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19 1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其社交场域特征、成员身份和社会关系纽带等均呈现新特点,也带来社会信任和多重身份等问题。加快构建适用于网络空间的伦理和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法律和技术营造更健康安全的社会生活空间,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框架中,公共领域从私人领域中生发,沿社会关系延伸。公共领域是“一种理性交互交往的空间”,具有“独立且中介”的地位。但这种诠释在网络社交领域遇到挑战,因为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认为的,“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在互联网社会中,社交领域呈现出“既公又私”又“既非公也非私”的特征。

这种特征对社会生活空间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一方面,公众在社交平台上表达意见,维护法律尊严、社会秩序及道德良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向力量。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因阶段性事项而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相连的成员,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且存在认知差异和文化差异。易在缺少信任与同理心的网络空间做出非理性行为,甚至可能将负面影响传递至现实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界定成员身份与影响力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诸如性别、民族、籍贯、家庭、职业、职务等较稳定的标签,因生活空间的物理阻隔等原因,人们形成了边界相对清晰的社群,而社交行为多在社群内发生。但网络空间中的成员界定和社群划分,通常依据兴趣、价值观、收入、消费力,或就某话题表达的态度等。

总而言之,互联网社交在多方面重塑了社会生活空间。在互联网兴起初期,相关研究认为,基于互联网生成的社会关系因缺乏制度和规则的制约,分享私密的后果往往是安全与信任关系缺失,以及因这种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社会成员对网络社会逐渐适应,网络社会治理与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互联网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在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为促进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的良性互动,应在以下两方面继续推进治理。

一是加快构建适用于互联网社交空间的社会伦理和治理体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人最安全、最本质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在历史中的当下存在。在此意义上,当互联网以加速度与现实世界融合甚至重合时,那些不通过互联网传递任何信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活跃在网上的人却可能同时以多个身份存在。互联网构成的元宇宙与人类栖居的宇宙有相同点:永运在动态变化,没有边缘、没有中心且持续膨胀。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人类世界的成员有新陈代谢、生老病死,而元宇宙中的成员不但“永生”,而且是不同时空中多个自我“共生”的。这些现象在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社会关系纽带叠加下,诱发当下特有的社会问题:单一本体与多重身份的冲突,虚拟与真实的差异,负向情绪的聚集蔓延,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强力动员和干预,等等。因此,针对网络空间的社会伦理和治理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是以法律和技术调适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关系。互联网是技术产物,是新型的生产工具;网络空间则是社会产物,是人们数字身份的生活空间。云计算持续收集着人们的海量数字信息,把现实空间人们的社会活动更丰富多元地投射到网络空间。今后应从法律和技术方面入手,规范和引导互联网社交平台重视用户“社会人”的属性,把保护用户隐私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作为其核心服务内容。比如,对数字信息添加密钥,在发布时即设置“遗忘权”选项,一到“失效期”即自动销毁。“遗忘”不是抹杀我们在社交空间中的数字生命,而是赋予网络世界“仿生”特质,让数字生命也有生长、发展、消亡期,以使更好地界定网络空间的场域边界,平衡人们的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建设更完整、更安全、内涵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空间。

(摘编自王凤丽 司琪《互联网社交重塑社会生活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社会中,社交领域虽然也是公共领域,但丧失了“独立且中介”的地位。
B.互联网社会中的成员更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因为他们缺少信任与同理心。
C.网络空间的人可能同时以多个身份存在,也可以在不同时空中多个自我“共生”。
D.以法律和技术调适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关系是互联网社交平台核心服务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现实,指出构建适用于网络空间的伦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紧迫性。
B.文章引用曼纽尔·卡斯特的话是用来阐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框架的不严谨。
C.文章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建议。
D.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空间中社会信任和多重身份等问题的存在已经越来越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空间的健康安全。
B.互联网社会在社交场域特征、成员身份和社会关系纽带等方面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网络社会往往依据兴趣、价值观、收入、消费力,或就某话题表达的态度等来界定成员身份与影响力。
D.对数字身份设置“遗忘权”,就是让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同时消亡,从而更好地界定网络空间的场域边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菜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的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来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一样,梭砂贝母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牛洋博士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起笔,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准确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等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文章结尾处说“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表明孙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释贝母的体色变化的原因
6.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色(节选)

王蒙

这大概是这个公社的革命委员会的马厩里最寒伧的一匹马了。

瞧它这个样儿吧:灰中夹杂着白、甚至还有一点褐黑的杂色,无人修剪、因而过长而且蓬草般的杂乱的鬃毛。磨烂了的、显出污黑的、令人厌恶的血迹和伤斑的脊梁。肚皮上的一道道丑陋的血管。臀部上的深重、粗笨因而显得格外残酷的烙印……尤其是挂在柱子上的、属于它的那副肮脏、破烂、沾满了泥巴和枯草的鞍子——胡大呀,这难道能够叫作鞍子吗?即使你肯于拿出五块钱做报酬,你也难得找到一个男孩子愿意为你把它拿走,抛到古尔格朗山谷里去的。鞍子已经拿不成个儿了,说不定谁的手指一碰,它就会变成一洼水、一摊泥或者一缕灰烟的呢。

“又有什么办法呢?武大郎玩夜猫,什么人玩什么鸟嘛。跛驴配瞎磨,一对糟烂货噢。什么人骑什么马,什么马配什么鞍子,这不也是理所应该吗?”曹千里含笑自言自语着,又像是与这匹可怜的老马搭讪着,立在灰杂色马的近旁,拍一拍它的脖颈,又亲昵而且友好地在它的颧骨和腮上为它搔搔痒、顺顺毛。这是何等的恩典哟,换一匹别的马,一准会因为舒服和感激而摇起尾巴、晃起脑袋来的,有的马还会主动地把脸凑近你,在你的手掌上蹭过来,蹭过去,这样的马可真会拍马——不,应该叫作拍人了吧?这是讨人欢喜的啊。然而老马一动也不动,包括眼神。老马的眼珠子叫人想起年久污浊的两块表蒙子。

难道对于它来说,抚模和鞭打就没有什么两样吧?它可不像那匹枣红马,枣红马只有三岁,当你骑上的时候,哪怕无意中你的皮靴后跟碰到了它的肚子,它就会马上一个机灵,一个飞跃。如果你竟敢用鞭杆戳一下它的屁股呢,它会一蹦一蹿,一冲就是一百米,把你甩到山坡上。而如果你爱抚它,亲热它,摩挲它呢,它就会得意洋洋,昂首阔步,引颈长嘶的……那么,再设想一下,如果你干脆给它一鞭子呢?当然,谁也不会有这个胆量,可是假使你硬是把它打了呢?它会抖擞红鬃,腾空而起,化作神龙吗?它会疼痛愤怒、狼奔豕突,复归山林吗?它会横冲直撞、歇斯底里,最后跌一个粉身碎骨吗?如果,它既没有化作神龙,也没有复归山林,又没有粉身碎骨,那么鞭打一次它就会迟钝一次的吧?那么,皮鞭再乘上岁月,总有一天枣红马也会像这一匹灰杂色的老马一样,萧萧然,噩噩然,吉凶不避,宠辱无惊的吧?所以,大家都说骑这一匹灰杂色的老马最安全。是啊,当它失去了一切的时候,它却得到了安全。而有了安全就会有一切,没有了安全一切就变成了零。这可真是颠扑不破的金玉良言噢!

曹千里睒一睒眼,微微一笑,摇一摇头,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用力地又吸了一口气。经过这么一番自创的“气功”动作之后,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颇有改善,觉得清爽了许多,而周围的一切,包括这匹老马和它的鞍子,也变得可以过得去,可以“凑合”,也还“不赖”的了。空气清凉,干草味儿和马粪味儿再加上炊烟味儿,令人依依。

天已经大亮了,那个曾经带来自己的遥远的慰藉的残月正在失去自己的形体。月光是温顺的,昨夜,在月光下一切都变得模糊、含混因而接近起来;但是此刻,蓝晶晶的天空和红彤彤的太阳又把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成就和缺陷清理出来、雕刻出来、凸现出来了。

从马厩向外望去,千打垒的土墙东倒西至,接头处裂出了愈来愈宽的缝子,有的缝子里已经长出了耐旱的、多刺的植物了——多可惜,扎根扎错了地方,生命力再强也难以成材!到处是牲畜的,甚至还有人的粪便以及由于饲养人员管理不善而散落的草料,还有丢弃不用了的废木轮、绳子头、皮条、古老而又笨拙的马食槽子……至于把地上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融合起来,统一起来的则是“五行”中最伟大的一“行”——土。在这个终年少雨的地方,到处是飞扬的尘土。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美么?很难说它美。然而现在是清晨,是一天的最好的时光。清晨,从马厩的破屋顶边斜着望上去,可以看到几簇抖颤着的树叶,厚重的尘土远盖不住它的绿色的生机。

(有删改)


【注】小说《杂色》写于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叙写了从北京下放到边疆牧区当统计员的曹千里骑马去夏季牧场时一路上起伏的思潮。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你肯于拿出五块钱做报酬”“说不定谁的手指一碰”极尽夸张,分别突出了灰杂色老马鞍子肮脏、破烂的特点
B.文中将枣红马与灰杂色的老马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意在鞭策像灰杂色的老马萧萧然,噩噩然,吉凶不避,宠辱无惊一类人。
C.在曹千里眼里,这匹老马和它的鞍子,是可以“凑合”的,也还是“不赖”的,这从侧面反映了曹千里当时的心境。
D.结尾“厚重的尘土遮盖不住它的绿色的生机”极具象征性,预示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孕育着新的生机。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灰杂色的老马的形象。
9.请结合选文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2022-10-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丰墙硗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公子乐。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两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示致敬。
C.“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华严寺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15.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宫车隆隆驰过而不知所往,同时隐约再现了宫女们的倾听之态与推测之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词人对时人安于繁华、不思收复故土的担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

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我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膜,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

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2-10-17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调查显示,睡前玩手机8分钟,会让大脑持续兴奋1小时。此外,睡前使用1个小时的手机、平板、电子产品,会减少生成褪黑激素总数约22%左右。因此,长期在睡前玩手机,不仅会引发睡眠拖延,大大减少人们的睡眠时间,还会降低睡眠质量,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状态。?浅睡眠和深睡眠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浅睡眠和深睡眠都是睡眠周期的一部分,国际睡眠医学将睡眠阶段分为五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人的夜间睡眠,一般分56个周而复始的周期。

研究表明,,而只有进入深睡眠状态的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因为,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深度睡眠,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5%。简单来说就是浅睡眠的睡眠质量差,深睡眠的质量高,更容易缓解疲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高考季,总有些新闻让我们很熟悉。据媒体报道,2022年高考又出现了一批忘带准考证、走错考场、迟到的考生。新闻的评论区也精彩纷呈,有人说“高考首先就应该淘汰这批人”“这种人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我们都会犯错,希望社会能多一些补救的办法,不至于动辄‘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引起了人们的思索,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10-14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文学类-单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实用类文本
7-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