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5-26 5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 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 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都成就很高。
B.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C.《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D.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声音

张炜

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是他对乡亲们第一次感到愤怒。怎么可以两面都举手,这简直是胡闹了!

台子近前的角落里,有人在动。陆明仔细端详一会儿,才看出有人盘腿坐在黑影里吸烟。是父亲!老砘一双混浊的眼睛瞪着儿子,嘴里含混而沙哑地说了声:“回家呀!”

原来他在这儿等。陆明心里热乎乎的,可看到那只握烟锅的手,又立刻升起一丝气恼。他有些失望地看了父亲一眼。

父亲站起来,咕哝一句:“回吧。”

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陆明把身上披的衣服穿起来。老砘领着儿子往回走,不说一句话。

穿过场院时,他看到高高的麦草垛前围着一群人,还有些小火头儿一明一灭。那些火头儿是他们叼的烟卷。其中一个孩子正说着顺口溜,旁边的听了直笑,学着他喊一遍:“……又分地,又分田,一下倒退十几年!牛站栏,人拉犁,豆大汗珠往下滴!……”

老砘在月光下猫着腰辨认这些孩子,抢上一步,扯掉他们嘴里的烟卷,喝道:“场上抽烟,烧了草垛,抓你去公安局!再胡念顺口溜儿,我拍你耳瓜子!”他举起那个大巴掌。月光下看去,这个巴掌又大又硬,手指弯弯的,像个铁叉子。孩子中有的“哇”一下哭出来,接着都跑散了……

陆明呆在那儿,身子微微发颤。他盯着父亲,声音有些艰涩:“这些顺口溜儿,孩子们编不出来……”

“还不是二拙,这个熊东西!”老砘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说:“你当他说什么?那天王树芳到上边开了个会,晚上回来硬是分地,群众不干,他就硬拧。拖拉机卖到南山里去了,牲口也卖!过去种地是机耕、牲口耕,今天都是用镢头创,用膀子拽绳子犁!群众说:这不是要退回单干了?王树芳不但不给乡亲们讲清楚,还说‘退回又怎么?找上级!’,也不怪二拙骂他!”

陆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老砘往前走:“二拙嘴贱,毛病到死也去不掉!他这张嘴……”

“不能轻看这张嘴,他搅乱了人心……”陆明深望着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

老砘不往前走了,两腿像被钉在地皮上。他看着儿子,愤怒地“哼”了一声,吼道:“是二拙搅乱了人心?是你们,是你们这号乱分乱卖!哼!”

陆明生来第一次这样粗暴地对待父亲,也几乎是吼叫般地说:“那你为什么还要举手赞成?”

“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老砘“啪”一下扔了烟锅,气得两片嘴唇颤动着说不出话来。他停了一会,拾起烟锅,上前一把攥住陆明的手腕子,发狠地说:“你这个一乡里的头目,你跟我走!今夜好月亮,你跟我走!……”

夜深下来,每一个窗口的灯火都熄灭了。静静的街巷里,偶尔传来一声小孩子的啼哭。月光下的房屋、小巷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他们在巷里走着,谁也不说一句话。走着走着,突然老砘站住了,说:“你看看罢!”

陆明抬起头,不解地望一眼父亲。老砘用烟杆儿向前划一下说:“你看这幢房子盖得怎样?”

陆明这才注意到在一排排低矮的小草房中,矗起着一座高大的新房。这房子盖得真够体面,绰绰五大间,两侧还配有宽敞的耳房;房子后面是一个青砖到顶的平台!再看那做工:石缝凿得精细……

“谁的新屋?”

“谁盖得起——王树芳的!”老砘握紧了儿子的手腕子,问:“你看清细了吗?”

“看清细了。”

“再往前走!”老砘扯了一下儿子,又往前走去……前面不远,有一个油得黑亮亮的大板门,板门里面的正屋,是洋式结构的平顶屋,墙皮上的石英石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老砘说:“这是上边另一个头儿,他在咱村里落户。”……

他们最后又转到了那个场院上。老砘从草垛上抽一把麦草坐了,大口地喘息着:“你问我为什么举手赞成分,就为这!就为这!”

陆明没有说话。

“你看看吧,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小草窝窝屋!有人倒是盖起了高房大屋——他们偷了吗?没有!他们抢了吗?没有!他们见了人说话还笑嘻嘻的——那么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大队里捣鼓出来的!俗话说‘旮旯里做事不怕人,就是瞒不过夜游神!——大伙儿心里是明镜呀,知道那反正是他们的汗珠子变的!”

老砘说得太急促,喘得更厉害了。

陆明没有说话,低头瞅着自己的一双脚。

“也不光头儿!有些人就是懒了,滑了性子,不肯用真力气了。一个锅里舀糊糊,胳膊长的撑死!本分庄稼人凭力气过日子,还不如分开干!让村头儿也土里刨食!我就为这个举手!……”

秋风起了。草垛被吹得喇喇直响。

两颗心被什么东西压着,说不出话。停了不知多长时间,陆明才小心翼翼地问:“爸,那你为什么又举手反对呀?”

“我不信分地就该着这么个分法。你们这号搞法,哼,我害怕!”

老人说着站起来:“你看看村里那些好地吧!都分给村里头头脑脑的亲戚朋友了。村作坊也分了,等于白送一半,到头来他们再把好处分一些给村头儿!这一来可好了,村头儿更有了钱柜子!一般庄稼人没有办法,只好死抠那点土。你看看我这个腰,再也直不起来了;这双手,没有一根指头握得拢,这生生是累的!集体没有了大机器,眼下农户又买不起,下种、耕地……什么都得我这双手去做呀,当锄头,又当犁子。我活不了多少年了。过去地里引芦青河水的渠道全被各户扒掉了,有的机井一时用不上也填了,人到了什么时候也要吃粮食,天什么时候都有大旱,这些有人去管吗?”

陆明站起来,把父亲一双石块般沉重的大手端到眼前。他轻轻地抚摸着这僵硬的、向一边弯扭着的手指,抚摸着那一个个粗大的骨节,一汪泪水在眼眶里旋转起来……

(节选自《泥土的声音》,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明愤怒是因为他认为乡亲们对分田政策不重视,乡亲们应有自己的主见与立场。
B.老砘在回家的路上对儿子发火,是因为他和乡亲们一样,不希望实行分田责任制。
C.顺口溜既点明了当时乡亲们在新政策下的真实生活现状,又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
D.陆明情绪和神态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他对艾子口村土地承包改革的了解不断深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王树芳强制分地,面对乡亲疑惑不讲清楚的细节,为后文写老砘指明乡亲反对的原因做了铺垫。
B.在塑造父亲老砘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
C.“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此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老砘对儿子不理解自己做法的气愤。
D.文中对于父亲老砘的“手”的细节描写,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情节,又很好地突出了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8.文中多处写到月光,请任选其中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9.有评论家将张炜称作“大地的守夜人”,认为其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强烈的道德关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2022-05-25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赵凤,幽州人也,少为儒。唐天祐中,燕帅刘守光尽率部内丁夫为军伍,而其面,为儒者患。儒者多为僧以避之,凤亦落发至太原。顷之,从刘守奇奔梁,梁用守奇为博州刺史,表凤为判官。唐庄宗闻凤名,得之甚喜,以为护銮学士。后庄宗即位,拜凤中书舍人。及入汴,改授礼部员外郎。庄宗及刘皇后幸张全义第,后奏曰:“妾五六岁失父母,每见老者,思念尊亲注下,以全义年德,妾欲父事之,以慰孤女之心。”庄宗许之,命凤作笺上全义,定往来仪注。凤上书极谏,不纳。天成初,置端明殿学士。时任圜为宰相,为安重诲所倾,以至罢相归磁州。及朱守殷以汴州叛,驰驿赐圜自尽。既而凤哭谓安重诲曰:“任圜,义士也,肯造逆谋以雠君父乎?如此滥刑,何以安国!”重诲笑而不责。明年春,有僧自西国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进于明宗。凤扬言曰:“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随斧而碎。时宫中所施已逾数千缗,闻毁乃止。及车驾还洛,留知汴州事。长兴中,安重诲出镇河中,其后重诲得罪,人无敢言者,惟凤极言于上前曰:“重诲是陛下家臣,其心终不背主,五年秉权,贤豪俯伏,但不周防,自贻浸润。”明宗以为朋党,不悦其奏。重诲获罪,乃出邢州节度使。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军校曰:“唯公所使。”将行,闻闵帝遇弑而止。清泰初,召还,授太保。凤性豁达,凡士友以穷厄告者,必倾其资而饷之,士人以此多之也。既而病足,不能朝谒。疾笃,自为蓍筮,卦成,投蓍而叹曰:“吾家世无五十者,而复穷贱;吾年已五十,又为将相,岂有遐寿哉!”清泰二年三月卒。

(选自《旧五代史·赵凤传》)

文本二:

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诏彦温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座下不可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扶特也。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

(选自《新五代史·赵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B.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C.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D.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1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又名为墨黥,是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文中指防止士兵逃跑的措施。
B.皇后,又称坤极、梓童,是皇帝的正妻,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极显赫。
C.太保,古代三公之一,职位次于太傅;亦指辅导太子的太子太保,与太尉共掌兵权。
D.蓍筮,指古人用筮草占卜吉凶以便趋利而避害,如《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凤早年避世,后遇明主。燕帅刘守光征兵时,他选择落发隐匿太原;后因名望受唐庄宗赏识,又为唐明宗所重用。
B.赵凤恪守礼法,有识有谋。他极力反对刘皇后以侍父之礼对待张全义;他鼓励别人摧毁佛牙,阻断了宫中的浪费行为。
C.赵凤为人耿介,正直敢言。任圜遇害后,他当面质问安重诲;安重诲获罪,没有人敢替他进言,只有赵凤为他辩白。
D.赵凤乐善好施,豁达知命。他常常慷慨解囊,周济穷厄;病情加重时,还能自己占卜命数,并不因不能长寿而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圜,义士也,肯造逆谋以雠君父乎?如此滥刑,何以安国!
(2)凡士友以穷厄告者,必倾其资而饷之,士人以此多之也。
14.两则文本中,赵凤替安重诲说情时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文本二的言辞技巧更为高超,请简要分析。
2022-05-25更新 | 34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2022-04-21更新 | 14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