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7-17 1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阔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作如何在中华崛起的时代,充分涵育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而“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论视野逐渐开阔,经验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几个有局限的阶段后,现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B.近年来,中国文论从传统文学生活中发现了大量新事实,但依然缺少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表现之一是文化越自信,理论解释力却越弱。
C.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前面几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带来的局限,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论述。
D.中国文论新阶段的发展应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发现新事实与新意义,二是能活古化今,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研究中出现的两组趋势,论证中国当代文论研究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B.文章以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的新发现为例,论证中、西文论研究存在不同。
C.文章第四段,引用严羽、王国维的观点,论证了中国文论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D.吴文辉关于网络小说的论述,意在论证当代文学创作既要创新,又要传承传统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文学除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文体外,还有其他的文体形式,这是中国文论研究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后的新发现。
B.中国文论研究进入新阶段后有了关于文学边界、文学功能的新发现,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后面很大可能会有其他新发现。
C.如果中国文论能发展出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形成新的成功的理论论述,那么中国未来的文学创作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D.当代文学要涵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应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多家研究机构正在合作开展“人类泛基因组项目”,该项目旨在创建一个囊括全球各人种遗传多样性的参考基因组。

研究人员解释称,人类基因组由31亿个DNA分子组成,从总体上来看,人类的基因组非常相似,但基因组DNA序列的微小差异在决定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包括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考基因组能通过绘制基因和基因组其他元素的位置来帮助描述这些差异。此外,科学家们也可以利用参考基因组识别新基因、已知基因的变体和其他功能组成成分。

该项目的长期目标是,有朝一日,任何人都能前往医院,对自己的DNA进行测序。然后,医生可将患者的测序结果与参考泛基因组进行比较,以确定患者的基因类型,从而提供有关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遗传风险的信息。

(摘编自刘霞《“人类泛基因组项目”将极大促进疾病防治》,《科技日报》2022422日)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制出一种能够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试剂盒。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新试剂盒不需要依赖专用检测设备,能够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这种试剂是在新型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12b”基础上研发成功的。CRISPR-Cas12b是我国拥有CRISPR系统发明专利的基因编辑工具。与其他基因编辑工具相比,CRISPR-Cas12b更精准,也更容易在生命体中递送基因治疗药物。

基因编辑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底层技术,它仿佛一把有魔力的“剪刀”,不仅能“剪切”基因,还能用于“修补”基因。它的发现,推进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也极大地改变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形态和生命科技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齐芳《基因编辑的精准“剪刀”》)

材料三:

基因组研究不断深入和基于大数据的新方法、新技术投入应用,将使医疗更加精准有效,人类有望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精准医学使疾病诊断更加准确,也使治疗更加有效。例如“靶向药物”。当我们知道哪些基因序列变化会导致疾病,就可以通过测量局部基因序列来鉴定导致疾病的基因。比如,特定基因的突变可引起癌症,这些突变了的基因就是肿瘤治疗的目标,也就是“靶向”,针对这些靶向设计的药物就是靶向药物,靶向药物的治疗目标是具体的、精确的。

实现精准是目标,但我们现在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多方面巨大挑战。比如人类基因组解译的挑战。人类基因组上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只占一小部分,不超过整个基因组的3%,其余97%左右的DNA序列统称为非编码DNA。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占人类基因组97%的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且与人类疾病直接相关。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些非编码序列以及相关的非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功能只有很少了解。

(摘编自陈润生《从基因组大数据到精准医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泛基因组项目”是要创建一个人类所有人种遗传多样性的参考基因组,涉及区域广,数据量大,需要多家机构合作完成。
B.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删除和修改,它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形态,我国拥有该项技术的发明专利。
C.有些癌症是由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就是以这些突变的基因为精确治疗的目标。
D.人类基因组绝大部分DNA序列是非编码DNA,了解非编码序列以及相关的非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泛基因组项目”完成后,医生将有办法确认患者的基因类型,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治疗具有遗传风险的糖尿病等疾病。
B.中国能首先研制出不需要依赖专用检测设备的新冠病毒试剂盒,与我国拥有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12b”的发明专利有关。
C.人类期待可以通过测量基因序列来鉴定导致疾病的基因,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剪切”“修补”,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目的。
D.只要人类基因组被解译,人类的疾病诊断就一定会更加准确,治疗也将更加有效,人类也就会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6.基因科学的发展对医学发展有何意义?基因科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对患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前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地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地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地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地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阑,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地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谈理想前“久久的沉默”,谈理想后“又是久久的沉默”,都表现了“我”期待父亲支持又害怕被否定的紧张矛盾的心理。
B.父亲说“我”的灯塔生活“未免过于美丽”,“我”“笑道”“连忙说”“郑重的说”“走近一步说”,表现了“我”的坚定执著。
C.除夕夜弟弟们燃着了小爆竹抛掷欢呼,反衬“我”的兴致索然;当夜连灯台守的梦也做不成,把“我”的失望无奈情绪推向高潮。
D.文章第二部分从回忆回到现实,“我”情感复杂,对人生的理解有哲理思辨意味。文字充满感情色彩,洋溢着对献身精神的礼赞敬仰之情。
8.“我”认为看守灯塔“并不是牺牲”,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请简要分析。
9.本文是围绕着父女对话展开的,请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表上之。太宗见玄武门事,语多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玄武门事:即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长兄和四弟,得立为新任皇太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致治之                           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B.务官员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劝学》)
C.何必事文章耶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语多                           其文约,其辞(《屈原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B.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C.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D.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他认为如果官员们“各当所任”,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上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官职爵位。
B.唐太宗认可汉代选官办法。他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正碰上对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C.唐太宗不愿意把自己的文章编成文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有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D.唐太宗有高度的历史自信。他希望亲览当代国史来修正史书的错误,要求史官对玄武门之变“直书其事”,魏征称赞其合乎“至公之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2)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