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开学考试 2022-09-02 1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社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泱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作者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创作中,然后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往往有“第一等襟抱”,也往往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读者在读诗词的过程中虽然处于接受者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完全被动的。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的诗歌作品,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作品,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意义,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才能将作品读深读透。
D.读者在阅读、欣赏诗词时,诠释和解读原作意蕴,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思想意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的材料是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茗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2-09-02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哀,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烷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晚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刘强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划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顽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沉默着,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脸说。

“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和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通过“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何作用?
9.有评论家说,《初雪》是“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戌,韩世忠自镇江退守江阴。是月,知徐州赵立闻诏诸路以兵勤王,乃将兵三万趋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阴,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曰:“回顾者斩!”于是率众径进,与金人遇,转战四十里,至楚州城下。立中箭贯两颊,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诸军,憩歇定,方拔箭出之。议者谓自燕山之役,南兵未有如此之鏖战者。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时兀术将趋杭州,遂进攻广德军。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驻军钟村,将士无粮,忍饥不敢扰民。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于是广德无援,金人杀守臣张烈。乙酉,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帝曰:“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若然,则所至乃同寇盗耳。”于是郎官以下多从卫。癸巳,帝舟次昌国县。戊戌,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卫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击之,不中,被执。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琶八曰:“使人如此,赵氏岂至是哉!”又问:“李邺为帅,尚以城降,汝何人,敢尔?”琦曰:“邺为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仍顾邺曰:“我月给石米,不肯悖其主,汝享国厚恩,乃至此,岂人类哉?”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
B.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
C.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
D.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德军为宋代行政区域,属江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等县地,为杭州西北重镇。金兀术进攻临安,就取道于此。
B.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施行封国制,没有王爵,只设普通爵位;魏晋始设王爵。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朕为古代帝王自称,为突出尊贵。《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中的“朕”即指楚王。此外,帝王还常“称孤道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退守江阴之后,徐州知州赵立带兵勤王,和金人相遇,战斗中两颊中箭,他仍指挥若定,议者震撼。
B.岳飞遣将降服郭吉后,又带兵拦截兀术,连战连捷,活提大将王权。此时,金人攻打常州,导致广德失陷。
C.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可以去留从便,皇帝认为官员应当知晓伦理,随驾陪从,以此来避免盗贼的侵扰劫掠。
D.唐琦暗杀琶八,失手被擒。此前,宋军主帅李邺降金,唐琦认为李邺悖逆皇帝,不尽人臣之责,厉声责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
(2)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
14.欧阳修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南宋在抵抗金人南侵过程中“人事”的不足之处。
2022-08-30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明妃:指王昭君。②紫台:汉宫。③青冢:指王昭君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④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点出昭君生长之地,借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烘托昭君的不同凡响。
B.第四句中的“向”字写思汉之心,大漠中黄昏下独留一座青冢孤独地遥望家乡。
C.第六句中的“环珮”用象征的手法,表明王昭君的魂灵会思乡心切而月夜归来。
D.诗人最后强调“怨恨”,流露了“帝始不见遇”的“怨思”和怀念乡土的忧思。
1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以此自喻,固与己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