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7-09 1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因之,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每一个人圈子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2.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B.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看中贾芸的能力及他背后的贾府,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的延续,只能让宝钗走上花轿,放弃身体有硬伤的林黛玉。
4.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内涵,分析材料二节选《论语》片段中的孔子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桎梏

茨威格

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

她的嘴角半张着,似乎想绽放一丝微笑或者说句什么话。窗口露出最初的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费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他此刻刚从有些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的目光所及,手所触及,一切全都潮湿、昏暗、滑溜。渐渐从雾气中升起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流中逃出的人。

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那灰色的形体现在向前移动的地方,有个十字路口,通向邻村,或者通到山上。那陌生人似乎在那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吁了口气,然后慢悠悠地沿着羊肠小道登上山来。

费迪南感到一阵不安。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

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费迪南不由得想笑。

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

举到眼睛上的手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急忙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有……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邮差抬起沾满雾气的眼镜看看他。

“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费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赞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这就是那件事情,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他违心地期待着从荒唐,粗野的远方给他寄来的这封信,这封信用死板的打字机打出的字句扑向他那热气腾腾的生命,扑向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他看到天还没亮,冻得发抖的妇女们,就拿着装土豆的空口袋,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碎了。


由于自己的愤怒荏弱无力,他对自己也产生反感。多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移居瑞士。他越过国境线时,血液突然涌上面颊。他脚步踉跄,不得不紧紧抓住柱子。他第一次又感到自己是人,感到生活、自由、意志、绘画事业又属于他。

但是这种欢快、轻松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这张纸没有力量,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

费迪南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

F34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至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 M 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

一小时以后,他又走进房间,妻子笑吟吟地迎上前来,手里捧着一束没有扎好的春花,妻子的脸庞光彩照人。“瞧,”她说道,“看我找到什么了!这些花就在那儿,在屋后的草地里盛开,树木之间的背阴地里还有残雪呢!”为了让妻子高兴,他接过了鲜花,向花束弯下身子,免得看见他的心上人无忧无虑的眼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躲避战乱,费迪南带着妻子移居瑞士,心灵得到了些许慰藉,但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短暂而平静的生活。
B.费迪南一开始看到来人时喜悦好奇,等看到来人朝自己走来时又感到不安,等看清是送信的邮差时,内心对其充满厌恶。
C.从费迪南对坐在台阶上拿着空口袋的妇女们的同情以及他不想做杀人机器的帮凶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同情心且反对战争的画家。
D.在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杀人机器面前,费迪南仍保持着理智和抗争意识,虽然其抗争意识在战争前面很卑微,身不由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桎梏”为标题,有多方面的作用,既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暗示主人公的艰难处境,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B.小说插叙八个月前费迪南在边界接受兵役体检的情节,既交代了费迪南几周以来心神不宁的原因,又和下文信的内容相照应。
C.文中多处运用比拟手法,如“渐渐从雾气中升起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流中逃出的人”“这封信用死板的打字机打出的字句扑向他那热气腾腾的生命”。
D.小说构思巧妙,前面层层铺垫渲染,突出一封信给费迪南带来的无形的压力,最后揭示信的内容,更加直接有力地冲击了读者的心灵。
8.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妙处。
9.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让读者感到“一种紧迫逼促的心理,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的情绪,一种令人窒息的气势”。本小说是如何做到的?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B.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C.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D.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与摄、权、假、署、行等词意思相近。
B.右,指上位。古代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故右指上位。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寅”为天干之一,“壬”为地支之一,文中为干支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损害一时恩遇,力劝王蕴,于是他接受任命。
B.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依然对谢安的贤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2)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
14.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有哪些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2022-07-03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溪

李纲

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②濯吾缨:取自屈原《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句描写小溪清澈见底,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临流”句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与“声”。
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作比,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16.柳宗元被贬柳州所写《小石潭记》中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本诗结尾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做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