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2-07-22 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作为核心,并将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②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的关系而展开。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为基础,才能有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③具体而言,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之情感是孔子言时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事父母者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④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⑤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⑥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⑦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上说,是普遍意义的,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方”“仁之成”等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中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在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8月于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水上游击队,白天在岸上跟老百姓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夜晚就藏在苇塘里监视鬼子的行动,伺机打击敌人。
B.老头子心地善良,他主动找到了两个患了疟疾的女战士,并送她们到芦花荡里寻找游击队,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
C.放在船头的莲蓬,其实是老头子引诱鬼子的“钓饵”。他戏弄并敲打鬼子,兑现了头天晚上对两个女孩子的承诺。
D.老头子在打鬼子的时候,还不忘“向着苇塘望了一眼”,这个细节表现出他斗争经验丰富,对鬼子警惕性非常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一片苇叶”,运用比喻修辞,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小巧、轻快的特点,也能表现主人公撑船技术娴熟高超。
B.老英雄的登场被安排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温馨的环境中,这与后文鬼子扫射、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对比鲜明。
C.结尾处交代二菱观战,看似闲笔,其实有力衬托了老头子的英雄壮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文章戏弄鬼子部分,只写引鬼子上钩,不写如何掌握其活动规律及钩子的相关情况,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引人回味。
8.请从人物形象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差异。
9.有论者以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试从环境描写、形象刻画、叙事风格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上述特征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①曰:寡人欲车通三川②,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实为郡。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③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果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改动)


【注】①甘茂,楚国下蔡人,秦惠王时至秦为将,秦武王时任左丞相。②三川,韩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此处指宜阳。③公仲侈,韩国相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通三川,指秦武王欲开辟一条能够行车通往三川的道路,是攻打三川的委婉说法。
B.“今王倍数险”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倍”字含义不同。
C.再拜,指再次拜谢,古代一种隆重礼节,用于表达敬意,一般向尊贵之人施再拜礼。
D.曾子,即曾参,文中甘茂借“曾子杀人”一事说明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欲出兵攻打韩国,命甘茂与向寿前往魏国结盟。甘茂至魏后让向寿归告武王:已与魏结盟,但希望不要攻打韩国。
B.张仪帮助秦惠王攻取巴、蜀、河西、上庸等地之后,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反而都称颂是先王贤明。
C.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D.甘茂久攻宜阳不下,樗里疾和公孙衍对此有异议,武王虽有动摇,最终仍派甘茂继续攻打,也算知人善任,言而有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14.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打三川?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2022-07-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戴复古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是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一生未入仕途,生活清苦。②团栾,此处指圆桌。③旋簇着,很快地铺设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三句描写了卖花人挑着初开的黄菊边走边叫卖的情景,在卖花声中点明了季节,落笔自然。
B.上阕先写重阳街市繁华热闹美景,转而自叹身世飘零,一个“奈”字,活画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境。
C.下阕开头三句直言乡思,“枉把”二字照应上片“奈”字,表达了词人乡愁客怨难以排解的无奈之情。
D.下阕写词人喝酒、点唱等,心情转入欢快,“小阁”“团栾”“蔬果”的描写,再现了宋代的酒肆风光。
16.这首词语言亲切自然,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2-07-21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