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府谷中学和绥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末 2022-07-15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我国生态美学贯穿于古典哲学中,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终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儒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应远离对虚妄无形的神灵鬼怪的探索,而将重点放在“生”之事上。孔子也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体现了儒家重生、贵生的态度。同样,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张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道家则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生于天道的过程,同时道家的“道法自然”“道为天下母”及“万物齐一”等观点也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众生的理念。佛家的“轮回转世”“众生平等”等观点则体现出对生的无限渴望以及对自然万物生存状态的尊重。

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仍以西方话语为主,理论资源大多来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英美分析哲学为基础的环境美学。对这些西方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但由于文化基础的不同,这些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在理论适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有着“生态”与“环境”之辨。西方偏重于发展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物看待,这便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则重点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一词本身便将人包含于自然之中,人与万物在自然生态中和谐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此外,西方的生态美学在阐释我国传统艺术时存在理论不适用的情况。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在绘画、音乐、诗学以及建筑领域均有体现,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进行阐发。

我国生态美学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特色,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中国古典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一个突出优势。我国当前的生态美学发展要植根于传统生态美学的沃土之中,但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生态美学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以便能够更好解决当今时代问题。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建设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需求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同时,还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其持续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实现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立论的依据都来自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B.我国生态美学观有着悠久历史,在儒家哲学上体现为对人的“生”的重视,超越自然之生。
C.当前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西方偏重发展生态美学,我国重点发展环境美学。
D.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生态美学思想,有助于建设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需求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论点,指出中华文化与我国生态美学的深厚渊源关系。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如例举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来说明儒家重生、贵生的态度。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中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进行对比,凸显了中方的优势。
D.第四段联系现实提出了当前生态美学发展的要求,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万物齐一”,尊重自然,爱护众生,其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作用最大。
B.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以西方理论为主,但这些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
C.体现在绘画、音乐、诗学等领域的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中的一些概念,用西方理论很难进行阐发。
D.传统的生态美学是我国当前生态美学发展植根的沃土,继承传统生态美学有助于更好创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这非常有必要。”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冯帆说,无论是从守护大国粮仓、保障粮食安全角度考量,还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角度审视,居安思危、厉行节约,都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自觉。

冯帆代表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是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要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起绿色消费体系。

“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节约行为纳入相应记录体系,让大家在减少浪费、厉行节约的同时获得一部分收益。”冯帆代表建议,利用绿色低碳技术,通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企业和商家可从自身所长出发,定期推出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或升级产品。

(摘编自刘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材料二:

作为国家级老城区更新改造试点地区,无锡市梁溪区近年来多措并举,着力推动老城区绿色低碳发展,老城区“改”出了新气象,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更新改造后,梁溪区老城区变新了、变美了。街道整齐洁净,建筑现代感十足,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水质良好,沿河文化带凸显文化气息,居民们沿着绿色步道在城中绿地穿行,鸟语花香令人陶醉。与此同时,当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境电商、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生机勃发。

在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当地传统的造漆、电镀、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被“亮红牌”,“腾笼换鸟”引入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科学布局和智慧管理。梁溪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将工作区与消费区融为一体,并将生活区散布在工作区周边,使城区布局更加紧凑,人员通勤距离大幅减少,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了空气污染。

(摘编自潘少军《绿色低碳气象新》)

材料三:

本报北京2月10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

建立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用地用海要求,制定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土地支持政策。严格依法规范能源开发涉地(涉海)税费征收。符合条件的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海域使用金。

《意见》提出,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农村地区优先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电网企业等应当优先收购其发电量;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农村能源建设倾斜,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建筑节能等。

(摘编自丁怡婷《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人大代表冯帆认为,居安思危、厉行节约,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自觉,我们要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加快建立绿色消费体系。
B.无锡市梁溪区在改造老城区时,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老城区变新了、变美了,街道整齐、洁净,老城区焕发新气象,居民幸福感增强。
C.绿色低碳发展还要讲究科学布局和智慧管理,梁溪区将生活区散布在工作区周边,使人员通勤距离大幅减少,城区布局更紧凑,减少了空气污染等。
D.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要支持利用沙漠等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用地政策,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并升级改造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应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还可以思考如何让大家在减少浪费、厉行节约的同时获得一部分收益。
B.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商家定期推出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或升级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C.升级改造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是当务之急,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做好这些就能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D.农村具有创新可再生能源的潜能,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沼气生物质能发电;电网企业可以优先收购其发电量,中央财政也可适当倾斜。
6.我们为什么要在各个方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叶征球

入冬后,夜幕落得急。一不留神,天嗖嗖地就黑了,像碰翻了一瓶墨汁。这幢土屋离村子很远,孤零零杵在山岗西侧,如一个弃儿。

他敲门进来的时候,老人正拢着炉子烤火。

老人瘦弱,佝偻着,身上的棉袄就显得宽大了许多。一只黑魆魆的铝壶坐在火炉上,滋滋滋吐着热气。

“大叔,您-您好。”他怯声唤了一句。

老人微微一凛,缓慢地欠身,一双枯枝般的瘦手,抖抖索索地探寻着。

“您眼睛?”他问老人,右手捏了捏裤子后兜,硬硬的还在。

“唉,青光眼,瞎两年了。”老人幽叹了一声,“请问客人你是?”

“我贩,贩山货路过这里,天就黑了。”他轻轻地吁一口气,“想歇个脚。”

老人颔首,笑开一脸菊瓣,应道:“哦,快来烤火,粗茶淡饭也有的,你莫嫌弃。”

他默默地环视了一圈,房间干净爽朗,除了一些简陋的生活器具之外,没有什么亮眼的物件。几本旧书和一台老拙的木匣式收音机,趴在缺角的桌子上,擦拭得锃亮,在浑浊的灯光下,显得几分古意苍苍。

正在播放评书《隋唐演义》,单田芳独特的磁性声音,让房间里热闹一些。年月久了,收音机有些颓,夹着“沙沙沙”的杂音,仿佛病人的喉头里憋着不顺畅的咳。

老人慢慢摸索着,从碗柜里端出两碟剩菜来:土豆丝、腌菜炖小鱼干,菜虽然有点蔫,但尚有余温。

他看着,咽了一下口水。随即帮忙撤下水壶,一边架锅热饭,一边问:“大叔还喜欢看书啊?”

“唉,眼睛瞎了,看不见东西,就每天摸摸书。”老人苦笑一下,眼睛里蒙着一层淡淡的云翳,眸子定定地,一动不动,“当一辈子民办老师,习惯了闻书的味道。”

饭菜简单地热过,老人让他开吃。

他看着墙壁上贴的那些奖状,印在上面的红旗都褪色了,自言自语:“以前,我也得过很多奖状!”接着,陷入了回忆中,脸上浮起一些欣喜。

“大叔,这里往西,路好走吧?”

“往西?”老人若有所思地说,“往西是一片沼泽地,几十里荒无人烟。”屋外风刮得恓惶,窗边的苦楝树摇曳着,仿佛鬼影幢幢。

“沼泽?”他停下了筷子,“我想吃完饭就动身呢。”

“乌茫茫的全部是泥淖,上个月又陷了两个人进去,还是晌午呢,眨眼就灭顶了,根本没得救。走夜路,就更别提了。”老人说着,脸上全是惊悚。歇了一会儿,接着说:“哦,我弄点酒给你,暖暖身子。”

老人步履蹇滞地进房间,捯饬了好大一阵,颤巍巍端着一个旧搪瓷缸出来。顿时,一股醇酽的酒味弥漫开来。

“自家粮食蒸的酒,不值钱,莫嫌弃啊。”老人和蔼地说。

他很久没有闻这种浓郁扑鼻的酒香了,一瞬间,他心里一阵荒乱,仿佛回到了家,回到了父亲身边。他暗暗地叹一口气,眼眶就湿了。

酒足饭饱之后,两个人围着炉子拉家常。

老人说冬夜太长,自己睡眠浅,有时压根就睡不着,得靠安眠药;儿子在城里上班,隔三差五的才能回来一趟。

他说,他家在山沟里,村主任就是土皇帝,作威作福,一手遮天;他说一位朋友犯了事,总想悔过自新……

“想回头就是好人,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老人不住地点头称赞,“人活一辈子不容易,肯定有平路,有山坡,还有沼泽。”

夜渐渐深了,土屋的灯在无边的黑暗中,昏黄如豆。

他感到一阵阵疲乏袭来,眼皮沉重得挑不动,便依着老人安排,进侧屋倒床睡下。待他鼾声响起,老人悄悄锁了侧屋门。

老人从棉袄里掏出手机,蹑到门外,颤抖地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我中午听见收音机里的协查通告了,你们要抓的人在咱家里。我看见他左耳那个胎记了,没错。”

电话那头,儿子大骇:“太好了!爸,您没事吧?”

“没事没事,我假装青光眼,他不会伤害一个盲人的。”老人顿了一下,说:“酒里有安眠药,他睡着了。你们赶快来!”

“好的,马上就过来了。”儿子声音急切如催,“爸,您千万注意安全,防止他有凶器。”

“他裤兜里一把匕首,我已经收起来了。他也是苦孩子,尽量算他一个投案自首吧,帮帮他,别让他在沼泽里陷得太深。”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做了铺垫。
B.作者擅长调用动作、语言、心理、情态、细节等多种手段描写人物,笔法细腻,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
C.文中的逃犯曾是个好孩子,曾经得过奖状;犯事后也有悔过自新的想法,因此后面写他投案自首水到渠成。
D.故事设计巧妙,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故事的结尾,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之中。
8.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征。
9.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郦生曰:臣闻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 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B.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C.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D.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职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汉代,郎中是郎官的一种。,东汉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
B.楚,在文中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西楚霸王项羽在关东聚歼秦军主力。
C.耒,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古代的农具还有犁、锄等。
D.足下,旧时交际用语,是对自己的谦称。其他表示对自己的谦称还有愚、不才、在下、鄙人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忠劝阻刘邦,认为汉王不应该与楚军交战。后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屯兵于巩县、洛阳一线以抗击楚军。
B.郦食其认为楚军不去坚守敖仓,反而领兵向东,只派因犯罪而发配戍边的士卒分守成皋,这对汉军来说是机会啊!
C.郦食其分析了齐国与汉的地理形势、民情之后,认为齐国难以在一年半载的时间内攻破,于是请求出使齐国游说齐王。
D.在郦食其还未出使齐国之前,齐国已经派遣重兵准备迎战汉军,但听了郦食其对楚汉形势的分析后,决定和汉王议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
(2)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