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1-13 1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秘密,2000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都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农博网《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天宫”“蛟龙、大飞机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科学家们倡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南仁东用10年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暴发了泥石流。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陈芳、董瑞丰、刘宏宇《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B.经过袁隆平不懈地努力,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平均产量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C.材料二小标题“‘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在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成功之后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袁隆平不反对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他相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能回来的。
B.根据材料一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
C.两则材料都引用科学家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两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人物通讯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用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人物真实性
B.两位科学家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C.两则材料都从多个角度展示人物个性
D.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公正的进行报道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都具备的可贵品质。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中的“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部分的行文脉络。
2022-11-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员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草草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

“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昨天见过的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

“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员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

“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

“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村长老练地说。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

“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

“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

“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
B.女卫生员嗓音的变化以及孙大娘听到问讯后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暗示了当时的场景是孙大娘的一个梦境。
C.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
D.铜号像烧红的热铁般烫手,还发出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地写出了孙寡妇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马灯、铜号、牛皮挎包等意象进行色彩描写,既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隐藏着战争的气息。
B.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C.小说主要采用全知叙述视角,全面地展现战斗场景。同时兼用孙大娘的有限叙述视角,丰富叙述的层次性。
D.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
8.文中画线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标题“儿子的敌人”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十四年,指建安十四年,这是古代常用的年号纪年法,课本中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也是这样。
D.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4.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2022-11-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用了借代的修辞,以“绿”来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无从着力的诗人形象。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情?试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