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期中 2022-07-26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如何面对、看待以至于对待世间的各种事物?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个人与类群体的关系?人如何面对自己以及应对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这些问题,大体是哲学所要应对的根本问题。道家哲学的思想特点、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说明。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西方,存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理论,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是价值的原点,人类的利益是道德评价的原始依据。而在道家看来,世界起源于道,道是先于天地而有的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是共生共在、天然平等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

道家认为,不自私其生,是天地之大道。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庄子说:“无以人灭天。”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明显背离了这一大道。人类的生存,越来越对其他生物的存在构成威胁与损害。现代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自觉而明确的意识:人作为天地间普通的一物,可以利用天下之物,但人不可以任意残害、破坏天下之物,人不能认为万物为人所用为理所当然,更不可认为天下之物原本就是供人使用的。人对待他物(包括资源和环境),应当心存敬畏,应当心存忌惮。这是从传统道家学说中开发出来的思想意识,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强调人做该做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道家提倡“无为”。“无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积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严格意义上讲,“无为”不是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是“为无为”。第一个“为”是动词,是做,是做了一个“无为”。无为也是一种“为”。“为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不做不该做的事,甚至比做该做的事,更为费力、更为艰难。

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反对“争”。有人说,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但道家反对的是“争”,不是“競”。“競”是齐头并进,是你好,我也希望通过努力像你一样好,所以,“競”也是“为”;而“争”则是争抢、争夺,是通过强力将别人的据为己有,是通过损害他人、打击他人,而谋求自己的私利,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当成自己的对手,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现代人可以从道家哲学获得丰富的思想智慧。

人类为何不能以“利而不害”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人们为何不能以“为而不争”的态度对待他人?老子认为,因为人对于物质利益有过度的追求。由此,老子提出“知常”“知止”“知足”。守护住自身性命的本真(亦即静),是谓“知常”。在道家看来,人的心性本来是虚静恬淡的。外在事物引发了人的欲望,使人产生过分的追求,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人类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应当有一个限度,应当适可而止。

如何才能保持心理的平和、中和与适度?道家的基本态度是“知止”“知足”。“知止”,即知晓人的认识、人的能力、人的行为的限度。老子说“知止不殆”,人要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就要知晓行为的限度,就要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限度。“知足”,即懂得满足。“知足”的反面就是贪,是永不满足的贪得无厌。人能“知常”“知止”“知足”,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保守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论,极具理论高度,并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理论系统。从道家哲学寻求解决现代社会相关问题的途径,是一个好的思路,而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编自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1.下列选项不符合道家观点的一项是(     
A.天下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共生共在,没有贵贱区分。
B.人类作为天地间存在的生物,不应自私其生,而应“利而不害”。
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价值的原点,人可以占有和利用天下之物。
D.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适可而止,“知常”守静,“知足”常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阐述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B.为了更好地论述道家的思想特点,作者引用了其他流派的观点进行类比论证。
C.文章有针对性地谈及了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意在突出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D.作者用概念辨析的方法,有力地澄清了人们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所倡导的“道统万物”的平等观对国与国之间建立平等相待、“友善睦邻”的政治交往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B.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道家不以人类为中心,其“尊生齐物”“利而不害”等思想构建了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完整内涵。
C.道家“为而不争”的思想对摒弃“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打造“并存共生”“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D.人一旦不能守住虚静本真,突破了行为限度,贪得无厌,就很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要“知常”“知止”“知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均广受观众好评。此外,各大卫视也都围绕各个文化类别,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定义新形态的文化类综艺,将艺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让多元文化融入电视节目,走进大众视野。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国潮文化逐渐兴起,除了音乐和戏剧,许多节目也在探索将传统文化以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呈现,将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融入电视节目。今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中的《唐宫夜宴》一炮而红。七夕前夜,继此前先后出圈的《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后,河南卫视携手优酷再度打造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七夕奇妙游》。节目以网剧+网综的形式,讲述了2035年女宇航员唐小天借用科技的力量回到唐朝神都洛阳,结识少女唐小竹、唐小可共度七夕的故事,充满浪漫想象的故事和极具美感的画面设计让观众欣赏到一场顶级视觉盛宴。节目不仅在七夕之际巧妙演绎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还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让观众心中增添了一份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大众整体审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观看需求不再局限于休闲娱乐,也十分看重节目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使得文化类综艺的市场在今天具有强大的潜力空间。

(摘编自牛梦笛《文化类综艺:传统文化正流行》,《光明日报》2021817日)

材料二:相较于以往影视作品中惯常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文化遗产,《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系列节目秉持以文化为魂、以综艺为形的创作理念,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对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非遗工艺等宝贵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户外真人秀的形式,以故事化、时尚化、仪式化策略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这些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还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大屏、网站中屏、移动小屏的跨屏联动,以及长综艺、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向社会广泛传播,建构了观众文化习得者+文化参与者+文化消费者的多重身份,达成了与观众的共识、共情、共鸣与共享,使古老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文明故事的讲述中来。

(摘编自文卫华《古老文化在综艺节目中花样呈现》,《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5日)

材料三:《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中,作为当代读书人的撒贝宁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数个朝代,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对话。在呈现《尚书》一期,撒贝宁与秦朝护《书》文学家伏生展开对话,呈现了伏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人生经历和励志精神。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入木三分,浑身都是戏,仿佛古人再现。而节目在舞美、服装、道具上也呈现出电影质感,观众跟随这档节目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和思想之旅。

《万里走单骑》中,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布鞋男团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亲身探访十二处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申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对谈,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该节目嘉宾除了单霁翔,还有黄觉、韩雪、阎鹤祥等,目前已到过良渚、鼓浪屿、福建土楼、景迈山古茶林,每到一处节目都运用游戏、访谈、走访、讲解、历史影像资料等各种方式呈现各世遗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为不少研究者、挖掘者出镜,观众确实能够全新地、全方位地了解这十二处世遗。节目所到之处风景迷人、人文气息浓郁。

(摘编自张楠《文化综艺扎堆秀传统文化之美》,《齐鲁晚报》2021223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央视和部分地方卫视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综艺类节目,其中有很多高质量的节目备受观众关注,成功“出圈”,成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爆款。
B.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市场当今具有强大的潜力空间,与大众整体审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等有关。
C.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国潮文化”逐渐兴盛起来,很多综艺节目都十分注重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电视节目中,但音乐和戏剧在这方面弱些。
D.“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七夕奇妙游》借助当代科学技术给观众带来一场顶级视觉盛宴,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成就,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剧+网综”形式的《七夕奇妙游》、“戏剧+影视化”形式的《典籍里的中国》,都聚焦了中国文化,真实再现了中国历史。
B.聚焦古代建筑文物等的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建构了观众的多重身份,达成与观众的共识、共情、共鸣和共享,成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典范。
C.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深度开发文化遗产中在录节目之前没有发现的宝贵文化资源,真实地再现其文化特质,展现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人文关怀。
D.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注重坚持以文化为魂的理念,如《万里走单骑》通过嘉宾亲身探访宣传名胜古迹,《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聚焦经典名篇,来展现中国文化。
6.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媒,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以“和”为旗,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以“和”为舟,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⑪两千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⑫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⑬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⑭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⑮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⑯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⑰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⑯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
8.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9.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2-07-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年五十七。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B.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C.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D.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即忌讳,封建时代,在遇到与帝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改变名字的方式来回避,以示尊重。
B.“手版”即“笏板”,笏板是古代大臣朝见帝王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于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C.“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周敦颐地位较高,其死为“卒”。
D.“从祀”,可称为“配享”,指古代宗庙、文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有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性情刚直,敢于争辩。在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面对没人敢与之争辩的凶悍的官僚,周敦颐敢于仗义执言,使本没犯死罪的囚犯得以免死。
B.周敦颐断案治政,深得信任。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的喜悦溢于言表,那些有污点的人也收敛趋好;合州官吏百姓就相信周敦颐所经办之事。
C.周敦颐监察勤勉,身体力行。周敦颐在广东以昭雪洗冤、泽及百姓为己任,巡视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从容视察。
D.周敦颐博学多智,因材施教。周敦颐学问广博,不仅著书立说,还广收门徒,上至知州,下至百姓,像孔子一样因材施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2)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2022-07-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