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6-03 2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观察天文、物候,感知自身变化,记录社会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套传统的时间认知框架,是天、地、人共生相融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相较于空间的可感性,时间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形状,却存在于事物持续、规律性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在早期采集与渔猎的漫长历史时期,人依附于自然、依赖自然的赐予而生存着,昼夜轮替、寒暑易节、草木枯荣、虫鱼律动等自然万物有规律的变化,使人们对万物产生了循环往复的时序感。只是初期这种感知是笼统而概括的,只知寒暑、荣枯,尚不能对四季进行划分。

农耕时代的到来则标志着人类依靠自身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与时序标志的开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与季节性要求人们对时序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以此建立起自然时序与农事生产节律之间和谐一致的对应。于是,人们需要选择具有一定普适性、恒常性、规律性的参照系,作为厘定岁时的标记。

日月升降、群星璀璨,回转于天,与四时相应,这是岁序时令最直观也是最准确的标志。星辰日月很早便成为古人仰观天象、明时治历的重要参照对象。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就用日圭测日影、观星象的方法,确定白昼最长、最短和长短相等的四个时间点,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命人于“日中”(春分)、“日永”(夏至)、“霄中”(秋分)、“日短”(冬至)分别观测“乌星”“火星”“虚星”“昂星”四星,根据它们在黄昏时分出现在南中天的星象来确定季节,以此把握“二分二至”节气与四季轮替的关系。

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时序特点,人们又根据天象与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秋分,“至”为夏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是立秋、立冬,这些统称为“八节”。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体系便完整地确立了下来,刘安编纂的《淮南子》所记节气序列与当代并无二致。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细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是季节气候变化时段性的标志,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则在这一套时间认知序列中确立了精确的节点。

农耕社会中,“历象日月星辰”的目的在于“敬授民时”,以便农人据此安排生产生活,适时而作、应季而动。各地的农谚便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比如“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收麦种豆不让晌”“五月立夏养春蚕”等,体现了劳动人民顺天应时的生产智慧,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大地上二十四节气内涵的多样性。

古人云“故天有时,人以为正”,这一套时间制度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人们在重视“天”与“人”相通性、相应性、统一性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情感与心愿意识投射其中,围绕节气创造出了一系列仪式、民俗活动,并以此安排衣食住行、游艺交往等,以期应对自然变化,调适身心,协调社会生活,传承天人相应的知识经验,人们通过共同参与仪式、重温先祖的生活史,使家庭、社会情感得以凝聚、文化认同得以强化。

当下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时序观念、生活知识、天人协调的价值理念仍然具有指导生活的意义,并发挥着服务生活的功能。

(摘编自袁瑾《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建立的时间制度,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B.中国先民对自然万物变化规律的感知,经历了从笼统概括到逐渐精确的过程。
C.从观察自然到使用圭表,天象观测从直观感受上升为使用工具,这是极大进步。
D.人们将自身的情感与心愿意识投射于节气之中,创造出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时间和空间进行比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先民创制二十四节气的智慧。
B.文章引用《尚书·尧典》的文字,旨在证明在春秋以前人们就确定了四个节气。
C.文章列举大量的农谚,有助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社会中的作用的理解。
D.文章肯定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其服务生活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刘安所确立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与当代的节气序列是完全一致的。
B.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有精准的起止时间,是季节气候变化时段性的标志。
C.二十四节气体现了顺天应时的生产智慧,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D.人们共同参加与节气相关的仪式活动,就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2022-06-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通俗来讲,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碳中和则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我国近年来减排成效显著,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我国主动提出“双碳”目标,将使碳减排迎来历史性转折,这也是促进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升级,实现国家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双碳”目标不是要完全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促进二氧化碳吸收,用吸收抵消排放,促使能源结构逐步由高碳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变。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而能源革命将是这场系统性变革的重中之重,意味着要将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进而促进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升级。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相信通过全社会的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够推动能源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将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摘编自《“碳达峰”与“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3日)

材料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五”时期,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到约49.2%,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充沛动能。尽管如此,能源电力领域碳减排的任务仍然较重。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又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未来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型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难度、安全稳定运行保障难度相应增大,所以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网能源研究所所长鲁刚说。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通知,提出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优先发放补贴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举措,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摘编自《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打赢低碳转型硬仗》,《新浪财经》2021年04月02日)

材料三:

材料四:

“雾霾等风来,风为什么总不来?这与气候变化有关。由于气候变暖,使得华北静风日数多了,平均风速减少,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11月24日,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宣讲会上,IPCC中国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用雾霾天来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一些地区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强度增大。”郑国光说,即使人类停止温室气体排放,但过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影响还将持续多个世纪,近期和长期减缓措施将有效地降低本世纪后期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果没有更多措施,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高出4摄氏度。

报告提出,如果将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以内,本世纪末温升有可能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为此,到2050年,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应在2010年排放的基础上减少40%至70%。

“报告首次量化评估了2摄氏度累计排放的空间,提出了全球长期减排的路径技术选择。未来还有大概70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这增强了全球采取进一步减排措施的紧迫感,要求人类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郑国光分析说。秦大河认为,“人类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减缓气候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摘编自《全球仅余七千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经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手段可以有效吸收和抵消二氧化碳,从而逐步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B.为了实现“双碳”的目标,政府需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推动能源结构逐步由高碳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变。
C.我国在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方面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预计到2050年,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会减少40%至70%。
D.一些地区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有很大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从2005年开始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碳排放大国,为此我国主动提出“双碳”目标,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
B.我国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30年,从材料三可看出欧盟和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要长于我国。
C.人类停止温室气体排放将会控制住气候的变化,本世纪末停止排放后的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会比不停止排放的气温低4摄氏度。
D.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在7000亿吨之内,那么本世纪末就会完成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长远目标。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举措。
2022-05-3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麻鞋

秦岭

一直想脚穿麻鞋,与时光一起走走。那脚印,该是另一番样子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只有皮鞋、旅游鞋懂我所有旅程的山高水长,独缺麻鞋对岁月的丈量。儿时在老家天水,偶见两三伙伴脚穿玲珑轻巧的麻鞋去学堂,去田间,去赶集,那平地而起的开心在眉宇间荡漾。我曾问母亲:“您做的千层底用的也是麻线,为啥就不编麻鞋哩?”

母亲说:“你不晓得,人家那是清水麻鞋,多半是从清水那边捎来的。”

我这才明白,尽管天水处处有麻线,但不是所有的麻鞋都能像清水麻鞋那样出尽风头。清水那地儿像极了它的名字,清清如水、如水清清,应了句老话:“好水养好麻,好麻养庥鞋。”

在天水城求学时,我隔三差五要蹭几趟新华书店。某天,突然发现书店一侧的土特产市场冒出了一家出售清水麻鞋的摊位。摆摊的少年脚穿麻鞋,手里捧着一部世界名著。一聊方知,少年来自清水,家中贫困,全靠母亲编麻鞋为生。为了卖个好价,他只好辍学到天水租房卖鞋。他告诉我,清水麻鞋自古有名,当年杜甫写过“庥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于右任途经清水时写过《清水麻鞋歌》,吉鸿昌在天水举办武术大赛时,奖品就是清水麻鞋……那一刻,我眼前的麻鞋似乎不是麻鞋了,而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

蓬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稚气未脱的脸。少年也就十三四岁。

“大哥,您买一双吧!”少年的热切期待像透明的火焰。

“买,一定买!”我说。

少年蹲下身子,不厌其烦地帮我试穿了至少五六双麻鞋。一问价钱,每双四元,我顿时窘红了脸,这价钱在当年至少可以买三部小说。我主动把新买的一本书借给他。几天后,他还我的书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大哥,您是第一个借给我书的人。很想送您一双麻鞋,可我……送不起……”泪花在他的眼睛里打旋儿,但没有滴下来。我没见过这样的泪,清清如水、如水清清的那种,照得见麻鞋和大地。

终于走进清水,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古老、清澈的牛头河两岸荡漾着一层层碧波绿浪,那便是茂密、修长的麻汇成的无边海洋。县城的一家店铺里,几位正在编麻鞋的大姐配合默契,有的盘扎鞋底,有的穿扎鞋帮,有的缠扎鞋鼻,有的搓扎鞋带,有的勾扎鞋穗。那细柔的麻线、麻绳、麻辫在她们手中如白练飞舞。柜台上的一摞摞成品麻鞋,分明对我发出久违的呼唤。

可是,时过经年,我已习惯了用皮鞋迎合流行与时尚。麻鞋再好,似乎已成为过时的东西。我没买麻鞋,但没忘打听当年那个少年。大姐说:“连个名字都没有,咋找哩?那一茬人,都外出打工了。”说话间,柜台上的麻鞋居然被游客抢购一空。

时光荏苒。我在几千里之外的天津落脚后,某天应邀赴四川参加一个甘肃老乡茶话会,主持活动的老乡居然脚穿一双麻鞋。“先生脚下,可是清水麻鞋?”我试探了一下。“大哥好眼力!我想告诉您的是,您是我特意安排邀请的嘉宾。”

他,正是当年那个卖麻鞋的少年。他告诉我,甘肃人下四川,真正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可穿上母亲编的清水麻鞋,他发现不管多难的路,都可以走一走。“那年去清水,我曾打听过您哩。”我感叹。“可归根到底,是我找到了大哥您啊。”

那天,他特意送我一双崭新的麻鞋。飞回天津的当天,我就穿上了清水麻鞋,一抬脚,却发现走进了岁月。

(选自201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运用排比修辞,体现了清水麻鞋历史悠久、蕴涵的文化与生活气息浓厚。
B.文章最后写作者一回到家就穿上了清水少年特意赠送的清水麻鞋,“却发现走进了岁月”,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预示作者将要开启新的人生。
C.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细节表现细腻情感,如“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这一细节将少年对书籍的珍爱之情和对“我”的感激之情自然地展现出来。
D.文章以清水麻鞋为线索,始于清水麻鞋,终于清水麻鞋,虽然中间的时间跨度很大,但是清水麻鞋一直贯穿其中,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清水少年有关的三段经历。
9.“清水麻鞋”凝聚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2-06-0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鄩,密州安丘县人也。鄩幼有大志,好兵略,涉猎史传。光化初,师范表鄩为登州刺史。岁余,移刺淄州,署行军司马。天复元年,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初,鄩遣细人诈为鬻油者,觇兖城内虚实及出入之所,视罗城下一水窦可以引众而入,遂志之。鄩乃告师范,请步兵五百,宵自水窦衔枚而入,一夕而定,军城晏然,市民无扰。太祖命大将葛从周攻之。鄩与将士同甘苦,分衣食,以抗外军,戢兵禁暴,居人泰然。及王师范兵力渐窘,从周以祸福谕鄩,俾之革面,鄩报曰:“俟青州本使归降,即以城池还纳。”太祖嘉其节概。鄩既降,从周具行装服马,请鄩归大梁。鄩曰:“未受梁王舍释之旨,乘肥衣裘,非敢闻命。”即素服跨驴而发。及见,授元从都押牙。太祖牙下诸将,皆四镇旧人,耶一旦以羁旅之臣,骤居众人之右,及与诸将相见,并用阶庭之礼,太祖尤奇重之。末帝即位,尤深倚重。三月,遣鄩率大军屯南乐。六月,晋王入魏州,鄩以精兵万人自洹水移军魏县。晋王来觇,鄩设伏于河曲丛木间,俟晋王至,大噪而进。围之数匝,杀获甚众。晋王仅以身免。是月,鄩潜师由黄泽西趋太原,将行,虑为晋军所追,乃结刍为人,缚旗于上,以驴负之,循堞而行,数日,晋人方觉。鄩与晋军遇于堂邑,鄩邀击却之,追北五十余里。其年,河中朱友谦袭取同州,以其子令德为留后,表请旄钺,末帝怒,命鄩讨之。先是,鄩与河中朱友谦为婚家,及王师西讨,行次陕州,鄩遣使赍檄与友谦,谕以祸福大计,诱令归国,友谦不从,如是停留月余。尹皓、段凝辈素忌鄩,遂构其罪,言鄩逗留养寇,俾俟援兵,末帝以为然。及兵败,诏归洛,河南尹张宗爽承朝廷密旨,逼令饮鸩而卒。时年六十四,诏赠中书令。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B.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C.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D.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行军时士卒口衔的器具,形状如筷子。
B.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可指居丧穿的白衣或日常便服。文中指居丧时穿的白衣。
C.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官职。五代时仍延用唐代的这一制度。
D.旄钺,白旄和黄钺。旄,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项的旗子;钺,指古代兵器,文中借指军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定兖州城时,刘鄩派人侦察城内的虚实以及进出的道路,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分享衣食,他约束部下,严禁暴虐,使得百姓泰然平安。
B.刘鄩深受太祖嘉奖,归降之后,他没有接受葛从周为其准备的行装车马;他被授予官职之后,虽然位居众将领之上,但对他们以礼相待。
C.刘鄩擅长用兵谋略,为防止晋军追击,他将旗帜绑缚在茅草人身上,用驴子载着茅草人,顺着矮城墙行走,以迷惑敌军,几天后才被发觉。
D.刘鄩平素遭人妒忌,尹皓等人借他劝降朱友谦未果的机会构陷他,说他有意拖延,刘鄩最终失去君王的信任,饮朝廷密赐的毒酒而死。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来觇,鄩设伏于河曲丛木间,俟晋王至,大噪而进。
(2)及王师西讨,行次陕州,鄩遣使赍檄与友谦,谕以祸福大计。
2022-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