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钦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1-15 1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若是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乡愁,回答可能是这样:乡愁是对于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是对家园未来的期望。乡愁一定与我们每个人的故乡相关。故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也是通常所谓的父母之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和精神的家园里,我们感觉到了真实的自我,得到了一种身份。以这种身份存在,我们心安理得、自在逍遥。

《说文解字》云:者,也,从心。的本意是心里牵挂着什么。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当人们的心灵之家遭遇变故、文化受到破坏时,人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离别的黯然神伤,团聚的归根之乐,侨居的怀念之思……这些具体的怀念,根植于内心。它们在人们内心真情呈现,于是便有了乡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之所以能触动大家,让大家感受深刻,是因为旧时北京的城南,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般地展现出它独有的风采,并且其中蕴含着林海音浓浓的乡愁。

通常而言,对于乡、国,人们皆有一种眷恋。尤其游离于乡、国之外的游子,更是容易产生深切的怀乡之情。一个人若无内在怀乡的情愫,则眼前之物虽视之,却若无所视。只有在内心生起了怀乡的情愫,则于外在客观方面,如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方能于其中兴起怀乡之情!正因为乡愁根植于心,故能随感而发,引发回归精神家园的冲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愁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随之破坏,引发人们浓浓的乡愁。城市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虽然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能安顿好人们的精神家园。所以乡愁中隐含了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意义。

那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呢?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要有意识地加进人文的关怀,使人们的乡愁得到疏导。不能只服从社会市场的法则,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足,这样对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生命,会造成一种戕害。倘若城市化能与人的生命呈现、成长相关联,那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缓解人们的乡愁之苦。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中,要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市环境之中,实现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这样,在不久的未来,既会有我国城市化的康庄大道的畅通,也会有人们内心深处乡情小路的延续。

(摘编自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材料二: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乡愁记忆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家乡变迁后人们感觉最失落的是曾经熟悉的街道;当问及是否愿意再回到家乡生活和工作时,只有约30%的人选择了愿意

乡愁不能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普通的小城镇有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与转型创新发展机会,应立足不同的主体与客体,深度挖掘乡愁记忆要素,将乡愁记忆资源融入小城镇未来的总体布局中。

坚持守住底线,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守住乡愁的底线。保留好特色老街,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存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打造创新引擎,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模拟分析来详细制定距离、形态、流线、景观等相关规则,以期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干扰乡愁的载体要素最小化。

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

(摘编自陆邵明《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让每个人能够感觉到真实的自我,得到身份,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B.乡愁在本质上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它与外在的客观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受影响。
C.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灵问题可以相应得到解决。
D.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不愿回乡,说明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他们对家乡已经没有感情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与人们的故乡有关系,呈现的是人们内心的真情,具体表现可能是追忆、留恋或缅怀。
B.从《说文解字》对“愁”的阐释来看,乡愁隐含着人们对自我生存、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寻找。
C.材料二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困境出发,指出要让乡愁记忆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D.在城镇化进程中,想要保证乡愁不沦为“乡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挖掘、守护乡村记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抛弃等现象,都有可能引发人们的乡愁。
B.在关注物质层面富足的同时,赋予城市化发展新的人文内涵,加强人文关怀,就能消除人们的“乡愁”。
C.材料所述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是相通的。
D.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是祛除“乡痛”的一剂良药。
4.要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应遵循哪两个原则?
5.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故乡的钥匙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出门了。

钥匙总数36把,老栓记得清清楚楚。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两年前患肝癌走了。老栓想不通,农村山清水秀的,吃的菜和粮食,从没打过农药,咋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害个病就是癌症。

老伴儿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毕竟一个人待在偌大一个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但他走不了,那串钥匙拴着他。

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穿过去。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

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又太可惜,毕竟都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请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儿还在,两口子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

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

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儿钱。他不收,说,钱,我不缺。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子女儿给他的钱,他都不知道干啥用。

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还是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送人。他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呀!大家说。

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

昨晚下了点儿小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然后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

一连看了25户,都没有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最后一家的房子是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

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万,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他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那些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

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一大半,把他爹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生死不知,直到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屁股后面跟了一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

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屋里每间房也装了门,共十道门,全是防盗门,都得用钥匙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异样,心才彻底安稳。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近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里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

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

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

都说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人,从小就能看到大。可老栓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会比自己上过大学的儿女这么出息。老栓觉得自己的确是看走眼了。

转眼就到了4月。一天,老栓查看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子。栓叔,我来拿钥匙,江娃子说。

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回来办点儿事。江娃子说。

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很纳闷。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

见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了么?

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为啥?老栓很惊讶。

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

真的?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国家有政策支持。

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翘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他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回头看了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心里嘀咕道,你们很快就可以物归原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湾里只有老栓一人居住的现状,典型地反映出了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B.小说写老栓面对乡亲们为感谢他而送来的钱物一律拒收,表现了老栓真诚淳朴、善良热心的美好品格。
C.小说写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学历低下,暗示了他后来成为省城公司老板并非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
D.“手上的钥匙,一路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写出了老栓巡查后的安稳与高兴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为主要情节,穿插了钥匙的来由、村民的感谢和江娃子的过往,现实与过去交织,有助于丰富主题。
B.小说写老栓巡查房子的过程时,详写江娃子家而略写其他家,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的富裕,表现江娃子穷人乍富的俗气。
C.小说中“咋”“害个病”“磨眼儿”“撂荒”“你娃”等词语口语化特征鲜明,它们在文中的出现使小说更有乡村生活的气息。
D.小说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又借老栓的想象和低头看钥匙时“嘀咕”的话语,预示了乡村的未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8.小说中的老栓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作者对老栓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简要分析。
9.小说通过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变化。请结合作品,从社会状况和村民的情感观念两方面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百姓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民
C.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阊,“巷”,里弄,后来用“阊巷”泛指乡里民间。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宋仁宗支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14.请简要概括王安石“万言书”向皇帝言事的要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

陆游

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

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

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醉看四海何曾窄[注],且复相扶醉夕阳。


[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
B.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
C.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
D.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
16.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