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8-24 2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高鹗续”是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其实,这是胡适的“一家之言”。现在的研究证明,虽然还不能明确谁是续作者,但可以肯定的是续作者不是高鹗,也不是程伟元,程伟元、高鹗只是其中的整理者,这反映了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红楼梦》续书作者是不是高鹗,曾经是红学研究中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红楼梦》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不只是出版者和校注者的学术观点,也是红学研究中最为客观的学术态度,因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既不能完全认定是曹雪芹所著也不能认定是高鹗续、程伟元续或其他人续,署名“无名氏续”是更现实更客观的学术态度。

红学界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的命运走向,都是不统一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有“狗尾续貂”之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著,或认为经过多数人的不断整理修改,仍没有达到《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学高度,后四十回也署名曹雪芹是不合适的。至于后四十回谁人所著,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并普遍认为高鹗只是整理者之一,不是续作者。既然如此,再署名高鹗续就是不负责的,也是不合适的。从文学创作的事实看,肯定有续作者,只是以目前的研究和资料不能确定是何人罢了。但肯定有续作者,署名“无名氏续”,是为了把研究引向深入,因为“无名氏续”不是结论性的肯定。

《红楼梦》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是客观的学术态度。但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任晓辉认为,“现在只是把高鹗的问题讲清楚了,并没有将后四十回作者的问题讲清楚,所以我不认为这样署名是科学的、合理的”。然而,署名“无名氏续”是并非绝对正确,但署名“无名氏续”比“曹雪芹续”“高鹗续”肯定更科学更合理,而且,从目前的研究看,署名“无名氏续”是最合适的。

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高鹗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红楼梦》的续作者,但《红楼梦》能达到如今的高度,凝聚了高鹗的心血,甚至是功不可没;二是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未必不是一个作者,笔者认为从作者对人物的处理、小说的艺术手法以及行文习惯看,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能自然衔接的,没有明显的“断裂”或矛盾,看不出是两个作者。至于前八十回优于后四十回,那是因为前八十回传播较广增删修改的人多,后四十回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增删修改的人较少,所以造成了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还应该肯定的是,后代的续作很多但没有一本能达到《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高度,后四十回是没有前八十回写得好,但是仍可称为优秀之作。

(摘编自张魁兴《<红楼梦>“无名氏续”是客观的学术态度》)

材料二:

所谓“无名氏续”并不在于说明后四十回是何人所著,而在于说明后四十回的作者,既非曹雪芹也非高鹗。此前研究往往陷入“非曹即高”的二元论,“无名氏续”乃对这一思维方式的颠覆。但“无名氏续”否定了曹雪芹、高鹗等人的著作权时,也可能引发一些新问题。对此,既需要复盘已有的学术史论述,也需要重新看待相关史料。

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书,系“新红学”建立初期的主要猜想之一,已故前贤花费相当精力论证其非曹雪芹原稿,其观点往往依托于情节矛盾、思想观念、文章水准等方面。但是,这些分析的效力或不能等同于客观文献史料,且亦遭到异见辩驳。持“无名氏续”的论者指出,高鹗几无可能续书,且在程本刊刻以前就已有后四十回的回目甚至原文流行。结合传统否定高鹗续书的观点,及新红学否定后四十回曹著的观点,因有“无名氏续”的新说。

但,这一观点主要依赖于文本解读,及后四十回相对前八十回为晚出这一文献传播史实。文本细读是否有抽样作证的嫌疑,及这一推理是否合乎“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均有讨论空间。从逻辑上,至少两个问题需要加以更严格地证明:其一,证明研究者心中的“劣笔”与曹雪芹无关,即“劣笔”必是“续作”;其二,证明这些“劣笔”在程、高整理之前便已存在。

“无名氏续”这一署名形式,否定了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等“作者”存在任何联系,正确与否,还有待更多实证依据。

(摘编自张昊苏《<红楼梦>“无名氏续”平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最早提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这一观点,根据现在的研究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B.学术界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不是曹雪芹,主要以作品的叙事语言和人物命运的走向的不同为依据。
C.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署名为“无名氏续”,是对该书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给出的最科学、最严谨的答案。
D.有学者认为,高鹗是不可能续写《红楼梦》的,因为在程本刊刻前就已经有了后四十回的回目和原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晓辉看来,将《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署名为“无名氏续”还是没有把问题讲清楚,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B.虽然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稿是前贤们依托于情节矛盾、思想观念、文章水准等论证了的,但这不能等同于客观文献史料。
C.张魁兴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次于前八十回,是因为后四十回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增删修改的人较少。
D.对“无名氏续”这一署名形式张魁兴和张昊苏两人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张魁兴持肯定态度,张昊苏持否定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最能够支持“无名氏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高鹗作为整理者的身份可以确定,而续书者的身份又无法证明。”
B.“署名的变化,吸收了红学界对后四十回续书作者研究的最新成果。”
C.“《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表明在程伟元、高鹗排印本之前,已有了一百二十回本。”
D.“高鹗没有续书,只不过对市场摊上买回来的残稿,做了一些整理的工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无名氏续”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的,而且是就地取材的,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谋生。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宏大声响。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的。他做的木梆,用的是喷发香气的樟木。砍倒一棵樟树,裁掉枝杈只留下主干,将树皮剥去,然后将主干锯成一截一截的,再锯成长方形的坯料。他把坯料架空,放在遮阳、通风的阁楼上,让它自然干燥,两三年后就可用。

木梆不等着用,常守山做起来从从容容。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里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

常守山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妻子总是心怀内疚,常守山说:“我们有养老保险,这比儿女还靠得住。”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视频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的,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给各自的微信朋友圈。于是,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

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

如今,村民们常去常家索取木梆。

“常爷,我来求个木梆敲一敲!”

常守山拍了拍手,说:“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守山肖像有特点,一脸的笑意,让人觉得有“佛相”。他还给乡亲免费送木梆,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
B.常守山种田是行家里手,能自制农具,按老规矩打造家具,不用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之类的材料。
C.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常家村位于云雾深处的云阳山,风景优美,在抖音上爆红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吃农家菜,购买山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
D.“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
8.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0.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的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1.对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为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⑧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③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12.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022-08-21更新 | 4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16.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诗《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描写洞庭诗词中最为宏阔的一句,千古称颂。
2022-08-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之日,冬奥启幕。在冰与雪的浪漫故事中,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次惊艳世界。

______的“中国元素”,予世界以中国“宽度”。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竞技实力、弘扬奥运精神的全球盛会,更是一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篆刻与汉字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飞跃”应运而出;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自然历史文化与冬奥场馆______,“中国元素”在冰丝带、雪飞燕、雪游龙等冬奥场馆中显露英姿。

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身穿虎头衣、脚踏虎头鞋代表中国向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自然的演唱、纯真的笑容,大山里的孩子用质朴、空灵的声音打动了无数人,也希望世界人民通过这个舞台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这次开幕式,还很多地运用了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让人有觉得高冷的感觉,反而充满亲切感。当儿童小号手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在鸟巢响起时,100余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及56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短短14年,从______地展示“我的国家”,到______地展示“我们的人民”,从过去的“敞开大门”,到现在的“敞开胸怀”,“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是如此的切中肯綮。在世界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夜,我们彰显出了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更有气度的当代中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匠心独运       交相辉映       不遗余力       游刃有余
B.别出心裁       熠熠生辉       大张旗鼓       游刃有余
C.别出心裁       交相辉映       大张旗鼓       从容不迫
D.匠心独运       熠熠生辉       不遗余力       从容不迫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开幕式,还很多地运用了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让人觉得高冷,反而充满亲切感
B.这次开幕式,还很多地运用了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给人高冷的感觉,从而充满亲切感
C.这次开幕式,还运用了很多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让人觉得高冷,反而充满亲切感
D.这次开幕式,还运用了很多声光电的高科技,但是不让人有觉得高冷的感觉,反而充满亲切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100余名代表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这是为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汇指通过天然或人工的方式,储存含碳化合物,从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陆地植被和海洋碳汇是自然界中两个最重要的碳汇。每年人类活动排出的二氧化碳中,有一半左右储存在这两大自然碳汇中,,显然是很聪明的想法。要封存碳,要么靠种树,要么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矿物等固体,要么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既然海洋是一个很大的碳汇之所,?在海底的高压下,二氧化碳将变成液体,与水形成固态笼形水合物。问题是,这种做法有潜在的风险,如果发生泄漏会导致海水酸化,进而引起不可预测的生态灾难,所以有一些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另外,还有研究人员指出,在海底深埋二氧化碳,可能会将海底可燃冰里的甲烷“挤”出来。兴一利必生一弊,要知道,(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还比不上甲烷呢B.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可比甲烷厉害多了
C.甲烷的温室效应可比二氧化碳厉害多了D.甲烷的温室效应还比不上二氧化碳厉害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写出你的想法,或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8-2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文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杜牧(803-853)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普世价值  哲理·思辨  新冠疫情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