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末 2022-07-24 1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2020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186.82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1.73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4.11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172.97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1.72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106648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954.281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

材料二:

20211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

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照明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

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

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亚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生活区域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跳动。

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给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近年来,青岛市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与此同时,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仅在近三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就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284场次,惠及近500万人次。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腾讯网,202246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B.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较上年减少了三成多。
C.分析2020年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可以推测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中有一定比例是线上接待的。
D.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了1.25亿元。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保障了音视频信号稳定,“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展示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
D.此次“天宫课堂”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和一些科学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天地”的差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升级带来的便利,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
B.青岛市近年在科普方面主抓创建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工作。
C.青岛市近三年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所使用的三个数据都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2022-07-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二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的一个伙伴把她也叫了来,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行军越来越急迫,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19505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移过程中不断趟水过河,情况紧张,来不及穿鞋就在手里提着,而刘兰过河以后总要穿上鞋,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
B.刘兰从小就成了童养媳,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所以当村上动员小看护时,她表示要“坚决参加”,这是她与悲剧命运抗争的必然选择。
C.小说借老康的话,插叙了刘兰的身世经历,既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推进作了铺垫。
D.两个妇女帮忙来做莜麦,和面时“把手上的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这一描写是为了说明虽然“我”嘴上没说,但实际很嫌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无奇,实则巧妙妥帖,既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还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我”是受伤者也是被看护的对象,又是这个故事叙述者,这种叙事视角,客观上增强了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C.“像流动的水银”,比喻新颖,既写出莜麦微动的姿态,也写出了来到荒凉的繁峙县北部的我们,在夜色中看到成熟麦田时的失望之情。
D.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场面,而是通过平凡的生活画面,展现出农村女性的革命成长和她们的精神风貌。
8.作家铁凝曾经说过,他怀念像“水生嫂”这样的女性形象,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结合文本,分析女主人公刘兰的这一特点。
9.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孙犁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07-23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谓李泌曰:“广平为元帅逾年,今欲命建宁专征,又恐势分。立广平为太子,何如?”对曰:“臣固尝言之矣,戎事交切,须即区处,至于家事,当俟上皇。不然,后代何以辨陛下灵武即位之意邪!此必有人欲令臣与广平有隙耳;臣请以语广平,广平亦必未敢当。”泌出,以告广平王俶。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辞曰陛下犹未奉晨昏臣何心敢当储副愿俟上皇还宫臣之幸也上赏慰之。李辅国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建宁王倓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倓死。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俶曰:“先生去,则俶愈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委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以郡县治民,然有功则锡以茅土,传之子孙,至于周、隋皆然。唐初,未得关东,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缯布而已。贞观中,太宗欲复古制,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者多以官。向使禄山有百里之,则亦惜之以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辞/曰/陛下犹未奉晨/昏臣何心敢当/储副愿俟上皇还宫/臣之幸也/
B.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辞/曰/陛下犹未奉晨昏/臣何心敢当储副/愿俟上皇还宫/臣之幸也/
C.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辞/曰/陛下犹未奉晨昏/臣何心敢当储副/愿俟上皇还宫/臣之幸也/
D.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辞/曰/陛下犹未奉晨/昏臣何心敢当/储副愿俟上皇还宫/臣之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文中是指太上皇,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B.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白茅包土而授之,后遂以“茅土”指王、侯的封爵。
C.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首创。
D.国,先秦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后泛指国家。文中指的是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想立广平王李俶为太子,征求李泌意见,李泌认为这是皇帝家事,应该征求上皇的意见,并指出此事是有人想要离间他与广平王。
B.广平王知道李泌很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想成全他做太子,于是向皇帝表示自己无做太子之意,希望上皇还宫后再说,皇帝对此非常满意。
C.建宁王李倓得罪宠臣李辅国而被陷害至死,李俶对此很是害怕,李泌劝他只要尽到做儿子的孝心,表面上顺从张良娣,就可以平安无事。
D.郭子仪和李光弼已是官至宰相,后来又克复了两京,平定了天下,对于如何封赏二人,李泌援引旧例,出谋划策,为皇帝解决了难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
(2)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者多以官。
14.李泌为什么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像建平王那样被赐死?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2-07-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种兰

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注:①筠:竹子。②蘼芜:一种香草。③楚词章:《楚辞》诗句。在《楚辞》里,爱国诗人屈原常把兰等香草比喻成君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在幽谷的兰草无人赏识,被门客种在东轩,香气袭来,诗人欣喜不已。
B.诗人毫不掩饰地称赞了清新的兰香能祛除异味,细长的兰叶能抵抗霜寒。
C.密石与修筠既暗指着兰草生长环境的恶劣,这也是诗人所处时代的写照。
D.全诗托物言志,诗人借对秋兰的吟咏,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16.诗人尾联为什么转写“蘼芜”,这对表达自己志向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23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