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22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近些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国风热”“国潮热”,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经典意象被进一步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历史传承蕴含的永恒魅力。人们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达到“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的审美境界。比如,故宫博物院借助高清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库房,让观众动动手指便能在云端纵览5000多年中华文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价值,是推动其数字转型、进“行再创造的源泉。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技的加速器作用才能更好显现。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还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玩法、新体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如今,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云南丽江将一款AR(增强现实)探索游戏与古城的建筑、街景等结合,把虚拟空间嵌入实景线路,结合游戏叙事开发消费场景,增加了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摘编自康岩《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的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B.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C.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更要注重科技手段创新,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D.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等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及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行文,第四、五段阐述怎样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则采用并列式结构。
C.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为何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时,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D.文章语言严谨简练,如最后一段总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以“今”入“古”的意义,要言不烦,富有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博机构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联通历史与当下,让沉睡的文物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B.“让文物活起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热切期待。
C.云南丽江的实践实证了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的论断。
D.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科技可以促进其传承,但并不能取代之。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国潮风可谓越刮越猛。无论时装领域,还是博物馆,甚至是喜茶,都纷纷推出国潮单品或周边。国潮产品其实就是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结合潮流款式外形设计的产品,也是文创产品的一种形式。

国潮的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激活了想要提升品牌、扩大市场、重塑品牌活力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制造出来的品牌既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也将传统文化自然带回到人民的生活中。比如,中国李宁,这简单的四个汉字,充满了中国魂,还有众多联名款球鞋,在运动的同时,兼具时尚元素,代表中国制造的李宁品牌,成为真正的国货之光。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出圈,有古代典籍,有歌曲舞蹈,还有众多文创产品,最令人瞩目的还应是故宫博物院。从一卷难求的宫廷胶带,到纷争不休的故宫口红,再到奉旨点餐的朕的火锅等。

国潮并不是排外,而是一种以全新视角审视国外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吸收和借鉴,让自身真正发扬光大的行为……总而言之,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摘编自腾讯网《国潮正当红,到底为何物?》)

材料二:

安踏的奥运领奖服、运动员吕小军穿的举重鞋、奥运村随处可见的匹克态极拖鞋……一批中国国产体育品牌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频频亮相,冲上热搜。这些国产品牌能在奥运会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等海外品牌一争高下,背后离不开其数年来在品牌推广和转型升级上的努力。

今年奥运会上,特步集团为其签约的运动员巩立姣、谢文骏、杨家玉等人提供专业装备。特步的品牌宣传总监邹旭说,世界田径为保证比赛公平,对选手所穿装备进行了限定。特步知悉相关规定后,积极申报鞋履产品。截至奥运会开幕前,共有四款鞋得到认证,进入许可名单。邹旭说,认证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未来参与奥运、世锦赛的选手有了更多中国产品的选择,更在于国内企业在专业产品线上同国际接轨。

(摘编自田宏炜《国产品牌奥运会走红未来国潮还有哪些挑战》)

材料三:

任何成功产品的出现,都有它的天时地利人和,经济红利带来的效应都是首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货品牌价值的上升,国货消费已经成为风尚,这让国货爆品出圈成为可能。在人口基数的天然优势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中国成为流量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在此基础上,国货品牌迎来了政策红利。一方面,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扶植;另一方面,各大平台积极推动,国货品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诸多天时之下,消费红利的到来,为四大红利实现了闭环。和以往不同,这一轮国货品牌爆品迎来的消费红利,是由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从将就消费到讲究消费,从追求品质到追求品位,从看重价格到追求体验,从过去的have到现在的be,从悦人消费到悦己消费。

从长远上看,国货品牌必须要解决创新和商业模式,洞察新世代用户的内心和真实需求,才能持续给消费者提供有灵魂、有价值的产品。国货爆品要持续发展,必须用技术和产品双轮驱动才能从爆红走向长红。

(摘编自许婧《国潮崛起,新国货爆品缘何频频出圈?》)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一词中的“国”指中国;“国潮”品牌,就是由中国本土所创立的潮流品牌。
B.“国潮”品牌涉及领域广泛,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是“国潮”产品的一种形式。
C.“国潮”品牌的产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而“国潮”的崛起又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
D.“国潮”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不应排外,反而需要我们审视、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国内企业的不懈努力,一批中国国产体育品牌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走红,由此具备了与耐克阿迪达斯一争高下的实力。
B.奥运会前,特步产品得到认证,特步集团为其签约的运动员提供专业装备,企业得以长足发展,但其未来还将面临诸多挑战。
C.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消费红利可以看作本轮国潮爆品“出圈”的底层逻辑。
D.从当前情况看,国货品牌在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只有解决创新和商业模式,未来的国货爆品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6.“国潮”崛起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的确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

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①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②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修缮,修缮,再修缮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③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极偶然地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文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次。

(有删改)

文本二:

余秋雨对文化人格存在内蕴的深刻探寻,已经突破了散文长期被拘禁于个人生活琐事及人生常态的狭窄视界,冲破了散文以所谓“小感触”“小哲理”见长的旧审美规范,而以启人深思的力度实现了散文界追求多年的审美超越。多少文人作家写过西湖,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内蕴的又有几位,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只有以这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自然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层次多而厚重是《文化苦旅》的一个创作特色,《西湖梦》增加了西湖的厚重感。

(节选自施旸《简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内涵》)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写西湖的文章太多,再写就是愚蠢;结尾又说雷峰塔的废墟不好看,但总要去看看,看似矛盾的话正表明西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作者的文化责任担当。
B.白堤和苏堤有名气又美丽,但并不能将两位文化巨人的天下意识、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彰显,因而作者发出了“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的深沉感叹。
C.从西湖出发的游客与鲁迅笔下的过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悠闲自在,以西湖为信仰寄托,精神世界丰富;一个衣衫破烂,急匆赶路,精神迷茫。
D.该篇散文与一般写西湖的文章有所不同,作者没有单单把西湖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去描写,也没有刻意诗化、美化西湖,而是从文化理性角度进行审视。
8.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上常运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凝练,更富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画线句中任选两处进行分析。
9.文本二阐述了西湖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内蕴,具有层次多而厚重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一,对西湖具有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
2022-06-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君祥小字双叔。年十四,随兄茶丘见世祖于上京,帝悦,命刘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儿目视不凡,后必以功名显,但当致力于学耳。令选师儒诲之。帝尝坐便殿,阅江南、海东舆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左丞相伯颜以君祥应旨,奏对详明,帝悦,酌以巨觥,顾谓伯颜曰:是儿,远大器也。至元十年,从元帅孛鲁罕袭淮东之射阳湖,俘其男女牛马。十一年,入朝。帝命伯颜伐宋,朝议以宋之兵力多聚两淮,闻我欲渡江,彼必移师拒守。遂命右卫指挥使秃满歹率轻锐二万攻淮安,以牵制之,君祥以蒙古汉军都镇抚从行。时君祥奉使伯颜军中,宋黄州制置使陈奕降,其子知涟水军,伯颜遣三十骑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卿可急还,陈知府降,即偕来也。及与俱入朝,宴劳甚厚。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宋洪都统者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统即欣然来见君祥因厚遇之师进,次临平山,距临安五十里,洪都统来报曰:宋丞相陈宜中、殿帅张世杰皆已逃去,惟三宫未行,宜早定计,以活生民。伯颜遂令洪都统护宋三宫,令君祥随之。宋降,升武略将军。十九年,授枢密院判官。二十四年,乃颜叛,从世祖亲征。每驻跸,君祥辄以兵车外环为营卫,布置严密,帝嘉之。凯还,加辅国上将军。成宗即位,诏裁减久任官,知枢密院暗伯等奏:君祥在枢密十六年,最为久者。帝曰:君祥始终一心,可勿迁也。大德九年,擢司农。十年春,改江浙行省右丞。秋,改辽阳右丞,请于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设儒学提举官、都镇抚等员,以兴文化,修武备。事未成,会武宗即位,征为同知枢密院事。至大二年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宋洪都统者/为都督府将/伯颇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统即欣然来见/君祥因厚遇之/
B.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宋洪都统者/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统即欣然来见君祥/因厚遇之/
C.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宋洪都统者/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统即欣然来见/君祥因厚遇之/
D.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宋洪都统者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统即欣然来见/君祥因厚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之一,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的特定庙号。例如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庙号就是元世祖。
B.便殿,即别殿,古时候指帝上休憩闲宴的地方,别于正殿而言。正殿即主殿,指位置处于正中的主要殿宁。
C.元帅,指军事统帅,最初只是对“将帅之长”的称呼,不是固定官号,从南北朝起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
D.三宫,含意颇丰,既可指诸侯夫人的宫室,义可指紫薇、太微、文昌三星座,文中是皇帝、太后、皇后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祥面相不凡,受世祖器重。君祥十四岁时入朝觐见元世祖,世祖让刘秉忠为他相面,秉忠夸赞他目光不凡并选择良师教导他。
B.君祥作战有方,功勋卓著。他先与孛鲁罕袭击淮东的射阳湖,俘获大量百姓及牛马,后又招降洪都统,宋朝投降后,升为武略将军。
C.君祥忠于职守,深受信任。他随世祖征讨乃颜,恪尽职守,被加封为辅国上将军:成宗裁减官员时,因君祥对朝廷始终一心,故没有调动其官职。
D.君祥积极进言,大胆革新。他曾向朝廷建议更新行省衙署、设儒学提举官等,以期振兴文化、整顿武备,可惜事未完成,便被调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命伯颜伐宋,朝议以宋之兵力多聚两淮,闻我欲渡江,彼必移师拒守。
(2)每驻跸,君祥辄以兵车外环为营卫,布置严密,帝嘉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