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贵州 高一 期中 2022-11-25 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工具人呈现的样子虽然千姿百态,但在本质上丧失人物个性,缺乏行为动机,却是千篇一律。偶像剧中常常出现促进男女主角感情的“神助攻”。伦理剧中免不了有“作天作地”的“恶婆婆”,悬疑剧中则会有冷不丁冒出来的“关键人物”,他们要么坏得透彻或好到极致,要么在两种极端状态间反复横跳。这种片面的人物形象不仅在剧情中显得无比突兀,更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断带,违背了影视作品反映和观照现实的创作初衷。近年来,工具人的频繁出场在类型化特征较为明显的作品中表现更甚。例如在职场题材作品中,一众工具人成为主角“打怪升级”道路上的垫脚石,凭借着庸俗老套且乏善可陈的人物冲突满足观众的自我想象,博得关注。在这些伪现实题材创作中,脱离实际却吊足观众追剧胃口的工具人已然呈现霸屏之势,成为此类作品极具迷惑性的外在伪装,实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南辕北辙。

工具人的泛滥和创作中的惰性思维不无关系。对于部分创作者而言,挪用在各种类型题材中左右逢源的工具人,自然比潜心创作打磨一个全新的人物轻松得多。还有部分作品中的工具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创作者的能力有限所致。纵观近段时间的热播作品,即使那些整体口碑和市场成绩尚可的影视剧,仍旧难以避免工具人的存在。在此类作品中,创作者原本寄托于用庞大的人物关系为观众讲一个更加精彩的好故事,却没承想最终“乱花渐欲迷人眼”,反倒拉低了作品水平。此外,工具人也是影视创作向市场化审美妥协的一大显著症候表征。随着市场数据成为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价格”的重要标尺,不少创作者囿于商业利益,往往倾向于在剧情中加入大量能迅速刺激观众神经、引发舆论热议,吸引大批流量的奇葩人设,而罔顾逻辑合理性和艺术价值。一言以蔽之,工具人崛起背后反映的是影视创作者创作能力上的欠缺,“关起门来搞创作”的问题以及片面迎合市场的投机心态。

虽然部分工具人短暂带火了一些作品,但同样让作品遭到了反噬。我们应当警惕,在影视配角塑造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工具思维,已开始侵蚀影视创作的各方面,不少作品中单薄无力的主角形象、陈旧无趣的背景设定、一成不变的俗套剧情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这种按图索骥般的机械创作模式也不断使一些影视作品丧失应有的艺术美感,沦为文化工业的程式化产品。对此,影视创作者应当从火热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多一些深刻思考、少一些工具思维,在合理编织的故事剧情里放置合适的人物角色。创作者还应认清影视配角对于剧情的功能性和作为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原本被期待着给作品锦上添花的配角,矮化成形同工具一般的“眼泪收割机”“话题引流器”和“商业利益跳板”。不同于工具人对角色个性的收编和遮蔽,一个好的配角关注影视角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使在有限的篇幅里,也能够发掘出自身的人性弧光以及升华整部作品的必要意义,从而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探讨空间。角色不分大小,只有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始终保有尊重,工具人的怪圈才会不攻自破;而只有当配角回归应处的位置,才能与主角一起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释放出珍贵的人性光辉。

(摘编自《别让配角沦为“工具人”》)

材料二:

与过去几乎只有主角披荆斩棘、一路登顶的剧相比,今年的电视荧屏涌现出很多“群星闪耀”的群像剧,从年初的《山海情》《觉醒年代》,到近期热播的《扫黑风暴》《乔家的儿女》等,在这些成功打造出人物群像的作品中.主角人物不再具有过分突出的光环,众多配角反而各个闪耀着个性和光芒,剧中的绿叶演员往往先声夺人,凭借配角甚至反派角色却能够在观众心目中占据C位。

盘点近年来的大热剧目都有一个特点:群像气质——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时代讲述,还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都可以在群像剧中形成宏阔的叙事结构,而且作品中的配角越抓人,越具爆款相。群像戏精彩、热门配角出圈,几乎已经成为爆款剧的标配。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育良书记、季检察长、沙瑞金书记。这些爆款剧中配角的热度都不逊于主角。

这些年来,荧屏上的大女主,大男主已经形成了套路满满的模式化创作,观众越来越没有新鲜感。相比之下,群像剧打破单一主人公塑造的局限,意味着剧中每个重要人物都要作为“主角”去立体刻画。

这些剧中主要人物戏份相对均衡,没有哪一个角色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角光环,众多角色都闪耀着充满特色和个性的光芒,这种光芒不再依靠主角的折射,也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主角。同时,每个人物的设定,成长和最终的结果都可以成为一条独立的主线,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群像剧的差异化设置又可以产生精彩的戏剧冲突。

多线交叉叙事、呈现立体饱满的众生相、具有丰富意味的人物关系、以及角色背后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群像剧让观众的观剧体验更加丰富,也会让剧中的众多人物都有机会大放异彩,不同的观众还可以从群像样本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就是为什么群像剧容易出好戏、好人物的原因,而一旦有配角人物成为话题热点,作品就有可能晋升为全民爆款。

在这几年影视圈的流量风潮中,很多明星争“番位”,不愿在作品海报中成为别人的“陪衬”。但对一个真正的演员来说,角色不分大小,也没有绝对的“主”和“配”。也恰恰因为这样,这些被人记住的绿叶演员,是凭借专业水准,而不是戏份多少,赢得了观众心中的C位。

(摘编自《这些黄金配角,靠实力占据观众心中C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作品中泛滥的工具人,在本质上丧失人物个性、缺乏行为动机,脱离现实,是片面的人物形象。
B.我们应警惕带火一些作品后的工具人所遭到的反噬,以及影视创作的各方面被工具思维侵蚀的现象。
C.好的配角与工具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影视角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发掘人性弧光和升华作品主题。
D.若想摆脱工具人怪圈,就要始终尊重影视角色,让配角回归本位,与主角共同演绎精彩故事,释放人性光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后深度思考,在合理的剧情里放置合适的人物角色应是影视创作者的自觉。
B.过去的影视剧都是大女主、大男主披荆斩棘、一路登顶,而如今涌现出很多“群星闪耀”的群像剧。
C.群像剧容易出好戏、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观众可以从群像样本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D.角色不分大小,也没有绝对的“主”和“配”,一旦有配角人物成为话题热点,作品就能晋升为全民爆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属于工具人的一项是(       
A.某武侠剧中的隐世高手,救了坠崖的主角并传授其绝世武功。
B.某家庭剧中主角的兄弟姐妹,推动主角故事又各有独立的主线。
C.某宫廷剧中的嫔妃,争宠好斗却只是主角“打怪升级”的垫脚石。
D.某探案剧中的线索提供人,在主角一筹莫展时出现并提供线索。
4.材料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
5.工具人泛滥由来已久,这背后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骨碌碌转着两个灵活的眼睛,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小孩仍旧凝视着四围的暮色,却不能不跟着她走,而且用甜的语声问起来:好老人家,你家里一共有几口人?

一个儿子,帮别人放羊去了,媳妇孙女都在前年死了。前年死的人真多,全是一个病,不知道是什么那气?

好老人家,你到什么地方去来?

我有一个侄女生产,去看了来,她那里不能住,来回二十多里地,把咱走坏了。

让我扶着你吧!小孩跑到前边扶着她,亲热地仰着脖子从披散着的长发中又打量地。村上有多少人家呢?

不多,七八户,都是种地的苦人,你怕有人害你么?不会的。到底你是怎样跑到这里来的?告诉我,你这个小红军!她狡猾地闪着无光的老眼,却又很亲热地用那已不能表示感情的眼光抚摩着这流落的孩子。

甭说那些吧。他也笑了,又轻声地告诉她,回到村子里,就说我是捡来的一个孩子算了。老人家,我真的替你做儿子吧!我会烧饭,会砍柴,你有牲口么?我也会喂牲口……

牲口,小孩子回忆起那匹枣骝色的马来了,多好的一匹马,它全身一个颜色,只有鼻子当中一条白,他常常去摸它的鼻子,望着它,它也望着他,轻轻地喷着气,用鼻尖去触他,多乖的一匹马!他喂了它半年了,它是从草地得来的,是政治委员的,团长那匹白马都没有它好。他想起它来了,他看见那披拂在颈上的长毛和垂地的长尾,还有那……他觉得有一双懂事的、爱着他的马眼在望着他,于是泪水不觉一下就涌上了眼睑。

我喂过牲口的!我喂过牲口的!他固执地、重复地说了又说。

呵,你是个喂牲口的,你的牲口和主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却落到这里!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照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了。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印迹。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他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就藏在了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人……后来才遇着了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了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上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人脸上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瘪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张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着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角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敞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我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你们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不少人在心里替孩子捏了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冷冷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了起来。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去了,有的便走开了。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再也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比吗?我们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连长的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睛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角星浮漾着,渐渐地升高,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太婆最初不知道孩子的真实身份,却仍能坚持带他回家,在危急关头拼命保护他。
B.老太婆关心、爱护小红军,乡亲们送馍和羊毛袜子给他,说明党在陕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面对大家的盘问,小红军说的一番话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红军的热爱。
D.连长最终被小红军抗日的决心和不怕死的精神感染,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放了小红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对话中交代故事背景,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刻画人物形象。
B.小说通过写东北军连长对小红军态度转变等情节使小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红军从红军队伍中走散后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D.小说在叙事节奏上紧张明快,始终将人物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中,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红军这一人物形象。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的丰富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兼同修国史。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会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久之,致仕。大安三年九月卒,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作墓志云:“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节选自《金史·党怀英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B.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C.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D.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国子祭酒,官职名。国子,即皇太子。国子祭酒即贴身侍奉皇太子的近侍官。
C.中书,即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的名称,是封建时代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D.致仕,辞去官职。古代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疾患则可以提前。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怀英自幼聪颖,记忆力强。年少时,他每天能够记诵一千多字的文章,记忆力可谓超群;他师事亳州刘瞻,和辛弃疾曾经有同窗之谊。
B.党怀英心胸豁达,淡视功名。在应试不幸落榜之后,他纵情于游山玩水,即使在温饱都几乎不能够解决的情况下,他依旧能够安然面对。
C.党怀英书文皆善,造诣极高。他所写的诗文碑记不崇尚虚华修饰,语言通达流畅,平易自然;他擅长用篆书刻字,他的字还被铸在了钱币上。
D.党怀英备受赏识,遭人嫉妒。在翰林缺人,章宗询问宰臣们时,章宗认为党怀英表现最好,而张汝霖却出于嫉妒党怀英而推荐了郝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
(2)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
14.文末赵秉文写的墓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党怀英的才华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①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的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C.李诗“舞影”二句将绿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歌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
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6.这两首诗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除了今昔对比,两首诗还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11-2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