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2-06-20 10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青少年的触网年龄不断降低,他们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青少年处于叛逆期,寻求猎奇、新鲜,为排解社交焦虑,他们积极地在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群体交往,容易形成小圈子的意见,情绪极化,引发群体谩骂、煽动对立等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滕乐说。沉迷虚拟社交,缺失现实社交,也让当下的青少年们,更容易被误导,不自知地陷入群体意见极端化。

而很多家长对此无所适从。“疫情期间,孩子一直在上网课,花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时间变多了,但我不知道她在网上除了学习还干些什么。”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说。

一些青少年毫无顾忌地在网上发出一些带着脏话的弹幕、评论、跟帖,很多人不禁问:这些青少年到底怎么了?

“连哭都这么恶心!”“现实生活中肯定也是小三!”……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林有有”角色的扮演者被观众骂哭:“一切来得太快,完全超乎我的预想。”诗人北岛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首自己的诗歌,没想到却引来了围攻,有的网友甚至用网络缩写对其进行辱骂。北岛在评论区回复:“这是讨论诗的平台,不应使用语言的暴力,我从此关闭自己的评论区。”

青少年正陷入遭遇网络暴力和参与网络暴力的双重身份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数据显示,28.89%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其中以“网络嘲笑和讽刺”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居多。68.48%的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场景是社交软件;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而在短视频和新闻留言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0.66%和30.16%。

“新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渗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强,他们很难区分社交媒体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对于秩序、场景、规范的认识不清,易引发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斌说。除了网络暴力,青少年还在遭遇其他网络安全风险。《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在青少年遭遇的网络违法侵害风险中,网络诈骗占比高达46.67%。

新媒介赋权青少年自主学习、表达、交往的能力,但是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带来的影响相比,青少年对媒介及信息的认识和辨别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整体来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亟待提升,就像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不能把交通事故的责任都归在驾驶者身上,还要依靠交规、交警等多方管理的合力。

(摘编自《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材料二: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这在新媒体海量信息时代尤为重要。暑假,是青少年与电子设备“亲密接触”的高峰期,这让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或受到低俗、庸俗、媚俗等网络“三俗”的不良影响。家长们的担心并非多余,青少年媒介使用技术娴熟,但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容易受到网络“三俗”侵蚀。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立体参与。

价值观引领是首位。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分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那么以什么尺度去分辨和解读呢?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恶、知良莠,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用他们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像《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那样,在潜移默化中讲述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

人文教育是奠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年轻人就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学科,仅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谈人文学科是目光短浅的。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于其能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响人。如果年轻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养成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使得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一样的屏幕和键盘,由于父母媒介素养的不同,让孩子走进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可为助力者。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可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团体应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总之,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

(摘编自《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网年龄低的青少年长期陷入群体意识极端化,缺失现实社交,易出现暴力情绪。
B.材料一中北岛关闭自己的评论区这一事例,突出强调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C.部分青少年在陷入网络暴力的同时,也因认识和辨别能力不足被动参与了网络暴力。
D.青少年在网上自主学习、表达、交往的同时,也应该做好自我防护,谨防上当受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只要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即使是在暑假与电子设备紧密接触,也不会受网络“三俗”侵蚀。
B.材料二中以《觉醒年代》为例,意在强调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应用合适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C.青少年在上网时,要想不让网络“三俗”钻空子,有必要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精神。
D.父母日常媒介的使用习惯,能让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偏向学习信息,从而给他们的上网活动以正向引导。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从正面用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是(     
A.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通过各媒体平台号召大家积极做好个人防护。
B.某媒体制作中国女排运动员朱婷胸怀梦想,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视频并发布。
C.某自媒体平台邀请网红明星代言产品,增加了流量和广告效应,吸引无数粉丝。
D.某明星带领粉丝们一起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以劳动的形象展现于各网络平台。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班级拟开展“提升媒介素养,青年责无旁贷”主题班会,请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三条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袁隆平(节选)

曹宪成

(地坪。一棵巨大的红枫树将秋天渲染得格外多情。袁隆平坐在红枫树下的一块巨石上,用小提琴演奏着《梦幻曲》。助手黎畀夫、任骅骑,还有众多男女农技员松散地围坐在四周安静地倾听。

(李成器拿着一沓材料无精打采地上。)

李成器   别拉了!

(袁隆平没有停下演奏,继续拉琴。)

李成器   别拉了!

(袁隆平仿佛没有听到,仍就静若止水地拉着琴。)

李成器(怒吼)别拉了!!

众人   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黎畀夫   你这个省里干部,平时来了总是趾高气昂,今天怎么像只……

众人   瘟鸡!(大笑)

(袁隆平不受打扰地继续拉着琴。)

李成器   三次,三次啊!(在袁隆平面前蹲下来)您怎么……还在梦里?这是第三次呀!

众人   什么第三次?

李成器   第三次申报国家科学院院士,又没有通过啊!

众人   啊?!

黎畀夫   (唱)不公正!

任骅骑   (唱)不公正!

众人   (唱)不公正啦——

黎畀夫   (唱)坎太高!

众人   (唱)他登峰摘得星。

任骅骑   (唱)水太深!

众人   (唱)他下海捕得鲸。

黎畀夫、任骅骑   (唱)走遍中国你去问——

众人   (唱)谁人不识袁隆平!

(袁隆平仍旧无动于衷地拉着琴。)

众人   老师——

(有人将袁隆平的小提琴夺下来。)

袁隆平   俗累,俗累啊!来来来,都过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众人走过去围坐在袁隆平周围。

袁隆平   佛家有个“八风”,指的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总是离不开绕不过的人生际遇!苏东坡你们知道吧?他以为他就能泰然自若,不为八风所动。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看起来是在赞佛,实际上是在自我明志!他将诗抄在诗笺上,打发小童送到河对岸的归宗寺,交给他的高僧朋友佛印。他心想啊,佛印一定会大加赞赏,拍案惊奇。于是,就飘飘然静候佳评。他觉得佳评是肯定的、没有悬念的、十拿九稳的、百分之百的!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佛印在诗笺上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气啊!忍无可忍,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立马就跑过河去理论。谁知佛印在门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两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看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顿悟自己是修心不够,澄性无恒啦!于是,他就想通了,真正地想通了!争什么?抢什么?低三下四为什么?上蹿下跳干什么?他做了一辈子官,一辈子都在贬谪中度过,却不妨碍他爱国家、爱人民、爱生活、爱自由!他用他的辞赋奎章,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纯真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他的肉体死了,精神却永存,像天上的星,像地上的河,历久弥新啦!

(自顾自地用昆腔吟唱起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幕后响起一片梵音,伴随着虔诚的合唱:

“天造化,地造化,

天地造化大中华。

国泰民丰有饭呷,

祭奉三牲香烛茶。”

(梵唱声中,村支书鲍大饼带领一群男女老少村民,抬着一个汉白玉雕的米菩萨,捧三牲祭礼和香烛茶酒,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地上。袁隆平及在场的众人皆惊愕。)

袁隆平   干什么?你们这是……

鲍大饼   敬菩萨!

袁隆平   (一时火起,喊)胡——(继而平和地)闹啊!

鲍大饼   救命王菩萨呀!(唱)各路神仙封菩萨,

村民甲   (唱)蓐收是个金菩萨。

村民乙   (唱)句芒是个木菩萨,

村民丙   (唱)玄冥是个水菩萨。

村民丁   (唱)祝融是个火菩萨,

村民戊   (唱)土正是个土菩萨。

村民巳   (唱)孔夫子是个文菩萨,

村民庚   (唱)关老爷是个武菩萨。

鲍大饼   (唱)各行各业有菩萨,

众村民   (唱)只有呷饭有菩萨。

鲍大饼   (唱)万民同心塑菩萨,

众村民   (唱)磕头叩拜米菩萨。

(鲍大饼率众村民在袁隆平面前一齐跪拜。)

袁隆平   (急忙地)啊呀,快起来,快起来!(见众村民跪拜不动)你们,你们……

(情急中,袁隆平抱起米菩萨摔向幕里。哐的一声,幕内传来米菩萨摔碎的声音,众人皆惊愕。)

袁隆平   看看,你们再不起来,我就只好给你们……跪下了啊!

(袁隆平颤抖着在众村民面前跪下,黎畀夫、任骅骑急上前搀扶,众农技员亦扶众村民站起身。)

袁隆平   父老乡亲们啊——(唱)我是人,不是神!

就是个凡胎肉身一农民。

怎经得一灶香火三牲敬,

折煞我老泪纵横哭出声。

(禁不住嚎啕痛哭,接唱)燕子来时星星梦,

梨花落后吊清明。

终遇麦熟摘黄杏,

满垄秋色告镰丰。

无意光环照本分,

只求好梦圆初心。

踏歌梳晓镜,

起舞妆黄昏。

前望倩倩十样锦,

回首辛辛五味锦。

禀父老,告乡亲,

身后总有袁隆平。

(音乐大哗,众人围向袁隆平,抱成一个大团。)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器已经成为一位省里的干部,平时总是趾高气扬,不讨大家喜欢,当他无精打采地上场时,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嘲笑。
B.因名声不够响亮,袁隆平三次申报国家科学院院士,都没通过,这引发大家的不满,但沉浸在美梦中的袁隆平不以为意。
C.鲍大饼带领村民抬着米菩萨,捧三牲祭礼和香烛茶酒,三跪五拜地祭祀,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深受封建迷信影响的农民。
D.“满垄秋色告镰丰”一句,表现出袁隆平等人践行初心,历经千辛万苦研究出杂交水稻,让百姓能吃饱饭后的兴奋之情。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开头设置秋日拉小提琴这一舞台布景,渲染水稻收获后的喜悦氛围,也为结尾袁隆平“好梦圆初心”作了铺垫。
B.村民们跪拜菩萨时的唱词,列举各行业的菩萨,具有重章叠唱之美,这一手法体现了对戏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C.剧本中“胡——闹啊”,具有言外之意,这点与《雷雨》中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颇为相似。
D.剧中人物纯用口语,符合其身份特征,如“只有呷饭有菩萨”等语句富有乡土气息,体现出了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8.剧本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剧本设置袁隆平讲苏东坡的故事这一情节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2-06-0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锧”,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已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4.《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公元824年,诗人调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赴任途中,经过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西塞山时所作。当时河北三镇恢复了割据局面,诗人对此有感而发。②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派王濬造大船伐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了王濬率军讨伐东吴,金陵王气黯然失色,一“下”一“收”,其态势对比鲜明。
B.颔联紧承上文,描绘了东吴防御工事被摧毁、举旗投降的战争失败场面,极具讽刺意味。
C.颈联上句写空间,下句点时间,感伤物是人非,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开拓了诗歌的主题。
D.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营造出苍凉的意境,给读者含蓄深沉之感。
16.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