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一 期中 2022-11-05 1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音乐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与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宋代才形成相对完整的表现形态。生、旦、净、丑是戏曲行当门类,唱、念、做、打是戏曲的表演手段。中国戏曲是有一定的程式性的,但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表演的内容大多出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当演员开始表演时,表演者就开始产生包括手、眼、法、步、身、唱、读、做、玩、舞等在内的自身的表演风格。演员一出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观众观察到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大致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和个性等特点,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人物的内心真实活动。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京剧、豫剧、黄梅戏与越剧并称中国四大剧种。京剧唱腔曲调丰富,节奏起伏,变化鲜明,是我国的“国粹”;豫剧唱腔抑扬顿挫,行腔酣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黄梅戏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极具江南水乡的灵气,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中国戏曲,可谓世界戏剧艺术的集大成之美,于一身之妙,美妙绝伦。

中国戏曲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将朗诵、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剧本相结合;同时其表演手段方面也具有综合性,包括唱、念、做、打四大手段。戏曲的创作需要不同艺术家的参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志向、性格、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除了各种艺术家的参与,观众也应该参与。观众观看表演的体验过程,也是完成创作的过程。同时,观众的感受所产生的情绪,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舞台上演员的创造力。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特征,是戏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舞台布置的写意,即一桌二椅,戏曲的舞台很简单,只有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和简单的桌椅。戏曲中人物的妆容是写意的,表现最集中的就是戏曲脸谱,充分体现了写意的方式;写意服饰的本质表现在无视季节、时期、地域等服饰特点。仅仅考虑戏服是否与人物性格、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创作相一致,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同时参照朝代变现的故事而有所变化。舞台行动的写意,戏曲的舞台是自由的、灵活的,与评书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可以说,戏曲的写意性几乎囊括了戏曲的方方面面,而且十分丰富,正是由于这种贯穿中国戏曲整个时期的写意美学原则,才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成为一种独立于艺术界而永恒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具有地方性,四大声腔最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地方剧种。中国戏曲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其中,字与声的关系决定了声与情的表述,而衡量一个演员的唱功,大都评价其发声是否清晰、准确,唱腔在地方戏曲中十分多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腔特点。而且,戏曲乐器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其性能与音乐表达均有所不同,在表演地方戏曲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呈现一些色彩风格独特的剧目,能够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摘编自陈佳楠《浅谈中国戏曲魅力与传承》)

材料二:

中国戏曲生于乡土中国,盛于乡土中国,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戏曲是乡土性的,而忽略了其发展生态的流变性及戏曲本身的发展性。城乡中国不是乡土重建的简单循环,而是对新时代中国整体社会形态的重构与再创造,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乡土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将会变革中国戏曲的发展生态。

城乡中国伴生的全球意识、现代意识、城镇意识,改变了中国戏曲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生态。中国戏曲孕育催生于乡土中国的发展生态,并成长壮大于乡村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也正是在长期乡村草台的流动演出中,中国戏曲形成特别贴近农民、特别能营造气氛的文化特质。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中国的戏曲也有城乡的分野与交互,高雅如昆曲亦有“正昆”与“草昆”之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之争显然无法概括戏曲史上花雅之争的全部内容,其中亦包含了城乡之争的丰富内涵;传统戏院、茶园、庙会、堂会等演出场所,亦具有某种程度的城市性质和公共性质。城乡中国的戏曲,演出内容不再反映过多的乡土中国的精神价值,演出的时间安排也不再遵循节气农事安排,重构进程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节日体系使得中国戏曲演出活动空间发生巨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戏曲原生态相对封闭的内循环。

正在进行的城镇化通过“合村并居”“农转非”等多种形式,急遽推动乡村向城镇的批量转化。戏曲作为其流布区域曾经流行的大众文化,作为乡村社会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在新的城乡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有很明显的优势。尽管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应坚持“文化守成”的策略,很多戏曲剧种在这个时代应被视为“博物馆艺术”。但是,城乡中国解构了戏曲起源与赖以发展的乡土社会,发展生态的变革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戏曲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此引发的生产变革、技术创造和制度变迁,改变了中国戏曲活动的泛文化生态。城乡中国打破了戏曲流布区域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加快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向农村的拓展延伸,构造了戏曲活动泛文化生态的变迁。“变迁虽然在一方面引起解体,同时却含有一种新生命的诞生”,这是历史的辩证,也可引申为文化的辩证。正如乡村社会曾是戏曲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流动戏台曾是戏曲最主要的“活动剧场”,但剧院规模的扩大和条件的改善便利了戏曲在城市空间的展演;灯光、字幕、数字技术等新的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表现逻辑,也为戏曲的现代化表达拓展了新的空间和范式;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向社会传达对所谓正统与非正统戏曲的扬弃,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变迁轨迹与行动方向。

(摘编自章军杰《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向何处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表演的内容源于生活,观众可以通过表演者的动作、细节等感受这一角色的特点及内心活动。
B.舞台布置、人物妆容和舞台行动等使中国戏曲产生了写意性,而脸谱则是中国戏曲写意性的最集中体现。
C.城乡中国是对新时代中国整体社会形态的重构与再创造,动摇了中国戏曲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生态。
D.乡土中国戏曲的演出活动空间要符合生产生活方式和节气体系,是一种原生态的相对封闭的内循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发展源远流长,它肇始于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与歌曲,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到宋代时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态。
B.中国戏曲的唱腔丰富多样,决定了字与声的关系,使中国戏曲呈现出较强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C.中国戏曲具有乡土性,是乡村社会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在新的城乡精神家园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D.生产变革、技术创造等直接改变了中国戏曲的变迁轨迹与行动方向,也改变了中国戏曲活动的泛文化生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B.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C.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D.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认为中国戏曲具有“地方性”,材料二认为中国戏曲具有“乡土性”,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的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也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
B.文章交代“战事频仍”是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不仅交代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也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
D.作者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写到了家乡的“戏楼”,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B.“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变化。
C.“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是作者对“三五位妇女”身份的推测,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是如何统领全文的。
2022-11-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②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③降王:指刘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写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赋予猿鸟风云人格化,言其畏军令、护设施,以衬诸葛军威。
C.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原不忝”表达的是诗人对他的肯定。
D.作者游历武侯祠时,仿佛听到诸葛亮吟诵梁父吟而为其心生遗恨。
10.根据诗歌内容,概括诸葛亮功业未就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英气勃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2)《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_____”打通了景物中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无限感伤寄寓其中。
(3)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借“鱼”的意象来描绘和谐美好的环境,抒发自由自在的感情,如在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____________。”
(4)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无声,冷月寂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四、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烤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烹饪方式。炖煮需要防水耐火的容器,蒸需要在容器里隔水装置,煎炸需要较多食用油,但烧烤却什么都不用:几根树枝,一堆火,就能让腥膻的生肉,变成油花四溢,香气扑鼻的烤肉。

但严说来。两个汉字,     ① 。《说文解字》对的释义是一个更复杂的字爇是一个会意字,从字形理解,就是捂在草堆下加热。今天,在云南滇西地区还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火烧肉——把整猪肉埋入柴草堆里,点燃,慢慢等待火焰燃烧熄灭。然后洗掉猪皮表面烧焦的地方,剩下半生不熟的猪肉切薄片后凉拌吃。无疑,这是古老的保存至今的饮食活化石,也是汉语、汉字很早就对云南边陲产生影响的例证。       ②      ,北京知名老字号烤肉宛藏着一块匾,那是1946年由齐白石题写的,上书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自我作古,事实上,解放之前的几乎所有汉字字典里,都没有字,它最早的源起可能来自熇、洘等古汉字,可能是自北方或西北的外来民族言,也可能是民间俚语的逐渐演化。

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3.请从加点字中挑选出一例会意字,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就所选汉字的字形与字意做出解释。
2022-05-26更新 | 27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

五、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1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所以有如此底气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中国拥有14亿最吃苦耐劳、最勤奋的人民,他们有着自己非常重要的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力量;是因为中国有社会稳定这个前提和要件为其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坚强的综合国力、基础实力和创新能力……

材料二:


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6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8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古代诗歌阅读
9-100.65李商隐(813-858)  咏史怀古
三、名篇名句默写
11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130.65字形  仿写句子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五、作文
140.4青年成长  全命题作文  国家情愫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