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末 2022-07-21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母题作为学科术语。在音乐中,母题是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最小结构,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著名旋律。在美术中,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图案或主题,如民间年画中常见的连年有鱼”“老鼠嫁女等。同一个母题,往往在不同体裁中再现,甚至在不同领域中复制。例如乌托邦母题,既见于古老的神话,也出现在哲学、宗教中,并且是政治家常用的术语。

母题在各门学科中都被用作一种结构单位,可见这是它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总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成。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原色。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百零几个基本元素。—部音乐作品,无论旋律怎么变化,却只有七个基本音符。同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因子。

美国民间文学学者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内涵作出了阐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延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它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题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之类;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法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类母题是一个情节单元,如变形”“复仇等。

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例如盘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宇宙之蛋”“垂死化身母题。又如,卵生人是许多神话中都曾出现的母题,周人始祖后稷生于卵,朝鲜族始祖朱蒙生于卵,哪吒也生于卵。这个母题既是各故事的组成部分,又不仅仅属于其中某一个故事。母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传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对今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如《葫芦娃》中的植物生人母题,《百年孤独》里的报应与天意母题,《宝莲灯》中的宝物母题等。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

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先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神话母题的普同性中,既含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含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产生于某个民族特定文化土壤之上的那些特殊母题,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强化,成为民族的文化微号,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普同性。人类各群体间既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会面临相似的文化压力。越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化就越是相似。所以他们既创造了相似的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也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洪水神话等。

(摘自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

材料二:

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它给后人大致勾勒出女娲补天神话的主要部分,构成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江淹在《遂古篇》中,将水火之灾、炼石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要素以整齐铿锵的音节和华美风雅的文字加以整合,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女娲补天图,首次从文学的意义上完成了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继承和移位。

女娲补天神话移位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娲补天母题的符号化。补天母题被文学家反复使用,逐渐积淀,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女娲补天意象成为文学家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描绘和渲染喻体的美好,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用女娲补天神话表现李凭演奏箜篌乐曲的美妙境界。此外,以女娲补天神话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也有很多,如张养浩《秀碧石》等。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些小说作品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来诠释小说故事中的某件器物或道具,以增强其神秘感,如《薛刚反唐》中的女娲祠”“女娲镜等。当然,女娲补天神话在小说戏曲中文学移位的极致,还是表现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整体构思和结构线索上。有若干作品把女娲补天作为整个作品的故事原型或构思依据,在戏曲方面有小斋主人《补天记》、汪楫《补天》等,在小说方面则有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而这一顽石则是女娲补天所遗。结尾处则交代出大士真人将宝玉带回青埂峰,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这样,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世来历和最终去向就在这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背景中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强化,也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

(摘编自宁稼雨《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题是一种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的学科术语,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中有不同内涵。
B.母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转换出无数作品。一个故事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同一个母题也可以出现在多个故事中。
C.母题是一种传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代代相传。
D.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衍化,在小说《红楼梦》中达到了最高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神话和母题,材料一宏观论述母题的概念,材料二具体分析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过程。
B.如果没有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的不断复制,那些古老的神话很难对今人产生影响。
C.人类各群体在早期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有相似的生活和文化。
D.女娲补天母题被历代文学家反复使用,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其功用不断拓展,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B.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应劭《风俗通》)
C.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
D.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屈原《天问》)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文学移位的原因。
5.《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但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整本书阅读体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腊八粥

黄静泉

①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大塑料袋里装着好几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里装着红豆、绿豆、薏米、莲子、红枣等等。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他回头看了看,后面没人。三哥再回过头来,继续看那个人,那个人还在冲他笑。三哥突然说,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②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突然会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③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玩顶拐拐,玩逮人,要不就是推着钢筋棍儿做的铁圈子,哗啦哗啦满大街跑。可长大后,忙着上班,忙着找对象,忙着成家拉扯孩子……人一旦开始生活,就很快被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二红眼儿自从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④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看样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知道二红眼儿说的大娘是自己的母亲。三哥马上不笑了,好像刚才他就没笑过。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突然也不笑了。二红眼儿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还说,他本来一直想来看看大娘,可那些年,他一直忙着上班,后来更忙,一边上班,一边还要帮着照看孙子,这一忙就忙了大半辈子。他说他去年退休了,孙子也上班了,才觉得真是应该来看看大娘了。可是没想到,大娘已经走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⑤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樊二胜的眼睛总是红斑斑的,还有黄黄的眼屎,挺难看的样子。其实二红眼儿的红眼病,就是去了医院也治不好,那是缺乏营养造成的。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红豆粥。腊八粥是多种粮食熬的,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对人是有好处的。那个时候人们都穷,就弄出来个腊八节,吃一回多种粮食做的饭,是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包含在里边的。说到节日,中国的节日好像都跟吃分不开。过年就不说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就算冬至不是节吧,也还流传着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清明节是祭奠的节日,但也要吃个煮鸡蛋,说是清明节吃了煮鸡蛋,一年不长疙瘩。你就罗列中国的节吧,没有不跟吃挂钩的,好像所有的节,都是为了给吃而找的一个理由。为什么?不就是平时吃不上嘛。

⑥扯远了,那就回头再说二红眼儿。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儿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进了三哥的家。三哥妈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豇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⑦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二红眼儿的心里,开始盼望腊八节,盼望能喝上腊八粥来了。其实,腊八粥不是喝,是吃的,因为要熬得很稠,粥里的食材也丰富,除了好几种豆子和米,还要放进大红枣,甚至要往饭桌上再放一碗白糖,可真是仪式隆重呢。

⑧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矸石山上去拾炭,从山上摔下来了,颅脑骨折。大夫们说,能不能保住命,还不一定呢。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⑨明天就是腊八节。

⑩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人们哪能不快乐?

⑪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妈就把大梅豆和豇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太困的时候,就拿凉水洗把脸,凉水洗脸也不管用的时候,就用缝衣针扎一下指头肚子,扎上那么几回,困劲儿也就扎没了,天也就亮了,腊八粥也就熬好了。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好,这个好,主要是说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煳了。

⑫腊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喝粥吧。

⑬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⑭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⑮如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多年没见面的儿时伙伴二红眼儿突然到访,引发了三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设置了悬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把童年的生活与长大后的生活进行对比,体现出成人世界的忙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形象地写出了过节时家家户户放鞭炮的热闹场景。
D.“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中的“眼红”与第④段中的“眼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悲伤,后者则包含深深的自责。
7.关于文中三哥准备腊八粥食材和二红眼儿送八宝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哥对于母亲当年熬腊八粥记忆深刻,采购了食材,准备像母亲一样熬腊八粥。
B.当年大娘黑夜不睡熬腊八粥,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愧疚,于是就来看望大娘。
C.二红眼儿提着八宝粥来看望大娘,为后文写二红眼儿与腊八粥的故事做了铺垫。
D.三哥和二红眼儿都表现出对三哥妈的深深怀念,这从侧面刻画出三哥妈的形象。
8.第⑤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各种节日习俗?请简要分析。
9.“腊八粥”这一物象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跽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07-14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朱晦庵: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去世。②玄经:扬雄的著作《太玄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B.梅雨初晴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独到的体会,豁然开朗。
C.词人晚年远离官场,轻衫短帽,甘心隐居于山林丘壑之间,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D.这首词上片写读书所感,下片悼念好友朱熹,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
16.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悼念之意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