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1-17 1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枪口上的小花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进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复活的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并且深情的曲子。

一切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到来,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终将草原覆盖。没有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和蔼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

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姑娘的名字。

(选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开篇点明了小说的主题,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他”喜欢将小花插进枪口这种错误做法的思考,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批判。
B.“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环境的宁静和美好,反衬了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C.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如同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抹去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给人以温情和思考。
D.小说通过“他”因为想着“小花”而贻误战机这一情节,提醒人们要心无旁骛,说明战争很残酷,这正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与挣扎;同时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还能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一方面表现了“他”不切实际、沉浸幻想、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另一方面“他”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信。
C.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整齐的语句富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小说的语言美感由此产生。
D.这篇小说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分别得益于小说采用了插叙手法和运用了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6.“小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小说中的“他”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

闻一多

太阳辛苦了一天,

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

喜得满面通红,

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

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

慢慢往世界上飘洒……

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

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

单剩那喷水池

不怕惊破别家的酣梦,

依然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独自玩耍。

饭后散步的人们,

好像刚吃饱了蜜的蜂儿一窠,

三三五五的都往

马路上头,板桥栏畔飞着。

嗡……嗡……嗡……听听唱的什么——

是花色的美丑?

是蜜味的厚薄?

是女王的专制?

是东风的残虐?

啊!神秘的黄昏啊!

问你这首玄妙的歌儿,

这辈嚣喧的众生

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

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摹写的是现代都市的黄昏景象:合欢花、路灯、喷水池及散步的人群等。
B.“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的“满面通红”“狂奔”凸显了太阳的急不可待。
C.“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洒……”描写出一幅弥漫着愁云惨雾、凄风苦雨的景象。
D.“这辈嚣喧的众生/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的追问,带有浓郁的“泛神论”味道。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用拟人手法摹写出合欢“贪睡”的情态。
B.“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以动写静,描写出“路灯”的顽皮姿态和意趣。
C.“饭后散步的人们,/好像刚吃饱了蜜的蜂儿一窠”,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人们的欢快情态。
D.“是花色的美丑?……是东风的残虐?”连用四个设问句进行追问,语气强烈,节奏急促。
2022-11-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周宗,字君太,广陵人。少遇乱,孤穷。烈祖为给使,闲于摈相辞令。方时艰难,每使四方,辄称职,端敏可仗,恩顾日洽。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徵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齐丘心忌大议自宗发,及其将还,留与饮酒,而遣骑以手疏切谏。烈祖得之,大悔惧。后数日,齐丘驰至金陵,为险语动烈祖,请斩宗以谢国人。烈祖将从之,徐玠固争,事乃已,但黜宗为池州副使。玠又与李建勋等言天人之望已集,密定大计,复召宗还旧职。烈祖受禅,宗躐进至内枢使同平章事,侍中。烈祖常召宗,及宋齐丘、马仁裕,宴于崇英院,欢燕道旧为乐。他将相莫预,然待宗尤亲厚,不甚以职务婴之,宗亦能澹然。畏远权势,居家节俭,俸赐皆积不用。故齐丘虽日谗之不能害,久之,乃罢为江州节度使。有俞文贞者,早游烈祖幕府,宗及马仁裕皆趋走执事左右。及宗出镇,文贞仕宦蹭蹬。方旅见,辄问曰:“马押衙无恙?”宗曰:“马相公已镇庐州。”文贞顾同列,匿笑而退。他日,预公设,宗劝以酒,文贞俯首曰:“下官小户,今公所熟知也。”闻者大骇,而宗怡然不动,其宽厚如此。徙宣州节度使,入观,赐宴。元宗亲为摺袱头脚,以表殊礼。复出留守东都,请老,以司徒致仕归金陵。冯延鲁代为留守。会周师陷广陵,延鲁见执于周人,仅得免死。时人益以宗享福终始为异,俄而宗病卒,年七十余。宋齐丘以太傅奉朝请,抚其棺哭曰;“君大黠,来亦得时,去亦得时。”元宗闻之不平。

(节选自《南唐书·周宗传》)


【注】①马押衙:文中指马仁裕。②元宗:烈祖之子,南唐中主李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B.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C.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D.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亦作“受嬗”,古代指承受帝位禅让。
B.迁,在古代指官职调动,左迁一般指升职。
C.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
D.致仕,亦作“致事”,旧时指官员交还官职,即辞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宗善于外交辞令,懂得迎宾礼仪,每次出使外地都能圆满完成任务,烈祖很是倚重他,对他恩宠有加。
B.周宗认为烈祖登基帝位之事已经到了最佳时机,就与徐玠等人密谋大计,周宗最终因拥护有功官复原职。
C.周宗出镇江州时,昔日幕府同僚俞文贞拒绝周宗的劝酒,周宗并无怒气,反而面露悦色,为人很是宽厚。
D.冯延鲁与周宗先后担任东都留守,但二人的结局大相径庭。宋齐丘认为正是由于周宗的狡猾,他才能够善终。
2022-11-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短歌行

魏晋·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生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注解:苹:一种水草,春天生长。旨:美好。
13.下列选项对诗句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从时间意义上抒发对朝露人生的悲叹,情感基调悲凉。
B.诗中借花朵的开放和季节的更替来慨叹时光消逝难以重来。
C.由于诗人内心并不快乐,看见屋中的蟋蟀更生出无限烦恼。
D.诗人最后表达以享用美酒佳肴的生活态度才不会荒废岁月。
14.此诗为拟曹操《短歌行》而作,结合诗歌内容,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022-11-1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极具乡村生活气息的事物,运用反衬手法描写山村生活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
(6)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022-11-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     云谲波诡     荡气回肠     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     云谲波诡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2020-10-08更新 | 702次组卷 | 4卷引用:1.沁园春·长沙 课后训练—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