户人家的门。

第一次敲门,四家邻居都惊到了。特别是布号周掌柜,他是富裕人家,没想到有人送灯油,更无需求。彭友良诚恳地说,他是为读书的孩子“加油”。如此好意,他们欣然接受了。

彭友良慢慢发现,往后去送灯油,他们灯盏的凹窝几乎都是满的,添不了几滴油。彭友良还发现,其他家长也有举动,王师傅上门为学生理发不收钱,周掌柜给学校的捐款是最多的。

小孩更是潜移默化,读书越发刻苦用心。

棺材铺林掌柜家除外,他家反而换了一盏大灯盏。

熟悉林掌柜的都知道,他爱面子,又喜占小便宜。他儿子其实不是读书的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晚上更不会读书。彭友良送灯油的当儿,林掌柜的儿子只是做个样子,彭友良转身出了门,他家就吹灭了灯,灯油省下来炒菜。

后来,林掌柜的儿子继承了父业。

其他小孩读书还算出息,布号周掌柜的儿子去了日本留洋,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在上海勤工俭学,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在本地做了教员。

彭友良的儿子也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描写颇有生活气息和场景感,写油坊榨油,从劳动场景到劳动号子,再到榨油的工序,娓娓道来,描写细腻。
B.小说将顺口溜及人物典故穿插其中,如榨油时帮工喊的号子,张瑛“加油”的典故,都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C.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较为典型,譬如“他们灯盏的凹窝几乎都是满的,添不了几滴油”,凸显了邻里不贪小便宜的美好品质。
D.小说语言简洁平实,多用短句,叙述工稳,干净利落,且通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较为灵活自由,更有利于叙述故事。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彭友良的人物形象。
9.本文题目“加油”意蕴丰富,除了指张瑛做善举的加油和彭友良为邻居加油,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乌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域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
B.虞夏殷周,文中指我国古代两个朝代名,即夏朝和周代。
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
D.郎中,汉代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
B.李斯认为,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会使得兵粮断绝,如粮食随军而行会导致行军缓慢、贻误战机。
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
D.主父偃引用《司马法》的句子,旨在劝谏皇帝不能穷兵黩武,要认清形势,现在不宜进攻匈奴。皇帝不赞同他的观点。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2)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2022-05-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