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期末 2022-07-17 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正因为关切世事,文学所承载的乃是世情、思想和个人情性及其生命体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立四学,将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这里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B.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的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思想先进、活跃,重视人之价值,自尊、自我觉醒,积极入世。
D.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与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不同。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了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具有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B.《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D.陆机《文赋》:“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例,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2022-07-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墨子从鲁国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去见王就是。”墨子说。

墨子和公输般一起见楚王,楚王说公输般已经为他造了云梯,可以攻下宋。

“那可不一定能攻下宋,我可以和公输般拿木片来较量试试。”墨子说。

公输般和墨子拿木片斗了九个回合,公输般输了。楚王觉得有些扫兴,说:“我就不去攻宋罢。”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公输般留他吃饭。

墨子说:“今天要走,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注释】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文本链接】

鲁迅的小说《非攻》选自《故事新编》,创作于19348月。19301940年属于中国近代史,当时正处在抗战时期。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民族矛盾激剧上升。但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则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避免冲突扩大。这样,他们一方面要“开门揖盗”,投降卖国,另一方面又不断压制人民,逞强凌弱。同时,又采取种种欺骗手段,搞什么“防御工程”,组织“募捐救国队”,空叫“民气”等等。19377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具体描绘了墨子脚上的草鞋:“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草鞋已经碎成了一片一片”,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B.“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公输般在墨子的劝说后,收起云梯和木鹊,说明他决定不攻宋。
C.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D.小说中鲁迅着意突出了墨子的“好义”行为和“非攻”主张,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语平常而朴素,而意蕴深刻。如文中两处加点词语“饭碗”,前一句“饭碗”指公输般的官场晋升,以战争获得不义财富;后一句“饭碗”指宋国人民的安定、平稳的生活。
B.作品写了墨子为却楚攻宋,仓皇而走,连胜而回,小说充分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让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具体感受他内心的忧虑和欢快。
C.鲁迅尊重历史,《非攻》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事件和细节都有历史根据,塑造了一个反抗侵略的“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D.鲁迅的作品语言一向轻松诙谐。如文末的“募捐救国队”,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增强了作品调侃的意味,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8.文本最后一段写墨子回到宋国的遭遇,说说鲁迅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9.这篇小说带有比较明显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意图,作者在着重发掘历史精神的用意中,执着于现实的战斗。请结合创作背景,分析小说中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体现在那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成帝咸康五年春三月,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庾亮上言:“蜀甚弱而胡尚强,欲帅大众十万移镇石城,遣诸军罗布江、沔,为伐赵之规。”帝下其议。丞相王导请许之。太尉郗鉴议,以为“资用未备,不可大举”。太常蔡谟议,以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苟不计强弱而轻动,则亡不终日,何功之有!为今之计,莫若养威以俟时。时之可否系胡之强弱,胡之强弱系石虎之能否。自石勒举事,虎常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原,所据之地,同于魏世。今王土与胡,水陆异势,便习不同。若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朝议多与谟同。乃诏亮不听移镇。秋八月,郗鉴疾笃,上疏乞骸骨,且曰:“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诏以蔡谟为太尉军司,加侍中。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以御寇也。”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二万骑攻邾城。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用未备                            生生所,未见其术
B.自石勒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
C.乃诏亮不移镇                  矜愍愚诚,臣微志
D.此乃祸之由                      所以兴怀,其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奏议”“表”。
B.太尉,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C.爪牙,原义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义多褒义,可指勇士、卫士,文中指“武将”。
D.正月庚子朔,农历正月初一,“庚子”是用天干地支纪日,“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蔡谟认为庾亮的伐赵之策,是放弃长江天险而远征北方,用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不是战胜敌人的好谋略。
B.太尉郗鉴病重后向朝廷交代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部下士兵多为北方人,北渡长江作战会使军心不稳;二是推荐忠贞正直的蔡谟。
C.陈光率军攻打寿阳,结果黄河以北的骑兵赶来增援寿阳,蔡谟说用国家的精锐士卒攻打敌人的一个小城不是周全的计策。
D.面对邾城的防守问题,陶侃与庾亮看法不同,陶侃认为邾城在长江之北,自身没有所能依仗的地势,外部又同各夷族接壤,是容易惹灾生祸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
(2)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
14.使庾亮打消大军移镇石城的念头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2-07-1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释】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③金谷、西园: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创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观的这首词所写的城市是洛阳。
B.上阕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感慨至深,与上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今衬昔,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16.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2-07-17更新 | 3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