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期中 2023-08-12 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
5.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

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

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待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到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

周围并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

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

我不看。刘禅气喘呼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

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

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

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

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

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么?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

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鸟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

一天、一天。

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主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旧臣们的这种痛心与无奈,其实是其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
B.“习惯躲进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表现出刘禅表面虽沉迷根雕,实际却时刻不忘回到蜀地。
C.厨师“想了想”才答应王妃的要求,暗示出安乐公府内人际关系,透露出刘禅在家中也不敢表露心思的原因。
D.“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地叙述中,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富有内涵与张力。
7.关于文中道士探望刘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禅端茶、焚香、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意在表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蜀。
B.刘禅让道士明示心思,巧妙应答道士,反映出其内心时刻不放松的警惕。
C.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
D.道士探望刘禅故事虽小却一波三折,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8.刘禅变蛋化鸟这一荒诞情节有其合理性,请从小说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高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

材料二: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己
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担任财务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
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
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设置的古代重要粮仓,后泛指粮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为养活接济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即便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
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
C.发生在皇佑二年的吴中饥荒,没有给杭州的老百姓造成流离之苦,是因为范仲淹大兴士木,鼓励老百姓进行赛船、修佛寺等活动。
D.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但范仲淹的做法几年后却被朝廷定为法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14.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
2023-08-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

陆游

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

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

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醉看四海何曾窄[注],且复相扶醉夕阳。


[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
B.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
C.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
D.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
16.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