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5 题号:159465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音乐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与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宋代才形成相对完整的表现形态。生、旦、净、丑是戏曲行当门类,唱、念、做、打是戏曲的表演手段。中国戏曲是有一定的程式性的,但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表演的内容大多出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当演员开始表演时,表演者就开始产生包括手、眼、法、步、身、唱、读、做、玩、舞等在内的自身的表演风格。演员一出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观众观察到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大致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和个性等特点,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人物的内心真实活动。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京剧、豫剧、黄梅戏与越剧并称中国四大剧种。京剧唱腔曲调丰富,节奏起伏,变化鲜明,是我国的“国粹”;豫剧唱腔抑扬顿挫,行腔酣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黄梅戏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极具江南水乡的灵气,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中国戏曲,可谓世界戏剧艺术的集大成之美,于一身之妙,美妙绝伦。

中国戏曲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将朗诵、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剧本相结合;同时其表演手段方面也具有综合性,包括唱、念、做、打四大手段。戏曲的创作需要不同艺术家的参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志向、性格、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除了各种艺术家的参与,观众也应该参与。观众观看表演的体验过程,也是完成创作的过程。同时,观众的感受所产生的情绪,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舞台上演员的创造力。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特征,是戏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舞台布置的写意,即一桌二椅,戏曲的舞台很简单,只有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和简单的桌椅。戏曲中人物的妆容是写意的,表现最集中的就是戏曲脸谱,充分体现了写意的方式;写意服饰的本质表现在无视季节、时期、地域等服饰特点。仅仅考虑戏服是否与人物性格、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创作相一致,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同时参照朝代变现的故事而有所变化。舞台行动的写意,戏曲的舞台是自由的、灵活的,与评书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可以说,戏曲的写意性几乎囊括了戏曲的方方面面,而且十分丰富,正是由于这种贯穿中国戏曲整个时期的写意美学原则,才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成为一种独立于艺术界而永恒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具有地方性,四大声腔最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地方剧种。中国戏曲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其中,字与声的关系决定了声与情的表述,而衡量一个演员的唱功,大都评价其发声是否清晰、准确,唱腔在地方戏曲中十分多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腔特点。而且,戏曲乐器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其性能与音乐表达均有所不同,在表演地方戏曲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呈现一些色彩风格独特的剧目,能够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摘编自陈佳楠《浅谈中国戏曲魅力与传承》)

材料二:

中国戏曲生于乡土中国,盛于乡土中国,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戏曲是乡土性的,而忽略了其发展生态的流变性及戏曲本身的发展性。城乡中国不是乡土重建的简单循环,而是对新时代中国整体社会形态的重构与再创造,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乡土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将会变革中国戏曲的发展生态。

城乡中国伴生的全球意识、现代意识、城镇意识,改变了中国戏曲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生态。中国戏曲孕育催生于乡土中国的发展生态,并成长壮大于乡村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也正是在长期乡村草台的流动演出中,中国戏曲形成特别贴近农民、特别能营造气氛的文化特质。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中国的戏曲也有城乡的分野与交互,高雅如昆曲亦有“正昆”与“草昆”之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之争显然无法概括戏曲史上花雅之争的全部内容,其中亦包含了城乡之争的丰富内涵;传统戏院、茶园、庙会、堂会等演出场所,亦具有某种程度的城市性质和公共性质。城乡中国的戏曲,演出内容不再反映过多的乡土中国的精神价值,演出的时间安排也不再遵循节气农事安排,重构进程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节日体系使得中国戏曲演出活动空间发生巨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戏曲原生态相对封闭的内循环。

正在进行的城镇化通过“合村并居”“农转非”等多种形式,急遽推动乡村向城镇的批量转化。戏曲作为其流布区域曾经流行的大众文化,作为乡村社会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在新的城乡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有很明显的优势。尽管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应坚持“文化守成”的策略,很多戏曲剧种在这个时代应被视为“博物馆艺术”。但是,城乡中国解构了戏曲起源与赖以发展的乡土社会,发展生态的变革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戏曲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此引发的生产变革、技术创造和制度变迁,改变了中国戏曲活动的泛文化生态。城乡中国打破了戏曲流布区域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加快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向农村的拓展延伸,构造了戏曲活动泛文化生态的变迁。“变迁虽然在一方面引起解体,同时却含有一种新生命的诞生”,这是历史的辩证,也可引申为文化的辩证。正如乡村社会曾是戏曲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流动戏台曾是戏曲最主要的“活动剧场”,但剧院规模的扩大和条件的改善便利了戏曲在城市空间的展演;灯光、字幕、数字技术等新的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表现逻辑,也为戏曲的现代化表达拓展了新的空间和范式;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向社会传达对所谓正统与非正统戏曲的扬弃,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变迁轨迹与行动方向。

(摘编自章军杰《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向何处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表演的内容源于生活,观众可以通过表演者的动作、细节等感受这一角色的特点及内心活动。
B.舞台布置、人物妆容和舞台行动等使中国戏曲产生了写意性,而脸谱则是中国戏曲写意性的最集中体现。
C.城乡中国是对新时代中国整体社会形态的重构与再创造,动摇了中国戏曲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生态。
D.乡土中国戏曲的演出活动空间要符合生产生活方式和节气体系,是一种原生态的相对封闭的内循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发展源远流长,它肇始于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与歌曲,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到宋代时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态。
B.中国戏曲的唱腔丰富多样,决定了字与声的关系,使中国戏曲呈现出较强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C.中国戏曲具有乡土性,是乡村社会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在新的城乡精神家园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D.生产变革、技术创造等直接改变了中国戏曲的变迁轨迹与行动方向,也改变了中国戏曲活动的泛文化生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B.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C.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D.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认为中国戏曲具有“地方性”,材料二认为中国戏曲具有“乡土性”,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存在于世,同时涉及“用”的问题。按庄子之见,广义之“用”可以区分为两类:对他物之“用”与对自身之“用”。对他物或他人无用,对自我则可能有大用。庄子以大树为例,对此作了阐释。被作为社神的大树(栎社),其大可供数千头牛遮阴,树干之围超过百尺,高数十丈,然而,大匠(匠石)却看也不看一眼。为什么?因为其材质不行,以此造船,则船沉;以此制器,则器毁。然而,正由于它无用于制器,因而可以免于被砍伐,获得长寿。在此,大树无用于人,却有用于己。

“用”具有价值的意义,有用意味着有价值。从哲学的层面看,对他人或他物之用,属于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用),对自己之用,则表现为内在的价值。就大树而言,能被制器,是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自身生命长久,则是其内在价值。对无用于外物而有用于自身的肯定,同时表现为对事物内在价值的确认。庄子以树喻人,将无用于他人和社会,视为达到人的内在价值的前提,无疑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对内在价值的肯定,则无疑又从实质的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切。

前面主要借匠石对大树的评价,阐发相关看法。以此为背景,庄子继续以寓言的形式,借树喻人,对人生之用作了进一步考察。按大树之见,树若为果树,则一旦果实成熟,就会遭到各种形式的采摘,由此伤及枝干,最后甚至夭折,这是其“有用”带来的后果。一般事物也无不如此。为避免此类归宿,大树久求无用,历尽劫难,九死一生,终于达到了这一目的(对他人的“无用”),但后者恰好又成就了自己的“大用”。大匠曾轻蔑地称栎社为“散木”,栎社则以大匠为几死之“散人”,并反唇相讥。

如庄子所言,栎社的自保方式,确实与众不同。这里涉及人的存在与外在名利、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名利对人而言是身外之物,它们不仅无助于维护人的生命存在,而且常常会对人的生存产生消极影响。由此,以超越名利的方式维护人的生命存在,便构成了自然的选择。在以“无用”为“大用”的背后,是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肯定。“用”同时呈现为广义的价值或“利”,在庄子看来,能为他物所用,仅仅只是外在之利,唯有能够维护个体生存的,才是内在价值或内在之利。通过“求无所可用”而使自身生存于世,意味着超越外在之利而实现内在之利。如前所述,这一看法固然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的肯定,但同时却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的创造性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依照“无用”与“大用”的以上逻辑,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均属外在之用,对人的存在也相应地主要呈现负面的意义。对“用”与“无用”关系的如上看法,无疑包含消极的一面。

(摘编自杨国荣《世间之“在”——(庄子·人间世)的主题及其内蕴》)

材料二: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事物,会使事物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一般来说,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作用,但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多少、利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在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同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认识事物的功用和作用有关,同人类使用事物的方法和技能有关。庄子同惠施围绕事物有用和无用发生了争论。对于庄子的说法,惠施以“无用”为由加以否定。对此,庄子进行反驳。在庄子看来,惠施所谓东西的无用,其实不是东西本身无用,而是惠施自己不会用,如果他会用,一种东西不仅有用,而且还是大用。《庄子·逍遥游》记载,惠施告诉庄子,说魏王送他的葫芦种子结出了巨大的葫芦,他无论如何想去用它都没法用,他就把它砸掉了。庄子批评惠施这是由于他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庄子举出宋国人有一个让手不被冻裂的药方,这家人代代只会用它在水中漂洗棉絮而挣得少量的钱,但一个人用一些钱买了这个药方将它用在吴越的水战中,使吴国获得胜利。由此可知,同是一个东西,由于人们的不同用法而使它发挥的作用差别很大。庄子说大葫芦不是它本身没有用处,而是惠施“犹有”的“蓬之心”没有使它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为什么不用它去浮游于江湖。

《庄子·外物》记载,惠子对庄子说:“子言无用。”庄子说懂得了无用,人才可以去说什么有用。他举一个例子,大地很广阔,人们走路时所用的只是一脚之地。但其他地方对人走路来说也不是完全无用,因为将一脚之地之外的地方都挖掉并深挖,人们就无法走路。惠施承认确实如此。庄子由此得到结论说,看似“无用”的东西也是有用的。《庄子·人间世》还有“无用之用论”的例证:“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还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确实如庄子所说,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一个非常相对的说法,其表现出不同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会不会用。看似无用的东西,对会用的人来说,它不仅有用,而且还会是大用。

(摘编自王中江《“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庄子的“物之不齐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用”的问题,都围绕某种事物谈论了“有用”“无用”,探究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B.材料一指出,庄子认为外在的无价值是实现内在价值的前提,作者重点批评了庄子这种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C.庄子认为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而惠施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且与庄子发生了争论。
D.材料二认为,虽然人们走路时所用的只是一脚之地,但却不能将其以外的地方挖掉,因为对自己无用的对他人却有大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他物或他人无用,对自我则可能有大用,这种“大用”使自身得到保全。
B.庄子认为能为他物所用,仅仅只是外在之利,外在之利必然有损于内在之利。
C.庄子从外在、内在的角度解读“利”,有助于读者理解有用与无用。
D.庄子认为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说法,可见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绝对的无用。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介绍用的种类、用的价值,接着介绍庄子对人生之用的进一步考察。
B.材料二先论证是否有用取决于人是否会用,接着论证无用之用,思路清晰。
C.材料一在阐释庄子的观点、揭示其内蕴时,并非一味赞成,而是进行了辩证分析。
D.两则材料都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使人们对庄子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有句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5.庄子肯定“无用于外物而有用于自身”,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分别是什么?
2023-10-15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成为其他剧种无法匹敌的地方剧种,牢牢地在河北农村扎下了脚跟。

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衰落首先从北平、天津等大都市开始,然后蔓延到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开始时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还算是比较慢。然而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在农村河北梆子也势头甚微,衰败不堪,清脆的梆子声很少响起了,代之而响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华的马蹄声。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条件较差、无力改戏种的,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并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到了六十年代初,河北梆子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局面,但是较以前的辉煌已难望项背。

河北梆子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曾经辉煌灿烂一时,现在陷入尴尬境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现在京剧的状况要比河北梆子好一些,因为近几十年来对其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打造了《沙家浜》《红灯记》等十来出现代样板戏。河北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可以在唱腔上做一些改革和变化,这既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又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改革就要能敢于舍弃,对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的担心恰恰正是河北梆子改革的心理障碍所在。穷则思变,任何事情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几十年不变,甚至几百年不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亡。

还有就是剧本的推陈出新问题。多少年了,演员换了多少茬,总是那么几出戏,就是再经典的东西也会让人觉得审美疲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改革的思想意识问题。多年来,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唯独河北梆子没有什么改革。故步自封,总是守着那几出唱了几百年的旧戏孤芳自赏。

其实,有时候一出新戏、好戏的出现,就可以振兴甚至拯救一个剧种。剧本要出新,唱腔要改革,首先要有这种改革出新的意识。戏剧界、文化界和有关领导层都得要有这种意识。要能沉下心来,舍得花时间精力去组织创作、打磨好的文学脚本,组织戏剧专家对唱腔设计进行改革、出新,拿出三年、五年磨一剑的精神,不信我们的河北梆子出不了好戏、振兴不起来。

好东西就要传下去,但如何传、传得好,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因此,要针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困境和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和思考,让改革创新既能跟上时代步伐,跟上现代人欣赏需求变化,又能不丢掉剧种本质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北梆子发展改革的良路,多出精品,让河北梆子重现往日辉煌,让更多的人喜爱传唱,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臧晓峰《河北梆子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浅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积极探索戏剧创新之路。剧院坚持利用自有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开展不同主题的线上剧目直播,今年又推出线上直播、观众投票的创新举措。

在戏剧创作方面,河北梆子剧院围绕雄安新区人文历史文化创作新剧目,比如历史剧《瓦桥关》和现代戏《荷花淀》,在音乐、唱腔设计、配器和作曲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创作河北梆子精品力作的同时,河北梆子剧院也在积极探索河北梆子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今年,由河北梆子剧院牵头组织,邀请相关专家执笔编写的《爱上家乡戏——河北梆子普及型读本》即将出版,这将使更多人认识河北梆子、了解河北梆子、爱上河北梆子。

(摘编自王璇、许晓星《着力打造精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历史悠久,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B.河北梆子由山陕梆子蜕变而来,逐渐发展成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逐渐衰落,直至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
C.河北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传统艺人认为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不肯像京剧那样改革唱腔,打造新戏,所以复兴势头不如京剧好。
D.河北梆子剧院积极求新求变,结合观众喜好,开展线上投票,利用新媒体进行直播,挖掘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创作新剧目,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谈到了“创新”对振兴河北梆子的作用,材料一强调转变思想的重要性,而材料二则列举了具体的创新举措。
B.河北梆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发展的尴尬境地,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包括河北梆子自身的特点和人的改革出新意识。
C.习总书记的回信对戏曲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戏曲传承发展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
D.河北梆子《瓦桥关》《荷花淀》这些新剧目为广大剧迷认可喜爱,说明我们在河北梆子的创新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改革路径的一项是(     
A.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宝莲灯》《秦香莲》《打金枝》《教子》《杜十娘》《钟馗》”等在石家庄拉开帷幕,吸引了老一辈的戏曲爱好者前往观看。
B.为了精心打造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主创团队曾前往密云水库展览馆等地进行采风调研,反复打磨剧本,融入新时代背景,在唱腔上改革创新。
C.京津冀河北梆子梅花奖演唱会唱响德州大剧院,此次出演的多为优秀的老艺术家们。老戏迷们又可以听到老戏的核心唱段,目睹老艺术家们的风采。
D.地方政府向国家申请河北梆子戏曲文化专项资金,通过研讨确定出资金分配对象以及比例方案,以保证河北梆子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的生存及发展。
4.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河北梆子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2024-02-06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魏晋风度有其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现代意义。

②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③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最典型的又数“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以为常。”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也是为保全性命。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主张及时行乐,另一方面也通过酒的刺激来完成某些艺术创作,达到理想的境界,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就是如此。

④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玄字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⑤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完全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人们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精神追求,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处于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应该以魏晋风度为补充,努力追求向上向善,学会自我调节,以充实人生,舒缓心灵,提升精神追求。

(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材料二:

①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其追求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这些特征固然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不言而喻的。

②诚然,积极理想、远大抱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主要色块。然而,对于较多青年朋友们来说,缺少的并不是正面积极的人生引导和理想抱负教育,而是遇到坎坷和挫折之后的一份承受能力,一份平衡自我心态的素养,甚至遇到重大变故的应对能力,尤其是面对人生福祸荣辱的一份平常和超然心态。魏晋风度,或许刚好可以成为自我意志和精神建构的补充。

③我们还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太有才了!”“有才”,其实也是一种时代心声:渴望才能、欣赏才能、实现才能是每个时代弄潮儿的愿望。以有才之士的能力、行为、故事作为榜样,也是时下的常见之举。何况,王羲之、顾恺之、谢道韫这样的风流名士,比起当今某些领域的明星,更为德才兼备呢?

④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之后,如何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富有呢?清雅脱俗、不拘一格的言谈举止固然是名士的风流,可仍不过是魏晋风流的皮毛。魏晋风度的内在魅力,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优于器”和“得意忘言”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一种具体的人生实践过程。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恼、为理想暂时失落而沮丧时,当人们得意忘形时,魏晋风度永远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灵深处的尘埃,使我们精神得到荡涤。

(摘编自宁稼雨《<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谈”是指以玄理的探求为出发点,用士人的良知和理性的思考来析理的行为。
B.“转型时代”在文中是指旧的价值观已经过时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的时代。
C.“主要色块”是说广大青少年应该将远大的抱负和积极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主色调。
D.“镜子”比喻魏晋风度在人的气质内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方面的参照和提醒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风度不仅指当时的名士风度,其魅力更在于将生活方式与精神品质相统一。
B.经济与政治地位比肩皇权且文化底蕴深厚的门阀士族,是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C.酒是魏晋名士不可或缺之物,既为自保,也为排解苦闷自我超脱,还助益艺术创作。
D.宗白华认同王导对早夭的王弼的高度评价,从而表明对清谈和玄理价值的肯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如果不以魏晋风度来充实人生、舒缓心灵,就很难解决现代中国最可忧虑的事情。
B.从阮籍不与世事、酣饮以为常可见,魏晋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对人生有极高的补充价值。
C.培养青年人自我意志和精神品质的关键在于发挥魏晋风度在挫折教育方面的功能。
D.脱离魏晋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道优于器”“得意忘言”等哲学理念很难被演绎。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和表现形式。
5.学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有同学说:“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和陶渊明的‘感吾生之行休’都透露出消极虚无的人生观,所谓魏晋风度,不过是他们逃避现实人生的借口罢了,对我们而言已经毫无借鉴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这位同学进行有效劝导和鼓励。
2023-07-06更新 | 1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