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末 2022-07-05 1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种词汇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官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有改动)

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从世代中国人民的长期生活实践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长久考验而被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宝贵产物。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经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并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建筑中的规则和惯例。
D.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整合、归纳、提炼出来的被普遍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之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规则和惯例来处理各自的建筑,而他们这样做可以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影响,除了细节略有变迁。
D.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与某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没必然联系。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先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榫,这说明中国石匠有很深的“构合如木”的建筑思维。
D.古代中国与古代埃及的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构材不同,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
4.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甲】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乙】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5.下列对小说中的“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鲁迅本人,也是小说叙述者,并在小说中充当了祥林嫂悲剧见证者的角色。
B.“我”是一个具有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形象,能解决底层百姓的精神出路问题。
C.“我”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努力寻找启蒙之路,代表中国的希想。
D.“我”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我”也参与了祥林嫂的命运进程。
6.下列对小说内容与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以看出鲁镇一直没有变,而“我”以略带消极的语气强调这一点,恰恰暗示了“我”的变化。
B.祥林嫂的三个问题反映了一个普通人的朴素愿望,即如何避免人生中的灾难或者说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包括死后的境遇。
C.“说不清”并不能使“我”的良心得到安宁,反而在自我安慰中加剧着“我”的惶恐,并逐渐发展成难以消解的负疚感。
D.鲁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譬如写祥林嫂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用极简的笔墨写出了祥林嫂的专注、迟钝与呆滞。
7.简析两处“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和心理。
甲:
乙:
2022-07-15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宁荣两府)

8.下列哪位人物不属于上面说的“安富尊荣者”(     
A.贾敬B.贾赦C.贾珍D.贾政

(乙)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9.上述三段话分别出自下列人物之口(     
A.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
B.王熙凤、史湘云、贾宝玉
C.贾宝玉、贾探春、王熙凤
D.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

(丙)

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______。宝玉也猜着了,亦______。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红楼梦》二十二回,荣国府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贾母出钱吩咐王熙凤置办演出)

10.根据语境与人物间的微妙关系,上文两处横线处填入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便说       不肯说B.不肯说       不敢说
C.不敢说       不便说D.不屑说       不好说
2022-06-2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渡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转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曰元。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杨马》,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
B.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
C.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
D.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察使,全称为“观察处置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其地位次于节度使。
B.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都以东的都城,文中指洛阳,而当时的京都则在长安。
C.领,意为转任较低的官职,文中“盐铁转运使”的地位就低于“刑部侍郎”。
D.谥即谥号,谥号“元”有“行义悦民”“主义行德”之意,是对公绰的褒扬。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颇富同情心,荒年里他不敢独自吃饱,类似于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都以他人之忧为己忧,表现出伟大的仁爱情怀。
B.柳公绰不甘做一个不懂军事的儒生,在做鄂岳观察使时,恰逢要讨伐吴元济,他主动请缨,率兵抵达安州,并让李听心悦诚服地听命于他。
C.柳公绰善于提振士气,将士们去前线打仗了,他亲自慰问将士家属,并对其中的病人和亡故者给予优厚的抚恤,解决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
D.柳公绰处处以国事为重,即便在临终之际,他先向众人简单地托付一下家事之后,就嘱托老部下韦长代为报告宰相,务必用高瑀镇守徐州。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
(2)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
15.举例说明柳公绰对“法”的态度。
2022-06-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