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2 题号:163222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作为核心,并将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②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的关系而展开。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为基础,才能有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③具体而言,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之情感是孔子言时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事父母者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④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⑤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⑥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⑦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上说,是普遍意义的,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方”“仁之成”等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朝统一后,疆域北自辽东,南到象郡、数千里滨海。秦朝以后,大部分王朝都保持着漫长的海岸线。如何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对于历代王朝和民众而言自然成为重要问题。

在官方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作为天下的地理构成,陆地与海洋是关联的整体。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即中国四夷九州一四海的对应。在天下秩序的解说下,海洋处于陆地的次属地位。这也体现了立足内陆的王朝是从陆地视角认识海陆关系的。苏轼从惠州贬到海南,被视为加重处罚。苏轼看到琼人姜唐佐好学,便以沧海何尝断地脉的诗句称赞之,亦可见他所具有的陆地本位思想。

先秦以来的大部分时期,王朝从海洋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盐利,而盐户和盐业的管理不过是农业和农业管理制度的延伸。民众长期被附着于陆地,严禁出海。唐朝虽然被视为十分开放的时代,但唐代不向本国人开放海洋,所以鉴真东渡不得不一再偷渡。唐代从海路来华的外国商人规模不小,统治者可以从他们手中采买海外珍宝。但并没有制度将贸易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在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下。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而禁止本国民众出海兼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臣民进入海洋,即被视为脱逸出赋役和户籍体制,不再为王朝提供支撑。对提供赋役的人、地实行封闭管理,将海洋拒斥于陆地之外。成为大部分王朝的政策取向。

海洋被拒斥的局面,在宋元时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宋元时鼓励民众出海贸易,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实现了与海商的共利分利。在统治者眼中,海洋与陆地一样可以为国生财,可以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是汉唐所未曾有过的观念和认识。在王朝政策中,海洋和陆地成为相互融通的整体。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在政策上重新开通了海陆的联系,尽管其开放度不及宋元时期。

民间的海洋经济一直潜滋暗长。一方面,海外来华贸易、通使,联通着陆地与海洋;另一方面,政府禁令并不能杜绝数千里海岸线上的私自出海。中国沿海乃至内陆的丝绸、陶瓷等物品,以及海外物品在海陆间流动。在中国滨海地区人群的认识里,海洋与陆地同样是其生计空间,并无水陆限隔。他们的三种生计方式——渔业、海盐和航行,都存在结构性的短缺,必须依靠海陆融通实现生存。宋代以后,海陆融通更重要的推动因素是近海市场和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内陆市场、近海市场、海外市场,三个市场逐步融为一体。近海市场联通了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不只滨海民众,深处内陆的人们也日益深入地卷入海陆融通的潮流。在海陆关系上,官民差异逐渐消失,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

(摘编自黄纯艳《互斥与融通:传统中国海陆关系认识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下”秩序中,“天下”是由大陆和海洋构成的,海洋处于大陆的次属地位。
B.唐代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而宋元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与海商共利分利。
C.海洋是滨海地区民众重要的生计来源,民众私自出海行为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
D.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虽然大部分王朝拒斥海洋,但海陆融通却是大势所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王朝和民众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对海陆关系认识的演变情况,思路清晰。
B.文章列举苏轼被贬海南岛的史实。并引用其诗句,具体印证了古人的陆地本位思想。
C.文章指出唐代在海陆关系上对待本国民众和外国商人做法不同。并剖析了其中原因。
D.文章以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为论据,证明了官民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朝和民众对海洋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二者的差别在于统治者只考虑政治意义,而民众则关心经济利益。
B.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看,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不允许民众自由出海的主要原因。
C.滨海地区产业存在结构性短缺,为了满足民众需求。宋元采取与汉唐不同的政策,海陆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D.近海市场可以联通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大力发展近海市场,有利于三个市场融合,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
2021-04-09更新 | 1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选自《国际先导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D.“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C.“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2022-01-13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

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地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

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一来,君子的主导、教化意义就非常明显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是需要被教化的,而君子是这种教化得以实现的关键。由此,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圣人,那是最高的理想。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更多地强调君子?因为君子虽然不是最高的道德形象,却是一个以道德为己任的现实中人。这种现实中人对于儒家道德的实现具有关键的、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道德的理想不是不可以实现,相反它是现实可行的,就在君子这个现实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儒家这里,圣人是完满的道德形象,而君子是现实的道德形象。当道德的理想在君子身上实现的时候,孔子想告诉世人儒家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对于君子的道德内涵的确立,具有极为明显的现实指向意义。

所以,君子形象经由孔子的重新塑造,获得了转折性的、根本性的、特殊性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将道德理想实现放置于君子身上。由此,这个形象得以支撑中国传统,并且内化成国人的精神价值,影响至今。

(摘编自何善蒙《孔子是怎么改造君子形象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发明的,但是君子内涵的转变是由孔子开始的。
B.在孔子看来,君子身份意味着既要拥有高贵的社会地位,又能自觉承担道义。
C.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是对君子形象根本性的改造。
D.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体现了孔子君子思想的特殊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孔子对我国君子文化的影响,阐明了孔子在君子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具体分析了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意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C.结尾段重申全文的中心论点,总结全文,并指出君子文化对中国传统影响深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士大夫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最多。
B.儒家只要求君子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其他人则没有要求。
C.在孔子看来,圣人虽然是最高道德境界的代表,但却是无法实现的理想。
D.如果没有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改造,就可能没有今日体现国人精神的君子文化。
2022-06-0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