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武威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7-09 8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孳乳而浸多”来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繁体作“書”)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独独宝爱晋人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临死时不能割舍,恳求他的儿子让他带进棺去。可以想见在中国艺术最高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所占的地位了。

这是怎样可能的呢?我们前面已说过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孽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而且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像中国其它许多艺术那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是同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看法,同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深深地浸透着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家以为什么美,什么不美,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书法家通过文字的书写而表现出他对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某种感受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表现了和这种美的感受相联系的某种思想感情。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古人说它给人的感受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美,是同东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

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还同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古人在论到唐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时说:“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颜真卿书法的那种严整的结构和刚正的用笔,的确是同颜真卿所写的那些内容严肃的碑文互相配合的,给人一种凛凛然的严正的感觉,表现了还处于兴盛时期唐代统治阶级的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就有不同的美,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不论怎样,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始终不能脱离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感受,只能通过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而表现出来。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那就无从表现,即使表现了出来,也决不会为人们所欣赏。

(摘编自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家通过一定的书写方法与书写工具来表现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使汉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B.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认为,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字,而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
C.与西洋笔相比,中国毛笔具有历史悠久、用材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
D.《兰亭集序》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之美,这与王羲之受到道家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思想的影响有关。
2.下列关于书法的观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B.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
C.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D.草书尤重筋节,若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颜真卿《中兴颂》碑的拓本,我们可以了解他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B.象形性贯穿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可与绘画娘美。
C.只要认真感受客观事物的美,普通人也能写出《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作品。
D.同一汉字在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中的写法未必相同,就因作者具体情感不同。
2022-07-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材料二:

2021年4月底,一场大火烧毁了云南省姚安县栋川镇大龙口村脱贫户王忠毓家的房屋,刚脱贫的他又面临返贫风险。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监测帮助下,王忠毓的难题解决了——姚安县住建局将他家纳入2021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给予住房安全保障,帮助他在原址重建了13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房子修好了,村里的干部经常来家里慰问,心里踏实得很。”王忠毓说。2021年以来,云南省以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建成“政府找”和“找政府”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截至2022年2月底,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达到685.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19.4万件,已办结18.1万件。

(摘编自侯雪静、吉哲鹏《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周年》)

材料三:

青岛市通过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精准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认定动态监测帮扶户79户、163人,“一对一”落实帮扶措施。坚持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地就业、公益岗位、项目分红等一系列措施让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创新举措兜底线,符合条件1.1万脱贫人口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同时,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人口实施扶贫特惠保险制度,为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20年开始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综合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返贫和新致贫风险,为青岛市防返贫致贫筑起了一道“保护墙”。

(摘编自张晋《山东青岛: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至2020年底,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B.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贫困县数量从2016年开始减少,此后连续保持大幅度减少趋势,至2020年底完成全部摘帽任务。
C.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13至2020年实现了翻番,表明了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成效显著。
D.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其中2019—2020年的增加量最大,2018—2019年的增加量次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中国贫困现象的任务,对中国农村的改变具有历史性和全面性,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
B.2021年以来,云南省用“政府救助平台”统筹建成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C.王忠毓的难题被姚安县住建局解决,是由于他家被纳入了2021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村干部经常去他家中慰问。
D.青岛市对符合条件1.1万脱贫人口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并且这些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
6.在防止返贫致贫方面,云南省与青岛市的做法有哪些异同?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①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②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③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④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⑤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⑥“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⑦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⑧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⑨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⑩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⑪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⑫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⑬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⑭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⑮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⑯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⑰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⑱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⑲我们相对着。

⑳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㉑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㉒“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㉓“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㉔“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㉕“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㉖“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㉗“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㉘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㉙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

㉚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㉛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㉜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㉝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㉞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枕着一片芦苇遇见周瑜,首尾呼应,借唯美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B.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浑身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遇到心目中的英雄令“我”颤抖不已。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小说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气味的反复出现,将“我”与周瑜相遇、交谈、离去等情节贯串起来,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8.请以周瑜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有人说这篇小说展示了作者温情又忧伤的情怀;也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2-07-0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也。父遥,齐中散大夫。遥妻河东裴氏,高明有德行,尝昼卧,梦有五色采旗盖四角悬铃,自天而坠,其一铃落入怀中,心悸因而有娠。占者曰:“必生才子。”及生昉,身长七尺五寸,幼而聪敏,早称神悟。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制《月仪》,辞义甚美。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年十二,从叔晷有知人之量,见而称其小名曰:“阿堆,吾家千里驹也。”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初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卫将军王俭领丹阳尹,复引为主簿。俭每见其文,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于是令昉作一文,及见,曰:“正得吾腹中之欲。”乃出自作文,令昉点正,昉因定数位。俭拊几叹曰:“后世谁知子定吾文!”其见知如此。后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时琅邪王融有才俊,自谓无对当时,见昉之文,怳然自失。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欧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因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哭泣之地,草木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

(节选自《南史·任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
B.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
C.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
D.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与明、清两代的“秀才”不同。
C.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教授生徒的官职。
D.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昉生而不凡。他的出生竟然和母亲一个神奇的梦有关。还没有出生,就被占卜的先生预测为才子。他自幼聪明,被人称作神童。
B.任昉藻思神秀。他八岁就能写文章,《月仪》篇既得文采又有富内涵。王融读到任昉的文章都自叹弗如,怅然若失。
C.任昉深受赏识。他的堂叔任晷认为任昉是任家的千里马,王俭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任昉媲美,因此先后推荐任昉担任主簿和记室参军。
D.任昉秉性纯孝。父母亲生病,他总是侍候左右,侍奉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为父亲、继母服丧期间,他都表现得异常悲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
(2)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2022-04-08更新 | 34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