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6 题号:154187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近些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国风热”“国潮热”,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经典意象被进一步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历史传承蕴含的永恒魅力。人们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达到“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的审美境界。比如,故宫博物院借助高清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库房,让观众动动手指便能在云端纵览5000多年中华文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价值,是推动其数字转型、进“行再创造的源泉。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技的加速器作用才能更好显现。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还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玩法、新体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如今,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云南丽江将一款AR(增强现实)探索游戏与古城的建筑、街景等结合,把虚拟空间嵌入实景线路,结合游戏叙事开发消费场景,增加了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摘编自康岩《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的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B.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C.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更要注重科技手段创新,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D.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等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及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行文,第四、五段阐述怎样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则采用并列式结构。
C.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为何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时,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D.文章语言严谨简练,如最后一段总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以“今”入“古”的意义,要言不烦,富有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博机构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联通历史与当下,让沉睡的文物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B.“让文物活起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热切期待。
C.云南丽江的实践实证了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的论断。
D.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科技可以促进其传承,但并不能取代之。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此次《唐宫夜宴》搬上辛丑牛年河南春晚可谓意义不凡,不仅令亿万观众为之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从而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无论是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妆容、色彩以及手中乐器,还是作品的创意、内涵展示及启迪意义,均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成了古老的艺术在当前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恰似将历史课本艺术化呈现在银屏上。舞蹈本身除表现了赴夜宴宫女嬉笑打闹、梳妆打扮和扑蝶戏水的灵动机巧,以及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之外,更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庄严与大气。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既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近年来,从央视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让国宝回家的《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赶潮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尤其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是自北京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

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尤其在这“提笔忘字”的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国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传统之味。故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确实接地气、浸透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奇装异服的表面浮华“装”出来的,而是借上下五千年的日积月累和现代科技“身临其境”的再现,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当代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浪出圈。正如辛丑牛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的,“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张凡《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浪出圈》,有删改)

1.下列对《唐宫夜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在舞台上将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舞”活了,是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之时突然峰回路转的重要标志。
B.它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多方面完成了古老艺术在当前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成功地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浪出圈。
C.它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来衬托赴夜宴宫女的灵动机巧和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庄严与大气。
D.它的爆红是有原因的,它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取得“1+1>2”的综合效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河南卫!祝的《唐宫夜宴》切入,再由点到面,指出《唐宫夜宴》的出圈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必然性。
B.第五段指出,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应和了当代国人的审美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人心中扎根繁茂,具有现实意义。
C.文中引用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的话,强调了要以时尚感强的当代方式来让年轻人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D.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先引出话题,点明意义,再分析原因,提出方法,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正体现了我国目前文艺创作的大趋势。
B.如果形式上的新颖、赶潮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相矛盾,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就难以实现。
C.优质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大家的追捧,就是因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D.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需要年轻人去热爱、礼敬并传承。
2021-05-11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何为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柳青笔下的梁生宝、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经典记忆。

创造乡土文学经典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步入新时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推进,奏响着时代的强音。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文学之笔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创作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无愧于新时代的乡土文学经典,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当代作家可以创作都市职场小说、历史题材作品、奇异玄幻文学、“心灵鸡汤”散文等等,但也应更多去关注乡土文学创作。要主动更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动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灵感,给予全景式、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呈现和深刻反映,创造有深刻洞察力、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乡土文学经典。其次,要重在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也就决定了作家创造乡土文学经典要以彰显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作家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认真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文学之笔记录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风尚,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彰显中国精神贯穿于乡土文学经典创造始终,以此启迪思想、陶冶精神、温润心灵。再次,要继承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结合。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其“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以来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继承。百年乡土文学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乡土文学书写提供了多重表现空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时代作家要继承五四以来的现代乡土文学优良传统,广博吸纳、融通中外、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努力使乡土文学题材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学生产创造的多样可能性,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审美风范。最后,要追求作品的经典品质。作家要强化乡土文学经典创造意识,要积极在体裁、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开拓,善于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百花齐放”的乡土文学经典。无论宏大叙事,还是日常生活书写,乡土文学要描写人间气、烟火味,要写出真正醇厚的乡土味。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个需要经典、呼唤经典、再塑经典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我们期待新时代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摘编自黄高锋《新时代呼唤更多乡土文学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B.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需要作家们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
C.创作当代乡土文学经典,要继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要推陈出新,使作品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D.新时代的作家要强化集体意识,潜心创作乡土文学精品力作,特别是为时代立传的乡土文学经典之作,这是其责任与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直入正题,提出中心论点“面对……乡土文学经典”,呼应标题,引发下文的议论。
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何为经典”“创造乡土文学……内在要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C.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逻辑顺序行文,而第五段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D.文章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论述都是为了阐述并强调经典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才有可能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B.新时代期待作家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乡土文学经典,意味着其应当放弃诸如现代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
C.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也要遵循“百花齐放”的创作方针,但是应当以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
D.不断积极丰富和开拓体裁、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乡土文学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2-08-06更新 | 4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近年来,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和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另一方面,工业减碳尽管成绩显著,但任务依旧十分艰巨。“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偏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看来,“十四五”期间,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摘编自韩鑫《工业减碳,发展增绿》)

材料二:

记者:要尽早达峰,关键要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强度降下来,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具体目标?

何建坤: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

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

记者:要实现尽早达峰,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作为重要措施,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十四五”期间,要强化GDP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同时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坚决控制煤炭消费。

(摘编自孙秀艳、寇江泽《瞄准碳中和推动碳达峰》)

材料三:

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低碳的时代。

在何建坤看来,向世界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他解释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曾指出,全球要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2050年要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其他温室气体深度减排,而中国宣布的碳中和目标就是对全球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的贡献。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说,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70%来自于工业生产或生成性排放,30%来自消费性排放,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比重有可能会提高,来自消费端的低碳化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则表示,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都是题中之义。

他说,目前我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准备相对充分,但在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应对还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如果从绿色金融等角度来布局能源转型,会给能源低碳化带来新的驱动力。当下,除了气候、环保领域外,应该动员全社会助力低碳。

王一鸣还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关于低碳目标的思考。他说,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数字复苏,另一个是绿色复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如果经济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了,碳排放会大幅下降,但目前我国关于复苏两翼的协同作用还没有深度关联,也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这都需要尽快启动,以迎接一个即将到来的低碳社会。

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认为,一个国家的低碳转型,政府要有态度,全社会都要有觉悟,每个公民都要尽义务,才能够实现。

(摘编自刘世昕《两个目标彰显低碳转型决心,中国驶入减碳快车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为2019年碳排放强度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
B.我国在工业减碳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C.为实现尽早达峰,需要从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两方面入手。
D.中国向世界宣布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此举将为在2050年全球温升不超过1.5℃目标的达成作出贡献。
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构建绿色工业低碳体系,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为了工业可持续发展。
B.只要扭转我国工业牛产一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就能迎来低碳时代。
C.绿色发展理念只包括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四个方面。
D.中国经济复苏将促进数字复苏,经济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了,碳排放会大幅下降。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制煤电、钢铁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可以使碳强度下降。
B.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消费逐步取代煤炭消费,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是实现“尽早达峰”最为务实的举措。
C.使数字复苏和绿色复苏深度协同关联,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计划,是迎来低碳社会的有效对策。
D.一个国家实现低碳转型,需要全社会助力,政府要有态度,全社会都要有觉悟,每个公民都要尽义务。
2023-07-07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