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问津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6-06 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假,3假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兴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和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和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期对话邀请萧放,孔祥智、唐志强三位专家,就二十四节气进行探讨。

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孔祥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气候、物种、环境、起源地点,还有演化路径等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演进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耕文明宝库,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重要功能和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萧放: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节气文化角度看,首先,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节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有的甚至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存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

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

萧放: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原载自2022年2月24日《农民日报》)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基于太阳历划分,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B.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清明、小暑、寒露、小寒则反映了四季的结束。
C.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并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演进规律,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
B.“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C.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D.无需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只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特点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D.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4.在阐释“二十四节气”时,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请结合材料二简要作答。
2022-06-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问津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收获(节选)

陈忠实

赵鹏多少年没有看见这壮丽的麦黄时节的景象了啊!往昔的夏收时节,他不用操心收麦的事。今年不同了,土地承包到户了,他不能安静地在那个热处理车间钻研“曲轴淬火”的问题了。工厂里照顾他这个家在农村的工程师,准许下十多天假期,让他回家收麦子。现在,他投身在这沟壑纵横的山野之中了。

河川里呈现出一种少见的紧张和忙乱景象,极易使人联想到战争。是的,一场全民参战的战争场面,莫过于此吧!从河川里通到各个村庄的田间小路上,被一溜一串负载着麦捆的车辆拥塞着,流向村子里去,一切先进的或落后的机械占据了窄窄的小路。河川里,男人吼叫儿子的粗哑的声音,女人喝骂偷懒的儿女的调门,纷乱而嘈杂地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紧张忙乱的气氛。

一场近似疯狂的劳动终于结束了!吃罢夜饭,淑琴叫他到麦场里去过夜。明天要在场面上摊开新麦晾晒,晚上就不需把麦子搬回家里来,为了防备手脚不干净的人灌走粮食,就得各户看守自家的麦堆。

脱粒机在碾麦场的那一角轰响,人声嘈杂,尘土飞扬。麦堆前或堆垒的麦积子跟前,都有一个主人在小推车上睡觉。脱粒机轰然作响,丝毫不影响在小推车上睡觉的庄稼人舒缓香酣的鼾声。赵鹏在小推车上铺上干燥的麦秸,再铺上被子,就躺下了。

乡少年没有在乡村里露天睡觉了,唤起人多少甜蜜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啊!小时候,每到夏收,他就拽一片破席,和小伙伴们到麦场上来睡觉,在麦草窝里翻跟斗,在粮食堆子里倒栽桩,玩到夜深了,小伙伴们挤在一窝窝睡觉。

现在,赵鹏又背对热烘烘的乡村土地,面向高远的星空睡觉了。他睡过一晚要价三十多元的床铺,那是富有弹性的一种软床,很舒服。此时睡在小推车上,也觉得挺舒服。看来人的皮肉也没有定着,全看在何时与何地,可能性又如何了。

身边一阵唰唰响,他转过头,看见淑琴站在麦堆跟前,用手撩着麦粒儿,忙问:“哦呀!你不看看什么时候了,还不睡!”

淑琴在麦堆上坐下,轻声说:“我睡不着,想来看看麦子!”

“麦子在这儿搁着,跑不了哇!有我给你守着,谁也灌不走!”赵鹏说,“你还不放心?”

“由不得人呀,赵鹏!”淑琴动情地说,“咱们啥时候有过这么多麦子!”

是啊!过去顶好的年景里,人均夏粮从没超过二百斤,十之八九的年份里,都是百斤左右。跟前这一堆麦粒,刚从脱粒机里流出来的时候,几个老农已经估定不在二千斤以下。即使全年不吃一粒杂粮。放开肚皮也吃不完呀!

琴转过头说:“赵鹏,夏收后我们真的就走么?”“早说了嘛!你又……”赵鹏说。

“咱们的地怎么办?”她问。

“早跟你说了,交给队里嘛!你咋……”赵鹏已经意识到,淑琴犹豫了。

“不交行不行呢?”淑琴问,“我不想进城了。”

“怎么啦?”赵鹏意料不到。

“种地有种头儿了。”淑琴说,“其实,就是收麦时忙些苦些,平时锄草施肥,我一个人全干得了。你在城里工作,让娃娃跟你上学,我在家种地,给你爷儿们供给吃的,倒好。”

赵鹏瞅着淑琴,她不是随口说的闲话,而是经过周密考虑之后的谋划。她看见自己辛勤劳动的丰盛的成果,眷恋这块热土了。

赵鹏大口抽着烟,瞅着淑琴,她本该是一个技校毕业生,现在应该在某工厂里作一个不错的技术员。可是,她现在离不开乡村的土地了,这儿有丰盈的收获强烈地吸引着她。

赵鹏来到河川里。每一块尚未割掉的麦田里都有人在弯腰挥动镰刀,每一条通往村庄的河川小路上都有满载麦捆儿的小推车或架子车在缓缓移动,似乎昨天夜里根本就没有停止过,土地承包到户之后所迸发出来的疯狂的劳动劲头啊!

南北灌渠的渠沿高高地超出两边的田地,渠里流淌着清凌凌的河水,有人已经给割过麦子的田地里灌水了,促使包谷苗儿茁壮生长。

在取得了责任制后的第一个丰盛的夏收之后,他要永久性地从这亲爱的土地上拔脚了,竟成了最后的一次收获。

淑琴犹豫了。第一次获得的丰盛的劳动果实,强烈地诱惑她,吸引她,她不想进城去了。可是,那仅仅是丰盛的收获果实的诱惑么?

雄伟的笔直的大堤,把小河河道通直了,过去被河水任意切割得弯弯曲曲的河岸,现在还看得出残缺不全的走向。他站在河堤上,一道蓝色的清水在沙滩上弯来拐去,哗哗流淌,旱季里的河滩上,河床裸露着粼粼的石头和沙滩。太阳即将出山,秦岭东山群峰的巍峨的巅峰,被炽红的霞光融合了,变得模糊不清了。

应该说服淑琴,不能动摇,夏收完毕以后,立即进城去,他这样想。

他不能把汗水再洒到黄土掘坡上……他无法再回到这种原始的生产状态中来,不是鄙薄故乡故土,也不是鄙视劳动吧?举家离土进城,在他们祖辈的漫长的生活史上,将划开一个历史性的标记。但不论他日后怎样都不会忘记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小河川道的天地;都不会忘记牛皮车绊和蜷卧小推车的滋味!为了他的乡亲和赵村的后代尽早摔掉那又硬又涩的牛皮车绊,他明白自己应该怎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鹏以工程师的身份原本不用再操心下田的事,因为“土地承包到户”不得不回到山野之中,心中有些不乐意,他期待着再次离开。
B.淑琴因为担心“手脚不干净的人灌走粮食”,半夜睡不着,就到麦场里看护麦子,才有了后面的对话。
C.刚割完麦子,就有人给田地里灌水,促使包谷苗儿茁壮生长,说明农民必须一刻不停地劳作才能供应生活。
D.尽管“土地承包到户”带来了巨大的丰收,但是乡村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原始的生产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借此烘托出“土地承包到户”后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收益。
B.小说第二段以小见大,通过男女的吼叫声、喝骂声等细节,意在营造出紧迫的夏收氛围,突出中国农民的粗放豪爽。
C.小说叙事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而人物对话则偏口语化、生活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与人物身份相契合。
D.小说巧妙运用留白写法,把一些情节略去不写,使小说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又表意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粮食丰收后,淑琴却对进城的事犹豫了。小说是如何表现淑琴的犹豫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9.作者在描写赵鹏躺在小推车上睡觉时,为什么要插叙他对童年以及城市生活的回忆?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腾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刑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司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B.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C.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窄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D.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毙钳,古代的刑罚名。是惩治罪犯的方式,剃去头发称,而以铁圈束住脖子称钳。
B.郎中,职官名。秦、汉时,掌宫廷侍卫。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
C.高祖,庙号名。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太宗”。
D.四海之内,即全国,后泛指天下。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之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且为他奔走,寻找理由,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他又悄然退避,显示出高尚的人格。
B.丁公当年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祖,被高祖的说辞打动,主动撤回了军队。
C.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
D.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恰当的,而且认为这样的处置具有深远意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4.司马光认为“丁公独以不忠受戮”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06-01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问津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2021-08-22更新 | 396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