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03 题号:154323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 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 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都成就很高。
B.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C.《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D.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文化区,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等发展阶段。马家浜、崧泽时期的文化积累为良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明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300年,这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经历黄河流域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油子岭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和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之后,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逐渐走向一段稳而快速的发展阶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鉴于此,我们认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这一时段,可称为良渚时代,它上承庙底沟时代,下启龙山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良渚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地区,处于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北部。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2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以山为郭之感。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交通条件。

自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之后,经过七八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据、调查和勘探,我们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最中心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敝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时,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郫区,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在规划古城时的广阔视野。

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辉煌的属章。莫角山宫殿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宫殿区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年代更晚的龙山时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头的宫殿区或宫城。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以8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直到距今3500年前后才被郑州商城超越。

(节选自刘斌《中华文明始于股商?良渚文明破除此国际偏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直系继承。
B.经历文化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后,良渚文化逐渐走向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
C.良渚古城因南有大遮山、北有大雄山、西有矮山丘、东有平原而交通便利。
D.良渚古城核心区分莫角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重,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良渚文明诞生的条件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
B.文章先后评介了良渚古城的地理环境、布局特点,呈现出层进式的结构关系。
C.文章列举了良渚古城城市布局等考古数据,这些数据是相关推论的重要依据。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肯定良渚古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文化,它先后经历了许多文化发展阶段。
B.良渚文明与古埃及、苏美尔等文明始出年代相当,这一时期可称为良渚时代。
C.良渚古城建筑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规划古城的广阔视野。
D.良渚古城所开创的三重城市结构体系,对后世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示范效应。
2020-05-24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叙述了渔夫桑地亚哥84天都没打到鱼,在85天的时候终于打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拖回家时,只剩下一个骨架,一个带着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常识告诉我们,对渔民而言,出海打鱼只是其中的一种谋生方式,连续84次空手而归,如果第85次成功了也倒不错,但他还是以失败告终。

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他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材料二:

早在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已经发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呼声,海德格尔更是明确地期望一种诗意地栖居。可以说,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在生存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人类都遭遇到了诗意的困境。而西方对于审美化的生存方式的追求,到了当下中国,同样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思考。当近代西方人还在寻求着‘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时,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早就实现这种‘诗意地栖居’了。不同的是,东方的诗人们主要是迫于政治和道德的现实压迫及其对人性的分裂与异化而选择了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与自然大化的同一和生命之道的彻悟中体验了诗意;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

那么,到底何为诗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意是一种情思,一种意境,是与有关、与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它可能是忧愁,可能是哀怨,可能是颓废堕落可能是诗情画意,也可能只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感应,但总能给人以审美的刺激和享受。诗人何其芳在《<工人歌谣选>序》中谈到诗意时就认为: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这里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两个:一是感动,即诗意是与有关的;一是优美,即诗意是与紧密相连的。这种判断同样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印证,周伦佑在谈到诗意时即认为:所谓的‘诗意’便是我们从日常生活或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

(摘编自韩松刚《含混的诗意,小说写作的一种美学倾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很难在情感体验上完全一致。
B.用“冰山原则”解读小说的诗意,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探寻,以达到超越作者初衷的目的。
C.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D.文学作品的“诗意”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美”,何其芳和周伦佑两位诗人在这一点上看法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小说的标配。
B.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采取了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方式,留下空白,触动了读者的思维引擎
C.教科书中对于《老人与海》主题的理解过于单一,而实际上,人们对它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这得益于它所留下的诗意空间。
D.在生存层面和文学层面,人类共同遭遇了“诗意”困境,西方和东方都向往着“诗意的栖居”,但产生背景和动因完全不同。
3.下列关于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连接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C.茹志娟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有着诗一样的情感和意境,凸显着意象美和人情美。
D.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周芷若、木婉清、风清扬、夏雪宜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2-09-14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几年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日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也必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摘编自王巍《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材料二

岁至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传统佳节之所以被我们摆在极高的位置,正是因为它对于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传承,有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塑造。对于端午节来说,它在传承和赋能中更加生机勃勃。看这一节日里的经典场景,能让我们对端午节根脉绵延、千年不绝的文化轨迹有更加清晰的感知。

情怀端午,缅怀爱国爱民的先贤。“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自然会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汨罗江那一泓江水历经了时光的淘洗,让以爱国情怀为核心要素的屈原精神走过了千年,历久弥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把家国放在心中的先贤们,已由历史中个人的纤纤一脉汇聚成民族的精神丰碑,为端午这样的传统佳节赋予精神内涵。

文化端午,品味岁月积淀的底蕴。传承是最好的记忆,开创是最好的永存。对于积淀了千年底蕴的端午来说,后人对于它的打开方式,始终离不开念兹在兹的“文化”二字: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包起粽子是有模有样,文化广场上《离骚》的诵声琅琅,大江大河里的龙舟在劈波斩浪,纪念屈原的原创音乐剧《九歌》正火热上演……深奥的传统文化看起来不易破题,但很多人已经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端午节里的文化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等活动遍地开花,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有了亲身感悟。

健康端午,乐享辟邪祛病的安康。端午时节,许多人家都会将艾草、菖蒲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对于卫生健康的看重,绝不仅仅是美好的祈愿——“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具有东方智慧的先祖们早已经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积攒了辟邪祛病的诸多经验,并在代代相传中注入了关于“安康”的理解和诠释。

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从时光轴上看,端午节所走过的岁月太过久远,好在它并没有无奈蒙尘,也没有被时代抛落,而是在后人的传承中越擦越亮。解析端午佳节的深厚内涵,无需拉开太长的视野,一场仪式、一次咏唱、一片粽叶、一身汉服,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佳节里的灿烂辉煌。这种文化传承久久存在于华夏儿女的肌理、血脉里,让无数的人向着更开阔的未来奔涌而去,同时也将端午的坚守与传承无限拉长。

(摘编自韦丰《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B.文化发展有其规律所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这种规律,让其顺应时代。
C.作者认为,众多把家国放在心中的先贤们,汇聚成民族的精神丰碑,为传统佳节赋予精神内涵。
D.传统节日具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随着端午节各项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有了亲身体验与感悟。
C.材料二引用屈原的诗和纪念屈原的诗句,凸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论据。
D.因为传统佳节被我们摆在极高的位置,所以它对于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传承,有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塑造。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C.“垂门艾挂狰狰虎,竟水舟飞两两凫。”——《喜春来·四节》
D.“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加点词“主观能动性”在文化传承中是如何体现的。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节日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
2023-11-30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