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安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练习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04 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近些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国风热”“国潮热”,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经典意象被进一步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历史传承蕴含的永恒魅力。人们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达到“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的审美境界。比如,故宫博物院借助高清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库房,让观众动动手指便能在云端纵览5000多年中华文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价值,是推动其数字转型、进“行再创造的源泉。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技的加速器作用才能更好显现。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还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玩法、新体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如今,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云南丽江将一款AR(增强现实)探索游戏与古城的建筑、街景等结合,把虚拟空间嵌入实景线路,结合游戏叙事开发消费场景,增加了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摘编自康岩《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的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B.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C.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更要注重科技手段创新,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D.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等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及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行文,第四、五段阐述怎样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则采用并列式结构。
C.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为何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时,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D.文章语言严谨简练,如最后一段总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以“今”入“古”的意义,要言不烦,富有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博机构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联通历史与当下,让沉睡的文物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B.“让文物活起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热切期待。
C.云南丽江的实践实证了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的论断。
D.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科技可以促进其传承,但并不能取代之。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天生与“史”有着血脉关联,故有“野史”“逸史”“稗史”之称。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以往,人们常将这种比附性的小说评点归因于“为抬高小说文体地位”。其实这并不允当。《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乃至被明代李贽视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之一,兼具“史传”与“文传”两重性。这种文史兼属的身份和性质注定会引发一场场“史”“稗”论辩。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

史以实为要,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

在评点家看来,小说家除了“凭空造谎”的本能外,还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对这种既讲究意脉贯通、相映成趣,又讲究跳跃、转换、顿挫、衔接、断连、吞吐、揖让、虚实、直曲、急缓、起伏、开合等相反相成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这首先在《水浒传》各评本的评点中有大量运用。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疏密互见”“水穷云起”“形击”“极省法”等术语;“贯华堂本”所用“绵针泥刺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

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这正如金圣叹以夹批形式评《水浒传》第二十回所说的,小说写的是理在其中的“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在大多小说评点家眼里,史书之“事”是一种已然存在,而合乎“事实”;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不能仅满足于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原生态的“故事”。

在传统的小说认知体系中,为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评点家纷纷强调要把小说“当文章看”,而不要“当史传看”,也不要“当小说看”。这不仅是为了使小说超越“史实”的拘泥,也是为了掩饰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本质。评点家常常强调作小说难于作《史记》,作成的经典小说又胜过《史记》,从而推出大量赞美小说文本效果的“文章之妙”等评语。

明末清初,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对只看重故事性的阅读方法表示过不满:“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在他看来,读小说如果只像读史那样“只记得若干事迹”,而“不理会文字”,便会舍本逐末。在金圣叹以“文字”(“文章”)眼光评点《水浒传》之后,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于是,“当文章看”成为小说评赏的一种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而不是专注于八股文的刻板性。从强调经过作者精心“有意为文”的“捏造”“造谎”足以让读者宁愿“信以为真”,到强调小说文本以“幻奇”“新奇”为美,小说评点家纷纷通过提倡把小说“当文章看”,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章之妙”的评赏术语。重申这种阅读眼光和评赏路数,既可以纠正我们以往关于小说批评多攀附史著的所谓“拟史”批评错觉,又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摘编自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

材料二:

因古代小说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让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吴娥川主人在《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些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时常常将《史记》拿来比附,主要是因为《史记》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
B.在很多有见识的评点家看来,小说创作贵在“捏造”“造谎”,“凭空造谎”是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小说越虚假越好。
C.“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等这些《水浒传》点评用语,都是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
D.古代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或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或传述创作技巧,其中不少有文艺理论方面的价值。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小说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来抬高小说的品位,而材料一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B.在金圣叹以文章的眼光点评《水浒传》之后,小说评点家在点评小说时,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
C.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凸显“文章之妙”的观念,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
D.《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2-12-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安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练习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先生

马宝山

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粱红。

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

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都很有名声。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

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

“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

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

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

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

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阉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

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

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

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

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

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

苏雨村循声望去,啊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

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

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

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每天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

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

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

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

“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

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

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

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

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
B.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
C.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
D.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12-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安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练习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忠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官署名。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把撰写好的史书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唐太宗命令史官删去浮辞,要如实记载。
B.萧瑀为人心胸狭隘,他曾向唐玄宗进谗言诬陷房玄龄,却遭到唐玄宗的驳斥,后来又多次冒犯唐太宗的旨意,唐太宗对他心怀不满。
C.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唐太宗不要轻易废弃房玄龄,唐太宗最终听取了褚遂良的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房玄龄病情加重,但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唐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以免耽误国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
(2)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
2022-12-0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安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练习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