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宣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0-29 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黄河

杜鹏程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让人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骑马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那匹高大肥实的枣红马,抖了它通身上的汗水,竖起耳朵,对黄河嘶叫了几声。又扬起尾巴猛摆头,两个前蹄在地上刨着,像是陈旅长一放缰绳,它就会腾空而起,纵过黄河。

陈旅长跳下马,把马交给身后的通讯员。他向前走了几步,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帮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和张培站在一起,看来满有意思。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个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这么,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卫毅微微耸动肩膀,淳厚地笑了笑说:“我们跟黄河打交道多,并不是讨厌的事呐!”

陈旅长笑了:“怎么会是讨厌的事呢?相反的,我每次渡黄河,心里总是很不平静。想想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它身旁进行了多么英勇而艰苦的斗争啊!”他扭头看张培:“是咯,你总是这样悄悄的不大吭声。”

张培脸红了。他温和而谦逊地说:“习惯很难改,也是进步慢啊!”

陈旅长猛一挥手,说:“瞎扯,瞎扯!像你这样脾性也是蛮好的。大约,你们营的战士们把你当母亲看,是么?”

张培微微一笑,说:“战士们要真的这样看我,那倒是让人高兴的事。”

陈旅长问:“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走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说:“身体这样弱,为什么要急着赶回来?同志,打仗的机会有的是啊!”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彩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气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四百三十万兵力和经济优势,把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的一百二十万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根本不放在眼里。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其势汹汹,不可一世啊!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挺起胸膛,英勇而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八个多月,为了使自己保持主动地位,我们放弃了不少地方和一百多座城市。可是,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从三月份起,放弃了“全面进攻”,只好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什么“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我们西北哩,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用在第一线的军队就二十几万。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咸榆公路及其以东地区,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地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

陈旅长望着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节选自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描写了我军奉命保卫延安,西渡黄河前的场景,既集中展示了我军指战员形象,也交代了此次战役的背景。
B.陈旅长对张培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张培在弹伤初愈、身体很弱的情况下执意参加行军,而且把自己的马让给战士骑。
C.我们由于放弃了不少地方和一百多座城市,赢得了战场的主动,使得国民党反动派被迫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D.选段最后对于当前战局的介绍,既交代了战争形势,又表现出了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不惧困难,英勇顽强的形象特点。
7.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开头就描写了枪炮和黄河的咆哮之声,这种描写既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场景。
B.作者大多采用短句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如“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使得形象刻画简约而清晰。
C.文中的人物对话,大量使用方言。如“是咯”“瞎扯”“够呛”等,极富地域色彩,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选段气势恢宏,笔调豪放、粗犷;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
8.文中卫毅说“我们跟黄河打交道多,并不是讨厌的事呐!”联系当时的语言环境,分析卫毅说这句话的原因。
9.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被誉为“英雄史诗”,结合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英雄”形象的。
2022-10-3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宣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其父季庚,建中初为彭城令。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曰:“臣昨缘元稹左降,频已奏闻。元稹左降有不可者三。何者?元稹守官正直,举奏不避权势。今中官有罪,未闻处置;御史无过,却先贬官;远近闻知,实损圣德。计天下方镇,怒元稹守官。今贬为江陵判司,即是送与方镇。臣恐元稹贬官,方镇有过,无人敢言,陛下无由得知不法之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B.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C.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D.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孙,家族中,从本身下数至第八世孙为仍孙(包括本身),亦称“耳孙”。
B.斯文,古今异义词,现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懂得尊重人,文中指这篇文章。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各级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以及调动等。
D.左降,古代指贬官,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出身仕宦,为官颇受赏识。他的祖上白建和他父亲都做过官。他为官后曾被章武皇帝召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左拾遗。
B.白居易能诗善文,令人交口称誉。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其诗能针砭时弊,弥补政务缺陷,因而受到赞赏,常常流传到宫中。
C.白居易敢于直谏,纠正皇帝做法。他认为王锷搜刮民财,以求得皇上恩泽,这对圣明之朝是极为不利的,劝谏皇上不要加封王锷做平章事。
D.白居易遭人猜忌,被贬出了朝廷。有厌恶白居易的人,指摘白居易华而不实,当权者也憎恨白居易上书言事,上奏朝廷要求贬他为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代汉语。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2)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4.白居易认为元稹左降有“不可者三”,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注】①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绍兴四年,李清照避难金华。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八咏楼”,可以说写尽八咏楼之气魄,笔调轻灵潇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
B.“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通过写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名胜,引发诗人慨叹身世之苦。
C.“水通南国三千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婺州水道非常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里”。
D.诗人非常重视文字技巧,气势恢宏而又婉转空灵,这样写来,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
16.有人点评此诗“愁肠中充满豪气和壮阔”,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19-12-23更新 | 33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卷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