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11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意境指的是一种境界,它是作品中生活图景与思想情感有效融合而形成的。在美学视域下,意境的审美特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意境最早出现于文学创作领域,在现代社会,文艺理论界对意境的讨论依然非常激烈,但是都普遍认为主观范畴下的是情与理的统一,客观范畴下的是形与神的统一,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书法艺术以点画线条为基本造型元素,轻重缓急的运笔使得点线变化无常,寄托着书法家的情感。有形的书法艺术作品展示出了人的内心世界,赋予书法艺术作品独特的意境之美。

②书法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汉字为载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伴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从最初的记录事件或者传递信息的功能逐渐向传递思想情感等转变,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逐渐显现。书法艺术以点画线条为基本造型元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门线条艺术。书法家借助笔法的变化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的线条展现出了独特美感。另外,书法家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结合也是影响意境美形成的重要因素。书法家在书法艺术创作中表情达意,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客观事物,在展现书法艺术创作风格的同时,营造出无限的审美空间,意境深厚而富有韵味。例如《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书法艺术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书法线条的变化不但体现出了自然万象,还营造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③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并以艺术化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和情操,传递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提升书法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感,赋予作品深厚的情感内涵,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艺术,抑或是舞蹈艺术,在创作中都注重通过以形传神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意境美是其在创作中的最高追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然而,书法艺术不像绘画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而是需要创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有机结合之后通过丰富的线条来塑造和表现物象,并通过或浓或淡的笔墨、虚实相生的结体章法等营造书法艺术的意境美。语言寓意的模糊性、格调审美的超逸性是书法艺术意境的显著特征。

④线条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语言。粗细长短、枯湿浓淡、时断时连、变化多端的线条,看似无序,实则充满秩序美感,艺术表现力极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寄托着书法家的深厚情感和意绪。因此,线条语言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同时,这一特点又直接影响着寓意的模糊性。书法家通过对于线条语言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呈现出了言不尽意的特点,为欣赏者营造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⑤书法艺术作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是不管风格特点如何不同,欣赏者都可以感受到其所具有的恢宏、旷达的气度,作品中的笔墨意象体现着书法家的气质、人格和情操,反映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例如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之所以具有一种古朴自然、雄浑崇高的意境美,就是因为其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至大,至刚的精神气质与悲愤交加的真实情感。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既能领略到雄浑崇高的意境美,又能感受到颜真卿的高尚情操。

⑥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能够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其意蕴浓郁,意味深长,犹如一首优美的诗。书法艺术的诗意美是意境美的重要体现,当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可见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之美,作品细腻的用笔、多变的结构犹如优美的诗句一般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同诗词艺术一样有着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⑦诗词和书法艺术的关系十分紧密,所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就充分体现了书法与诗词的密切关系。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诗意美,诗词文字丰富了书法意境美的内涵,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人们通过诗人的运笔和布局等更容易领略诗歌的风貌气韵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

(节选自李宝勇《传统书法的意境之美》,有删改)

1.下列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现代文艺理论界对意境的认识尚有分歧,但基本都能认同“意”与“境”分别是主观和客观各自范畴下的统一。
B.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从记录事件或者传递信息逐渐向传递思想情感等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逐渐显现。
C.书法家将主观的情感寄托于客观事物,在创作中表情达意,展现了书法艺术创作风格,进而营造出无限的审美空间。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给欣赏者美的感受,使人能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中感受到诗意美。
2.根据材料第二至四段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意境美形成的要素包含两方面:一、书法艺术是典型线条艺术,具有独特美感;二、书法家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结合。
B.书法艺术作品《兰亭集序》寄托了王羲之的个人情感,营造出无穷的审美空间,呈现给人们自然万象,营造出回味无穷的意境。
C.艺术化的汉字形象能够表现人的气质和情操,传递思想和情感,对作品情感内涵和美的境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D.在意境美的追求中,书法艺术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有机结合来营造意境美,这是其与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的重要区别。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董其昌的书法作品《月赋》笔画娟秀,字体规整,行气疏朗,具有静谧的诗意美,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相契合。
B.《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录了不少古代印鉴作品,从书法角度看,白文印鉴缺乏秦汉古拙、苍古、浑厚的意趣,乏善可陈。
C.唐代杰出书法家怀素怀素被称为“草圣”,其书法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晚年所写草书转为古雅平淡,更加苍劲浑朴。
D.欧阳询的《千字文》虽是楷书结构,但属行书用笔:顺笔而入,行笔连带,随即迅速收笔或转笔连带。该作品属于近乎楷书的行书。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线条对于书法艺术的作用。
5.请分析文章最后三段的论证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簸箕

黄圣凤

①简朴的院落,健朗的老太太,灰头巾,蓝布围裙,脸上的皱纹和簸箕的纹路交相辉映。夕阳照过来,谷子上铺满金黄,上上下下颠颠簸簸中,尘杂飞去,谷子变得粒粒分明。

②到了皖西的乡村,妇人簸谷图随处可见,这是画家作品之外生活的杰作。但我家山墙上挂着的那只簸箕,对一帧帧姑娘、嫂子、大妈的簸谷图都只报以礼节性的笑,它只钟情于它的主人——我的母亲,一个粗手大脚的妇人。

③簸箕是用竹篾编成的,用它簸掉谷物里的瘪子、壳子和杂草,也用来晾晒土地的战利品:大豆、花生、辣椒、萝卜干。社会迈着匆匆的脚步一路向前,很多农具被遗落在进军的路上,跌进乡村记忆的夹缝里,但簸箕一颠一簸地走来,始终没有却步。随便走进一户老百姓的家,都可以看到它依然忙碌的身影。

④乡下,男人们下地干活,出的是硬力气,他们根本看不上这些鸡零狗碎的家务活,簸箕是属于女人帮的。是一种动作,很讲究技巧。母亲把簸箕舞起来,像一个大型乐队的指挥:麦子或者谷子,借助手的力量飞起来、落下去,一起一伏,决不会让一个音符跑到节拍的外面去。

⑤母亲微微猫点腰,弯曲如蜜蜂要去啜饮花汁。双手握住簸箕的两边,运匀了气息开始簸动: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前面一下、后面一下,双手力道不同,谷子在簸箕里起伏的方向就不一样。每簸动一下,谷物就顺着用力的方向,齐刷刷地抖动着翻上去。左手用力,谷子就在左边腾起,落在右边;右手用力,谷子就会在右边腾起,落在左边。像海浪、像瀑布、像顺着键盘滑下的音符,母亲的指挥棒指到哪里,哪里的音乐就飞起来。在优美的律动中,那些瘪稻子呀,碎石子呀,草梗呀就会很听话地列开队形,自觉地与丰盈饱实的队列划清界限。而更轻的尘土和碎叶,簸的过程中就知趣地从一个妥当的方向飞出去。

⑥母亲和皖西乡下很多技艺高超的农妇一样,每个动作都优雅自如,每一拍都簸在节点上。她自如的臂膀和腰肢,节拍天成。在茅屋竹篱的乡舍,在绿草青青的篱边,在野花依依的院落,把自家的领地打造成舞台,自己无意中做了一个表演者:不徐不缓,沉着自信,绝无旁逸斜出的动作。无需彩排,无需伴奏,手一扬就是造型,腰一扭就是才艺,没有哪个艺术家可以把劳动的剧目演绎得如此精彩。

⑦簸去尘杂,留下丰润,这是簸箕对谷物的选择;簸去浮躁,留住坚忍,簸去偷懒,留住本领,这是母亲对生活的选择。

⑧簸箕跟着母亲多年,每一根竹条都被磨得锃亮。它不仅见证了一个乡村母亲劳作的本领,还成了她亲密的伴。青蛇化作簸箕,白蛇化作母亲,二人不恋断桥恋乡村。白蛇的乡居生活,怎么离得开青蛇的倾情参与。

⑨她愿意把一簸箕一簸箕的阳光搬回家,也愿意把一簸箕一簸箕的阳光洒出去。有了阳光,黑暗就会躲开;有了阳光,大鬼小鬼就会躲开;有了阳光,疾病就会躲开;有了阳光,母亲的微笑常开不败!

⑩明媚的秋夜,月亮在云朵里穿行,瓦砾下的蟋蟀和池塘里的蝈蝈低吟高歌,一唱一和。簸箕陪母亲坐在门前的树墩上,它听见母亲手下花生壳哔哔啵啵地响,还听见母亲在轻轻歌唱:不种谷麦没得粮,不种棉麻没衣裳,会当家的省吃穿,好吃懒做家败光,一年四季饿肚肠……

⑪簸箕也想唱,但它没有出声,它静静地望着自己的主人。

⑫月亮斜向了西面,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投照在泥地上,簸箕突然发现主人原本挺拔的身躯竟有些弯曲了。

⑬人总要老去,时光总要驰离,迟早有一天簸箕会和别的农具一起在庄稼院里被渐渐遗忘,最终落满尘埃。但有谁愿意站在时光的屋檐下,穿过风,穿过雨,穿过簸箕簸掉的石子和沙粒,去倾听古老农业身后那断尾的压抑?

⑭簸箕站在母亲生命里,站在乡村原生态的生活里,站在故乡记忆的深处。

⑮老了的簸箕,被一根钉子沿肋骨挂住,在西山墙的一隅。它并不巴望有人重新启用它,它变得非常温静。看看一样赋闲了的针线篮、笸箩、水桶和笆斗们,它笑了一笑,簸箕想,也许有一天,所有的它们都会和主人一样,慢慢消失在村庄的记忆里。

⑯簸箕想念一个人,想念一种生活。母亲淡出了红尘,簸箕成为定格的风景。

(节选自《母亲的簸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皖西的乡村随处可见的“妇人簸谷图”,描绘了母亲在简朴的院落里劳作的场景,表现出母亲吃苦耐劳的品质。
B.“没有哪个艺术家可以把劳动的剧目演绎得如此精彩”一句蕴含了对劳动剧目的盛赞,认为其超越了其他的艺术形式。
C.作者认为文中的簸箕具有选择和过滤的功能,簸去了浮躁,簸出了坚忍;簸去了杂质,簸出了丰裕饱满的生活。
D.老了的簸箕挂在西山墙上,温静地看着赋闲的针线篮、笸箩、水桶和笆斗们,笑了一笑,表现出对难得悠闲的喜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择生活中平常的农具作为情感和哲理的载体,借簸箕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生以及农耕文化的思考。
B.本文将母亲比作白蛇,将簸箕比作青蛇,突出了簸箕对生活在乡间的母亲的巨大作用,也彰显了农耕文化中人与器物密不可分的关系。
C.母亲在秋夜里的低声歌唱直接抒发了母亲内心的宁静祥和,也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现出母亲对簸箕的爱与依赖。
D.本文言简义丰,朴实自然,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呈现了一幅正在消逝的农村生活图景,令人回味。
8.请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9.结合文章内容,探究“簸箕”的意蕴。
2022-06-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节选自《梁书·李密传》)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叹异之。齐永元初,除孱陵令,到县未旬,其父庾易在家遘疾,黔娄忽然心惊,举身流汗,即日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和帝即位,将起之,镇军萧颖胄手书敦譬,黔娄固辞。服阕,除西台尚书仪曹郎。

(节选自《梁书·孝行》)


【注】①改醮(jiào),旧时称改嫁。②遘(gòu)疾:害病,生病。③敦譬:规劝晓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该年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
B.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作“先马”,后人可能误写,作“洗马”,留下千古悬念。
C.“北辰”,原指北极星,后用来喻指皇帝,如《滕王阁序》中“天柱高而北辰远”。本文运用的是它的第二种含义。
D.“服阕”,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阕,终了。旧时习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他对祖母非常孝顺,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B.晋武帝读了李密《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待祖母去世,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陆绩六岁时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橘子来给陆绩吃。因为家贫,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袖子里想带回家给母亲吃。
D.庾黔娄天资聪慧。他少时常与人论述《孝经》,对答如流,从未羞愧脸红。南阳高土刘虬、宗测认为他是奇才而大加赞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14.请根据材料丙,概括庾黔娄“孝行”的具体表现。
2022-06-0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冲雪至余庆觉林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清吟涉若耶,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美银河泛客槎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在山中漫步吟诗,颇为自得,又暗含未能远离京城的些许遗憾,为下联遇见雪中美景做铺垫。
B.第二联一问一答,着重描写雪落之景。整联未提及一个“雪”字,却以巧妙的笔法将雪景跃然纸上,浮在眼前,妙不可言。
C.诗人以作画般的手笔简单勾勒了“林雀”“溪彴”“炊烟”“竹篱”几个意象,置于上联描绘的雪景之中,颇有水墨画之意境。
D.诗歌尾联表达了眼前所见雪景不比银河之景逊色之意,抒发了对此情此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体现了雄浑豪放的诗风。
16.请结合中间两联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