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9-13 4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包括《崇文总目》《新唐书》《宋史》等。《历代名画记》对后代画史撰述影响甚大,包括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等都以续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荣。

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画论史传,别出机杼,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品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热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函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西记》卷四至十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裨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禹家小传有助于唐代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对“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并重,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和“画尽愈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意”的阐述,这不仅与中晚唐的意境理论相关,还影响了宋代以后写意画的传统。因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在画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十分值得挖掘。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周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画史撰述影响最大。
B.张彦远能够完成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与他的家学和个人学养有关系。
C.《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为画家小传,这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关系密切。
D.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谢赫“六法”思想,并对六朝的画论进行总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的文学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B.作为学术论文,文章引用一些表述,如引用“三相张家”指出了张彦远的显赫家世。
C.文章的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横向并列,最后对全文总结。
D.作者认为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研究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独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果显著,其绘画理论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B.张彦远不仅擅长对绘画作品鉴赏,还研究绘画理论,熟知诗文,了解许多文学史料。
C.当今的学者可以通过《历代名画记》研究唐代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诗人的生平事迹。
D.依据《历代名画记》的山水画的史料,作者否定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汉服的大数据

材料二:

汉服为何如此火爆?

2017年国务院宣布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无论是汉服热还是国学热,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汉民族的复兴。

②现代汉服经过改良,有大量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款式,如上衣下裤,可以做到与现代常服同样清爽、简便又不失传统韵味,更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及需求。

③随着古装热播剧、古风网游的盛行,穿汉服在年轻人中渐成风潮。不少网红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直播,在抖音、B站等平台的推动下,汉服这个“小众爱好”正急速膨胀,吸引追求个性化的年轻群体跟风模仿。

④网络上,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或者“袍子”。“同袍”一词,意为挚友,来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大都喜欢传统文化,并且主张用汉服来作为他们最为重要的群体认同的符号。他们还展开了各类具体实践,如“汉服文化节”“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促使汉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⑤随着汉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也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带来了不少商机。预计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材料三:

202137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最终目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成新湘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目上巳。

(摘自《中国新闻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汉服消费者认为汉服的设计应保留基本的形制。
B.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是推动汉服走向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C.完全排斥现代服饰理念和元素,将不利于汉服产业的长期发展。
D.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的发展是汉服火爆的主要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先作为“小众爱好”的汉服正急速膨胀,这与不少网红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直播有一定关系。
B.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的议案。
C.目前,汉服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使许多汉服爱好者举办“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
D.国家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有利于汉服产业的发展,相关的从业人员不应该错过机遇。
6.有人认为设立“汉服日”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有人持反对意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母亲洗澡

乔叶

①“水小点儿,多费。”母亲说。

②我调整着花洒,让水流变小。

③“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

④“瞧您说的。油都比水贵。”

⑤“那是。油不比水贵,那还能叫油?昨儿才买啥瓜子油,恁小一瓶,都花了一百多哩。”

⑥“是葵花籽油。”

⑦“就你会洋气。葵花籽不是瓜子?”

⑧“是,是。”

⑨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

⑩“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叫我说,水就不该叫人掏钱买。水跟土一样,都是老天爷赏人的。”

中风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母亲的嘴皮子,利落得很,甚至更利落了。直到花洒冲洗发水的泡沫时,她才闭上了嘴。

已经有五六年了吧,每年入冬之后,母亲都要来郑州住两个月。暖气开通一个月后来,在腊八之前一定回去。

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泥蛋儿出生之后,她就很情愿过来了。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

“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就是想多看看你这小孙子。”

“那可是。”她慨然道。

“大孙子不亲?”

“你个挑事儿精。大孙子也亲,可那是老大家的。弟兄们再好,一门是一门的根儿。要算细账的话,我平日里亲大的多,还亏了这小的呢。”

水流中,母亲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听她讲过很多遍,那是“大跃进”的时候,我姥姥在村外和社员们大炼钢铁,她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去看,你推我搡的,根本不知道害怕,越看离炉子越近,忽然间,炉子里爆出来那么一团火星子,直朝她飞过来,把她的一大片头发都烧焦了。

还好没破相。每次她都会这么感慨。以往我都会回敬她“那是您有福气”之类的,这次我决定改个说法。

“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

“你个龟孙,花销起你老娘来了。”她骂。笑盈盈骂人的母亲,那个神采奕奕的模样,好像根本不曾中过什么风。

母亲中风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一年春天,我们家最靠北的那块地被上面“规划”了,说是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赔了一笔钱,说是收了当季麦子就不许再种庄稼,不定啥时候就会动工,到时候会毁庄稼。有的人家就让地荒着,也有的人家不舍得让地荒着。在母亲的唠叨下,大哥大嫂就在那块地上种了玉米。进了农历八月,玉米穗眼看着一天天结实了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工程队全部铲倒了。第二天,母亲就催着大哥大嫂和她去地里捡玉米。正值秋老虎的天气,一大片地里有好几个人中了暑,母亲则是中了风。

中风后,母亲的后遗症并不怎么严重。我闻讯赶回家时,她都下了床在厨房门口择菜了。只听她自顾自地唠叨:“也不知道那些货们是咋想哩,恁造孽,不可惜庄稼。就不能跟咱们早说个一两天,容咱们收收?”

母亲很快就开始了貌似正常的一切举止。其实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

水汽氤氲中,母亲微闭着眼睛。这可以让我从容地看她。她在郑州期间,我的主要任务,一是给她一次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开药调理——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禅是:那是啥好地方?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二呢,就是常来看她,除了周末两天必陪,周三下班后也会抽空来一趟,送点儿吃喝穿戴,再给她洗洗头发,简单擦擦身子。痛快洗澡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周六晚上,周五我还要上一天班,太过紧张。周六到弟弟家,给母亲洗晒一下床单衣物,然后早早吃过晚饭,细细致致地给她洗这个澡,顺便好好说说话。

这两个月间,在我的反复恳请下,她也会光临一次我家,但绝不过夜,晚上必定要回到弟弟家。

“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她说。

“我这里又不是别人家。”

“还就是别人家。”她叹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

最初听到这话,免不了要跟她辩几句。后来就不辩了,随她。

“唉,这日子多不经过,你老娘我可是都七十五啦。”母亲突然说。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

“不算大。加把劲儿,再活个七十五!”我说。

“油嘴滑舌。”母亲翘着嘴角,微微笑了。

这是我的母亲。她总是自称老娘。有时我也这么叫她:老娘。娘老了,就是老娘。老了的娘,就是老娘。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这就不错。即使她中过风,也不错。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画线部分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表现出母亲口齿伶俐;句式上,多为短句,语言口语化。
B.洗澡时,母亲要“水小点儿”;不顾及酷暑天气,去地里捡玉米,这些都表现出母亲淳朴节俭。
C.小说运用了一部分方言词汇,比如“恁”“龟孙”“挑事儿精”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母亲热爱生活,对生老病死较为达观,但她对医院、女儿的看法,则体现出其传统守旧的一面。
8.文中写母亲“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有何用意?
9.探究文末“这就不错”“也不错”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候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①公子: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名魏无忌。②侯生:信陵君门客,名侯嬴。
10.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C.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与“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曾”字含义不同。
B.“侯生乃屏人间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C.“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史记》,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曾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侯嬴料知公子必返,表现了他胸有韬略,遇事冷静,破秦救赵的计谋已成竹在胸。
B.侯生对如姬的情况了如指掌,断定如果公子开口,如姬必能报答公子。
C.魏公子当初下定决心,领门客前往,欲与秦军决一死战,但后又返回,表明公子做事优柔寡断,不能坚持到底。
D.侯嬴为魏公子运筹帷幄,精心谋划,进献计策,最终,魏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