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5 题号:147390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

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

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
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
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
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
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
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
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的一种佐证。
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
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平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立问题的协调能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所以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思,阐释绵延不绝;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则是合法地标举虚构性的符号结构体,它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而读书特别是文学阅读,则是对前述的符号结构体的把握,或者说从这个符号结构体中再生产、再创造出意义。当然,因为是作者首先创造出熔铸了自己意图的这个符号结构体,所以它只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

当然,也存在意蕴单薄、贫乏的“文学”文本如某些网络小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文本是很难产生差异化的阅读理解的。但是,阅读差异的历时性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人们原来很喜欢这样的小说,但是阅历增长了,读的“书”多了,再读这样的小说就会索然无味、颓然放弃,转而渴望读到新的、更好看的小说。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文本意指不确定、意蕴丰富,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会出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B.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决定了阅读历时向度的差异性。
C.只要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意蕴。
D.网络小说意蕴单薄贫乏,很难让读者产生差异化的阅读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第二段用中国古人张潮有关阅读的绝妙比喻来引出阅读存在一种空间向度的差异这一观点。
C.文章综合运用类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性强,有说服力。
D.文章既从空间和历时两个向度探讨文学阅读的差异性,又指出文学阅读差异性的产生受文本的限制与制约,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能说明阅读存在历时向度差异性的一项是(     
A.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钟情的只是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故事;长大后再读,对唐僧的慈、八戒的憨、沙僧的直,以及师徒四人的情谊,就多了些体会。
B.自从拉萨旅游回来,我对有关西藏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1-02-06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唐气象(节选)

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成为令人难忘的时代。

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这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解放出来,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成熟的民主信念,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力量如果不是人民的力量,那么是谁的力量呢?而解放了这些力量的如果不是人民自己那么又是谁呢?这也就是蓬勃的盛唐气象的实质。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以为盛唐气象必然是歌功颂德,在这里似乎也就没有看见盛唐时代中人民的力量,或者是以为盛唐时代中人民是没有力量的,那么要歌颂只能是歌颂统治力量了。关于盛唐气象的许多争辩,问题就在这里。

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当然,为保证并发展这一解放的高潮,就得不断地斗争,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没有这个骨干,盛唐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陈子昂高倡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赞美“建安骨”的根据。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骨”。盛唐气象就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地回春的歌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而盛唐气象却进一步显示出这个本质在生活中起了更为丰富的作用。它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

那么什么叫做盛唐气象呢?或者先说什么叫做气象呢?唐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他所谓“气象氤氲”的概念正是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后人向往于盛唐也就是向往于这个气象。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里说:“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这里所说的“体面”约同于《诗式》所说的“体势”,所谓“其失也狂”也正可以说明所谓“宏大”乃是“气盛势飞”的,所以其“失”才会“狂”。而这里所说的“气象欲其浑厚”也就是《诗式》的“气象氤氲”,因其是“浑厚氤氲”的,所以似浅而实深,似俗而实高;这正是盛唐诗歌“深入浅出”的造诣。使得三言两语就抵得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氤氲”与“浑厚”了。因此《诗式》中序说:“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会,难以言状”。《白石道人诗说》则引东坡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他们都强调诗歌的最高造诣就是丰富到不可尽说,完整到天真自然。而我们今天应当进一步的了解,能达到这样造诣,固然有待于诗歌的艺术修养,而更主要的还是诗歌的生活内容。没有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艺术修养也是无法提高的。

(林庚《唐诗综论·盛唐气象》节选,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时代前承建安时代的“风骨”而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受到了人们普遍性的赞誉和景仰。
B.两汉文学深受宫廷势力的影响,又受到沉闷的礼教束缚,表现出贵族文学的倾向,艺术成就反而比不上身处动荡艰难时期的建安文学。
C.由于六朝门阀势力的强大、佛教虚无倾向的影响以及偏安分裂的政治格局,齐梁时期的文学具有华靡的艺术倾向。
D.盛唐气象不止于建安风骨之“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作者用“骨”和“肌肉”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盛唐气象相比建安风骨要更为有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代人民解放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这也是盛唐气象丰富性的根源。
B.唐代的宏伟的力量,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力量的实质是人民的力量。所以如果盛唐气象中有歌颂,那也是对人民力量的歌颂,而不是歌功颂德。
C.作者称“盛唐气象”而不称“盛唐风骨”,是因为“风骨”概念较为素朴,而“气象”概念则表明这种“风骨”在生活中起了更为丰富的作用,它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
D.姜夔认为,气象浑厚的诗歌容易流于“俗”,体面宏大的诗歌可能显得“狂”。由此可见盛唐诗歌能得其长而避其“失”,殊为难能。
3.下列四句唐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建安风骨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观点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C.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饮中八仙歌》
D.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请根据原文,简要归纳盛唐诗歌“浑厚氤氲”特点的本质。
5.比较是文学评论的常用方法。原文第二、三段是如何比较“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的标题夸大其词;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 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 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产品“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于故弄玄虚;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认识外物,总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强烈干扰,力求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才有可能认识到外物的本来面貌,才有可能追求到真理。
B.改造世界须以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依据,正确认识的产生,又有赖于人们在观察世界的时候采用客观态度,以认识其本来面目。
C.“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同盟后,相关新闻信息产品就可能成为“跪求体”“哭晕体”,难以负起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的责任。
D.不用浮夸的“跪求体”“哭晕体”,也未必不能抓人眼球、增加流量,《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优秀产品的巨大成功,就是明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述《汉书·儒林传》的内容,论证了在学习上照样应“立其诚”,端正学风。
B.社会关系的不正常造成人们心灵的扭曲,进而导致其真实思想感情常常隐藏不现。
C.于媒体人而言,作风应实事求是,舆论担当应守正求真,一旦卖萌,就将失去竞争力。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分有力,使论点鲜明生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
B.欲使人信服,则先必使言语可信,措辞得当,以谦恭诚恳态度出之。
C.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文辞,必先修饰润色之以期动乎人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某青年打算在“头条”上专发国际关系的新闻,从而成为网络达人。请你从怎样做的角度向他提几条合理建议。
2022-11-30更新 | 1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