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一模 2022-02-11 20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

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

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
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
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
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
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
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
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的一种佐证。
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
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平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立问题的协调能力。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国潮风可谓越刮越猛。无论时装领域,还是博物馆,甚至是喜茶,都纷纷推出国潮单品或周边。国潮产品其实就是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结合潮流款式外形设计的产品,也是文创产品的一种形式。

国潮的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激活了想要提升品牌、扩大市场、重塑品牌活力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制造出来的品牌既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也将传统文化自然带回到人民的生活中。比如,中国李宁,这简单的四个汉字,充满了中国魂,还有众多联名款球鞋,在运动的同时,兼具时尚元素,代表中国制造的李宁品牌,成为真正的国货之光。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出圈,有古代典籍,有歌曲舞蹈,还有众多文创产品,最令人瞩目的还应是故宫博物院。从一卷难求的宫廷胶带,到纷争不休的故宫口红,再到奉旨点餐的朕的火锅等。

国潮并不是排外,而是一种以全新视角审视国外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吸收和借鉴,让自身真正发扬光大的行为……总而言之,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摘编自腾讯网《国潮正当红,到底为何物?》)

材料二:

安踏的奥运领奖服、运动员吕小军穿的举重鞋、奥运村随处可见的匹克态极拖鞋……一批中国国产体育品牌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频频亮相,冲上热搜。这些国产品牌能在奥运会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等海外品牌一争高下,背后离不开其数年来在品牌推广和转型升级上的努力。

今年奥运会上,特步集团为其签约的运动员巩立姣、谢文骏、杨家玉等人提供专业装备。特步的品牌宣传总监邹旭说,世界田径为保证比赛公平,对选手所穿装备进行了限定。特步知悉相关规定后,积极申报鞋履产品。截至奥运会开幕前,共有四款鞋得到认证,进入许可名单。邹旭说,认证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未来参与奥运、世锦赛的选手有了更多中国产品的选择,更在于国内企业在专业产品线上同国际接轨。

(摘编自田宏炜《国产品牌奥运会走红未来国潮还有哪些挑战》)

材料三:

任何成功产品的出现,都有它的天时地利人和,经济红利带来的效应都是首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货品牌价值的上升,国货消费已经成为风尚,这让国货爆品出圈成为可能。在人口基数的天然优势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中国成为流量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在此基础上,国货品牌迎来了政策红利。一方面,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扶植;另一方面,各大平台积极推动,国货品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诸多天时之下,消费红利的到来,为四大红利实现了闭环。和以往不同,这一轮国货品牌爆品迎来的消费红利,是由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从将就消费到讲究消费,从追求品质到追求品位,从看重价格到追求体验,从过去的have到现在的be,从悦人消费到悦己消费。

从长远上看,国货品牌必须要解决创新和商业模式,洞察新世代用户的内心和真实需求,才能持续给消费者提供有灵魂、有价值的产品。国货爆品要持续发展,必须用技术和产品双轮驱动才能从爆红走向长红。

(摘编自许婧《国潮崛起,新国货爆品缘何频频出圈?》)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一词中的“国”指中国;“国潮”品牌,就是由中国本土所创立的潮流品牌。
B.“国潮”品牌涉及领域广泛,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是“国潮”产品的一种形式。
C.“国潮”品牌的产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而“国潮”的崛起又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
D.“国潮”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不应排外,反而需要我们审视、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国内企业的不懈努力,一批中国国产体育品牌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走红,由此具备了与耐克阿迪达斯一争高下的实力。
B.奥运会前,特步产品得到认证,特步集团为其签约的运动员提供专业装备,企业得以长足发展,但其未来还将面临诸多挑战。
C.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消费红利可以看作本轮国潮爆品“出圈”的底层逻辑。
D.从当前情况看,国货品牌在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只有解决创新和商业模式,未来的国货爆品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6.“国潮”崛起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家寺的雨伞

高虹

成都附近郊县,有一个名叫唐家寺的地方。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说起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话说民国初年,一个商人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攒下大宗财富,准备叶落归根,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儿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了。

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万不能衣锦还乡,财富露白,只得着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作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只是半生心血所积下的钱财如何携运呢?那时的邮政业还远未发达,不可能一纸汇票寄回家里,也不可能将沉甸甸的银两藏在身上。商人将粗大的竹柄关节全部打通,把珠宝玉器一一放入,最后用黄蜡封口,恢复伞柄原样。如此这般,商人举重若轻,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一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这天中午就到了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场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也有些饥渴了,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又涌了上来。

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双手支颊,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

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啊,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发现自己的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这把伞可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呀!

但商人沉着冷静,声色不露。他仔细分析:自己装有盘缠散银的褡裢完好无损,说明并非有人专门行窃;他打盹儿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则急于出门,一定是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顺手牵羊就把他的伞取走了。是的,今天只不过碰上个只图自己方便的人,并不是遭遇了抢匪窃贼。

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了。

他叫来饭店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维生,请帮忙找一间房子。

掌柜的倒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好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

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

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当然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他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有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走两三里路。商人的修伞铺算是立住了。

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小手艺人其实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谁也不知道他每天表情谦和的笑脸,掩藏着一颗紧张焦灼的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他失望了。经过他手的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独没有他等待的那一把。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

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地说: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

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的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好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拓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旧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

不久以后,在一个和风丽日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绕的那把伞。

商人声色不动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被动过的痕迹。

他转身挑了铺子里最好的一把伞换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上了店门。

商人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加封仍严严实实。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的全部珠宝玉器。他瘫坐在地上,半日无语。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很晚了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待了好长时间的外地人已经走了。悄悄地来了,悄悄地又走了。有点奇怪,但也不值得多想吧。

再以后,这个故事流传回来,当地人才恍然大悟,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的说法就传开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简洁自然,一句唐家寺地区流行的“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歇后语之后,作品直接进入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B.一把伞的丢失,意味着商人万贯家财、半生心血付诸东流,小说以商人的睿智为线索,讲述了商人丢伞、寻伞、得伞的过程。
C.小说选材和剪裁均能够为主题服务,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长短句错落有致,极富韵律美,故事编排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D.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活中偶发事件,赞叹商人的沉着冷静、睿智和大气,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对待人生变数的态度,寓意深远。
8.商人的财物为什么能够失而复得?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小说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道九年,吐蕃青羌以知黎州宇文绍直不仇其马价,愤怨为乱。诏帅宪抚安之,绍直罢免。青羌首领奴儿结等市马黎州,大肆虏掠,权州事王昉多给金帛,亟遣还。宣抚使虞允文言昉贪功,恐他部效尤,渐启边衅。诏降昉两官。十月,黎州吐蕃复寇边。诏四川宣抚司成都府调兵二千人戍黎州以御之。淳熙二年,奴儿结还所虏生口三十九人。黎州与之盟,复听其互市,给赏归之。制置使范成大言:“所虏未尽归我,岂可复与通好?”诏谪宇文绍直,编管千里外。成大增黎州五砦,籍强壮五千人为战兵;吐蕃入寇之径凡十有八,皆筑堡成之。奴儿结率众二千扣安静砦。成大调飞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奴儿结为边害者十余年,其后制置使留正以计禽杀之,尽歼其党。淳熙十二年,赵汝愚代为制置使,或谓杀降不祥,必启边患,汝愚不为动,但分守险要,严备以待之。明年,奴儿结弟三开果入寇,边备完固,三开不能攻,走归。汝愚县重赏以间群蛮,三开不能孤立,遂以忧死。时虚恨蛮族最强,与黎州接壤,请通互市。汝愚以黎州三面被边,若更通虚恨蛮,恐重贻他日之忧,不若拒之为便。帝以其知大体,从之。寻汝愚以定青羌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嘉定元年十二月,弥羌蓄卜由恶水渡河,与青羌诣邛部川,欲假道女儿城以入寇。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蓄卜遂得假道渡河,攻掠诸村。郡遣西兵御之,失利,复遣统领王光世往,光世惮之不敢进。羌人焚掠既尽,渡河而归。二年二月,复寇黎州,官军败绩。八年二月,蓄卜降。

(节选自《宋史·黎州诸蛮》)


【注】①黎州:今四川汉源一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B.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C.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D.守臣杨子谟谍知之/数以赀遗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时/时馈米以济其饥/蛮人德之/会赵公庀代为郡/靳不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即檄文,中国古代官府用以晓谕、征召或声讨的一种文书。
B.互市,是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外国或各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C.编管,文中指将受谪的官吏流放地方,编入该地户籍加以管束。
D.直学士,特指古代学识渊博的人,但在学问上比学士稍逊一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州吐蕃青羌因宇文绍直压低马价而作乱,后多次侵犯边境,宋朝皇帝先采取安抚政策,后诏令地方军队防御。
B.黎州府与吐蕃青羌达成协议,允许恢复互市,但范成大对此表示反对,后来他又增派兵力,修筑堡垒,加强戍守。
C.赵汝愚认为,黎州作为边地应该要严密守备,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赵汝愚最终因歼灭青羌首领奴儿结而加封。
D.弥羌蓄卜连年侵扰黎州,给百姓带来灾难,黎州官军多次被打败,被派去的统领王光世也心生忌惮,未能平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大调飞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
(2)汝愚县重赏以间群蛮,三开不能孤立,遂以忧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